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91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6届(新课标)地理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后达标检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2013年度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3年8月到2013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12题。1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自然灾害减少全球降水增加雪线上升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ABCD解析:选C。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将使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加速全球变暖,导致雪线上升。2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

2、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D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选A。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有助于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也在侵蚀森林。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34题。营造方式400 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 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方北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机播种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

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3.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 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A BC D4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

4、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第4题,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答案:3.A4.C(2015海南中学期中测试)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世界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约8万km2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5亚

5、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平原面积广阔A BC D6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解析:第5题,寒流降温减湿,不是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第6题,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产生的发展需求是导致森林破坏的根本原因。答案:5.B6.B7(2015包头联考)在京包铁路内蒙古境内段,铁路沿线人工种植大量的小树,这些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C净化空气D防止海风解析:选B。在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6、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下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89题。面积(1 000公顷)年度变化(1 000公顷)年变化率(%)199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南亚77 55179 67879 239213880.270.11东南亚245 605217 702203 8872 7902 7631.201.308.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是()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 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利用现代科

7、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 B C D9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A土壤含水率上升 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第8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导致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毁林现象并存。植树造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毁林主要是人为的砍伐,良种对此无效。第9题,森林减少,会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含水率下降、地下水储量减小、地表径流变化率增加。答案:8.A9.D国家林业局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宣布,中国新增9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四处在云南,分别是大山包、拉市海、纳帕

8、海和碧塔海4块高原湿地(如下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4 等温线向北凸出,主要原因是()A受太阳辐射影响B受河流影响C受地形地势影响D受热带季风影响11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势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形成。第10题,图中4 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此处地势较低,温度较高。第11题,此地处于云贵高原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相对低洼,易积水,植被较好,能涵养水源。答案:10.C11.D二、综合题12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

9、的分布规律。(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导致亚欧大陆东岸森林植被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出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4)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解析:本题以世界森林植被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典型区域森林的分布、雨林遭到破坏后带来的影响等。第(1)问,结合图例和图中森林植被分布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第(2)问,A地位于季风气候区,B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A地气温年较差大。亚欧大陆东岸森林植被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是热量。第(3)问,对应的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为地中海

10、气候。第(4)问,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热量(太阳辐射)(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及成因: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4)减少了对CO2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13(2015重庆二诊)图A、图B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C、图D分别为图A、图B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

11、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图A图B图C图D(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1)从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判断M、N地分别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获取图中信息可说出降水量的差异,运用气候成因可分析降水量不同的原因。(2)对大气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湿度和成分变化上,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量的变化。(3)伐木业除与原料丰富程度相关外,还与交通便捷程度、市场需求量等相关。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原因:M地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M地年降水量大于1 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 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径流量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3)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周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