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20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大一轮语文(新课标)配套文档:第四部分第二节 新闻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节新闻阅读逐点突破掌握新闻类的七个常考点学生用书P194一、分析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夺冠后搂过脑瘫的哥哥索契冬奥会上演最感人的一幕在昨天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赛场上,上演了开赛迄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斯比洛多在成功卫冕了自由式滑雪金牌后,第一时间将站在场边的哥哥弗里德里克一把抱过,将自己的金牌戴在他的脖子上,和他一起分享。弗里德里克在很小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医生说他12岁后就无法行走了,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如今已经27岁的弗里德里克依旧站在了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弟弟加油。“过去的四年中,他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想要偷懒

2、的时候鼓励我,过去的四年中他从未离开过。在他的眼中我能看到骄傲和自豪,这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我要他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也是他的梦想。”在采访时,比洛多坦言哥哥才是每天激励他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比洛多成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位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运动员,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比洛多和哥哥兄弟情深的场面就曾上演过一次。接下来,不过26岁的加拿大小伙已经做好了退役后的准备,他希望能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自己的会计工作中,并且用更多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哥哥和女朋友。1在这段文字中,记者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为什么这样写?【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分析。新闻背景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从新

3、闻发生的原因、新闻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答案:这样写增加了新闻的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深刻理解他们获奖后的激动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谊。新闻背景一般有哪些作用?提示: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具体作用有:说明新闻事件起因;补充情况,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观点;增强消息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分析新闻的真实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

4、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节选自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2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的?【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新闻的真实性。记者为了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往往采用现场描写、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和对时间、地

5、点等具体细节的介绍、描写等方式。在节选的这段文字里,既有现场的描写,又有具体的风力介绍,还写出了具体的地点等。答案:从三个方面凸显了新闻的真实性: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作者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的?提示: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往往写出自己的行程、到达的地点;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描写现场的情景、气氛;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有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的细节描写;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三、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

6、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7、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少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到1945中、缅、印战场的状况。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

8、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

9、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节选自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3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新闻开头的艺术,题干指明开头采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可以结合这个镜头的具体内容和新闻要表现的主题分析。答案:通过现场感很强的特写描述,突显具体细节,引发读者对细节意义指向的疑问;通过小女孩与照片的细节描述,形成现实与历史的对比,引发读者联想与探究的兴趣;暗示六十多年前中美共同抗战的历

10、史,以中美混血小女孩的微笑表达了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赏析新闻开头的艺术有哪些角度?提示:新闻的开头,除从直接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角度思考外,还要注意:从表现新闻主题的角度思考,看开头的材料和新闻主题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安排的艺术角度思考,看开头是如何引出下文的;从受众阅读的角度思考,看是否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语段所写的内容角度思考,看是不是概括新闻主体内容的导语。四、分析新闻结尾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

11、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节选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文章结尾描写了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新闻结尾的特点与作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名篇,新闻的结尾处却写现在集中营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嬉戏,显示了现在人们生活的美好,从手法看是对比,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

12、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新闻的结尾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结尾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卒章见义式、展望式、补充式、含蓄蕴藉式等。作用分别是:卒章见义,点明主题;展望前景,阐明意义;拾遗补缺,增加信息;托物寄情,令人回味。五、体会标题的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

13、九天归来。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神舟七号,准备返回。”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

14、,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节选自解放军报)5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我的理解】解析: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标题要简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这则新闻有两个标题,正副标题搭配使用,并用富有情韵的动词,这是要分析的重点。答案:采用了正副标题。正题简洁,揭示了中心事件,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牵”,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同时具有情感性。副标题既补充主标题,也对全文的

15、主旨作了补充说明,同时副标题又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1.新闻的标题有哪些常见方式?作用各是什么?提示:新闻标题常见的有正题、引题、副题等。正标题一般是对新闻重要内容的概括;引题一般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副题一般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2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从哪些角度入手?提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从表达新闻主题角度分析;从对吸引读者的作用角度分析;从对标题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从对读者获取信息的作用角度分析。六、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在抗冰抢险一线,抢险指挥部里的年味早已被战斗的硝烟驱散。自抗冰救

16、灾保供电的仗打响以来,指挥部的同志已经连续半个月鏖战在此。这里,每天有几十个故障点的抢修任务要部署要落实,各条“战线”的故障抢修进展要统筹要协调。在抗冰抢险一线,随处都能看见一队队抢险队员迎冰而上的感人身影。抢险队员们在深山中趟着深雪,在没膝的泥浆中艰难地前进。即使身上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冰衣,即使手脚已经完全麻木,他们仍夜以继日地前进,白天巡线、除冰,尽快查出故障点,防止没有受损的线路再因冰冻遭受损害。夜晚他们在点点灯火下统计抢险所需物资,与时间争分夺秒。在抗冰抢险一线,轻伤不下火线成为大家的共识,输电所王斌因病流血不止,但是怎么也劝不下一线。他说:“我是队长,如果这时我下了会寒了弟兄们的心。”

17、东山供电所杨永坤在抢险路上不慎摔伤,严重挫伤软组织,但才把他送回家,他又自己跑回所里请战。他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年轻,没事。”还有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这一群默默奉献的勇士,他们的伤,我们甚至都不了解。他们不向组织请假,一直坚守在抗冰的第一线。在抗冰抢险一线。变电站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修试所变电检修人员和变电站值班人员一起维护着变电站各设备的运行。冰凌灾害的近半个月,变电站人员共完成976次操作,无一差错。修试所共处理缺陷9个,行程近千公里。(节选自鏖战最前线)6点面结合是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举例简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题干已经

18、指明“点面结合”,因此,先在文本中找到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角度,分析“点”的深度和生动性、“面”的广度和全面性。答案:如节选部分第三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前面写输电所王斌、供电所杨永坤受伤不下火线是“点”,后面写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勇士坚守在抗冰抢险第一线是“面”,这样点面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上,生动而全面地刻画了抗冰抢险英雄的群像。从哪些角度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提示:新闻表现手法和小说、散文大致相同,赏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对表现新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表现新闻深度广度方面的作用;访谈中提问的艺

19、术和答问的技巧等。七、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 何勇 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

20、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21、。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轰鸣。震得人心中翻

22、腾。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

23、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

24、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7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我的理解】解析: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应围绕日记这种形式对表现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的工作情形的好处展开。答案: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大;

25、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的精神品格,表达人们对他的追忆与缅怀。从哪些角度赏析新闻的构思艺术?提示:新闻的构思和其他文体相似,主要体现在选材组材、选用呈现方式、安排结构思路上。赏析时,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选用的材料是否典型、是正面展现还是侧面烘托、是点面结合还是重点特写,有无环境、背景的映衬;有无叙事的线索,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是空间的转移还是地点的转变;有无小标题,各段落之间是并列、层进还是对比、解证关系;新闻采用了怎样的视角,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等等。寻找规律新闻阅读的六个步骤学生用书P198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

26、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第二步:抓记叙要素。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要素。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准确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以便能“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第四步:辨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金字塔”式,通讯的叙述方式则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

27、。目的是针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针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考场典题】(2014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

28、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 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

29、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

30、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 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 000 余米下降到6 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

31、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

32、;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答: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答卷抽样】1.AC(

33、2分)2突出了机组群体高超的驾驶水平。(1分)3这句话概括了“奖状”飞行组屡建奇功的原因,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2分)【失分原因】答案的最大的问题是对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准,也没有从其文体特征和人物出发,把问题等同于小说中的写人手法,不符合“知人、明事、察情”的要求。【解答规范】1第一步,审清题目。第1小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需要注意的是:一是“不正确的”,二是“两项”。第2小题问的是“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注意限定在“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第3小题要求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探究含意要求结合文本内容。2第二

34、步,按步骤答题。解答第1小题,首先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认真阅读5个备选项,确定各备选项在原文中的出处区间,然后本着“先看本句,本句没有看邻句,由近及远往外推”的原则,从说法是否有依据,概念的大小、轻重,对象等是否一致方面,进行认真比对,寻找答题信息,找出备选项和原文语句的异同点,最后确定答案CE。C项“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不正确,第三段只说到“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没有提到“参与导航工作”。E项“阳刚之美”不正确,本文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解答第2小题,首先阅读题干,把握“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的内容;第二,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即文章第五至

35、八段,然后从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从机长张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的处理突发事故,可见其“临危不乱”,且险情完美化解、故障安全解除,可见其“技术精湛”;同时,故障解除过程中,机长一声令下,机组成员有效配合执行,可见出“配合密切”。解答第3小题,首先,把握画线语句语境。第二,结合语境分析。从上文中“奖状”中队为了荣誉与功勋而一次次枕戈待旦、受命飞行,可以总结出“大爱”的第一重含义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从下文“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二重含义为“家属对机

36、组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从结尾家属和飞行员对于此项工作的表述,可总结出“大爱”的第三层含义为“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3第三步,用简洁的文字合理组织主观题答案。答案:1.CE2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3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李新玲今年北京地区高考分数每个批次均上涨几十分,一本录取比例由于指标缩减而略有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东城区考生的高考成绩和上线率均好于去年,一本上线率

37、连续3年保持六成以上,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九成以上。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课改专家发出感叹:“这归功于扎实的课改。面对考查能力的高考,假课改行不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寄予的期望。但是在很多地方,教师反映新课改后教学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也出现过一些怪现象,比如一个地区或者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或者教学改革,往往是有头没尾,或者是在高考这一关上败下阵来。在课改专家看来,这是因为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走偏了的“课改”。今年是北京市高中实行新课改的第6个年头,而义务教育的课改也正好

38、走过了12年,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一个完整批次,今年的考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所谓“假课改”是指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课改,但课程形式、教学方法仍没有真正改变,老师还是课堂的主角,填鸭式满堂灌,大量作业重复训练。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克强介绍,在东城区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传统课堂,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比比皆是,不仅是高考的9大科目,音、体、美等学科也在探索自主课堂。有一所这几年高考成绩和社会声誉提高较快的学校,它创建了“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家完成“自学案”,之后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第一步课堂上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步按小组进行答案讲解,第三步同学

39、相互提问讲解,第四步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第五步完成“检测案”。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将传统的教师教学为主改为学生在家自学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鼓励学生发言,还制定了分数奖励制度,每次发言加1分,每次上台展示加2分。分数由组长记录,放学之前交给班长,由班长进行每个小组的分数统计,评出优秀小组。研修中心对该校教师教案进行抽查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师每堂课讲课的时间都不会超过20分钟,其余是学生提问题或者师生共同讨论时间。这套教学改革方案的成效在高考中得到体现,在今年的高考中,这所学校近八成的学生总分超过600分,创历史新高,一本上

40、线率连续3年突破99%。北京朝阳区教委近日也对辖区各校高考成绩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无论是一本上线率还是其他分数段比例,今年的均是历年来最高的,有8所学校本科上线率达到100%。他们发现,不管是这8所学校还是其他高考成绩有所提升的学校,它们都是课改有尝试、有作为、有成果的学校。在北京各区总结课改成效与高考关系的同时,山西一所一直坚持“超课改”的学校山西运城市新绛中学也传来好消息。一本、二本上线率均比去年有所提升,这已经是这所学校连续4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起点就是2008年山西开始的高中课改,“问题解决式”学习是新绛中学课改的精华。从实行课改以来,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一直在提升,前两年每年提升10%,

41、2011年的高考二本上线率一下子提升了30%,2012年和今年,一直在延续上升的势头。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认为,这是坚持真正课改,坚持把新课改的目标“自主、探究、合作”落实到每节课,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结果。(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对所辖各高中高考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今年辖区内所有的高中高考成绩都有所提升,升学率都有所提高,这些成绩说明了新课改的成果。B“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将学生预习、小组讨论、同学相互提问、老师课堂讲解等内容放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C因为坚持课改,北京东城区各

42、学校、山西运城的新绛中学都取得了连续三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的好成绩,特别是新绛中学,四年来升学率一直上升。D实行新课改的学校,为保证课改的深入进行,积极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比如进行“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等。E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通过小组活动和回答问题奖励分数制度等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等。解析:选D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不管是这8所学校还是其他高考成绩有所提升的学校”说明高考成绩提高和升学率提高的不是朝阳区所有的高中,而是部分。B项,课堂的“五步走”中不包括“学生预习”这一内容。C项,

43、“北京东城区各学校”“取得了连续三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的好成绩”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北京东城区“一本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六成以上,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九成以上”。2. 实行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有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找到答题区间,筛选文章中与新课改形成对比的传统教育的表现。第二、三、五、六段是用对比的手法,写新课改前后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老师表现、学生表现等方面的区别。如第二段第一句“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传统教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二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44、实行新课改之前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端。答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方式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有大量作业重复训练。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学习,不能主动探索学习内容。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答出三点即可)3文章主要写北京地区的新课改,为何要在结尾部分写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北京市因为新课改的原因,高考分数每个批次均上涨了几十分,上线率也高于去年,由此得出结论:如今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假课改行不通了。而文章最后三段主要介绍山西新绛中学坚持“超课改”获得的成果。由此可以分析出新绛中学的课改取

45、得成功的具体原因,同时点明该中学今年高考取得骄人成绩与该校的“超课改”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北京市新课改一起证明了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只有真真正正实行新课改,学生的高考成绩才能提高。答案:列举了新绛中学近几年的高考成绩,说明新绛中学取得的骄人成绩来自“超课改”。写新绛中学的“超课改”是对叙述北京地区课改的有效补充,使课改更具普遍意义。用新绛中学的“超课改”再次证明文章的观点“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4北京市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答: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回答问题时应注重分析北京市在实行新课改时的具体做法和这些做法体现出来的

46、新课改精神,同时注重分析与之对比的没有彻底进行新课改的做法等,以此把握北京市新课改体现出来的学校、课堂、学生等有关方面的特点,从而探究北京市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原因。比如第二段中,写了很多地方推行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地区新课改有头无尾等,这些例子从反面体现了北京市新课改的成就。答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北京市高中在课改方面能够深刻理解改革的实质,在不加大教学难度、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五步自主高效课堂”从独立完成“自学案”开始,到课堂的讨论、提问、完成“检测案”等都凸显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改变教师

47、角色。教师不再满堂灌,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贵在坚持。北京市高中实行新课改已经有6年,坚持走课改的道路,不走形式,坚持实实在在的课堂改革。专题跟踪检查新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美丹卢泽德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他们今夜睡在坑

48、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此时此刻,据说有3 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那些及时站出来的

49、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

50、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

51、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选自1982年3月15日韦

52、恩堡新闻哨兵报,李予阳译)新闻背景: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作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

53、,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解析:选BD。A项,文章的主题是“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而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2新闻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的具

54、体作用是什么?答:答案:表现家园的美好,以此对比洪灾之后城市的糟糕情况。洪水到来之前那对夫妇春天般的庭院体现出一派安详的气氛,衬托出没有洪水时家园的美好,并以此对比,表现洪灾带来的损失。凸显紧张气氛。中间插入洪水离他们只有一个街区并缓慢逼近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3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意。(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答:(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答:答案:(1)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洪灾中的人们对防洪堤的重视以及对防洪堤出现缺口的惧怕心理。(2)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的凶猛和浩大,并暗示灾难可

55、能再次到来。4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答:答案:(示例1)“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

56、的忧虑。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示例2)“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表达了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了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整齐,有文采。这

57、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我要写出潜伏在河流下面的东西著名作家高建群访谈录马召平:首先祝贺你的长篇小说大平原出版。作为长达16年积聚后的喷发之作,你说这部作品是“唱给精神家园的挽歌”,那么你能具体说说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吗?比如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高建群: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一直是我的梦想。中国文学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90年了,在这期间,小说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被提出来以后,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还乡记、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以及巴金、茅盾的小说等。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

58、小说要为紧迫的时势服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被中断。建国初期的文学,受到政策的影响,必须为政治服务,从而限制了文学的发展。“文革”结束后,新时期文学重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随之出现了一些好的小说。大平原是我吸收了这些营养以后所创作的作品。马召平:我常常听到评论家评价你的作品以及你这个人时,说你的作品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说你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你怎样看待别人对你的这种评价?高建群:说我具有崇高感的话是评论家阎纲在鲁迅文学院讲希腊悲剧时说的。我喜欢大气、厚重的作品。从语言上讲,如郭小川所说,像闪闪发光、叮咚作响的河流,中国的方块汉字在作品中跳跳蹦蹦,闪闪发光

59、,就是那种感觉;从内容上讲,如高洪波所说,高建群是一个善于在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中从容起舞的作家。我喜欢站在高处,把历史拉进来,把人间的大喜大悲拉进来,奏成我的交响乐。我追求一种崇高感。马召平:众所周知,陕西作家喜欢深入生活。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几部重要作品都是在你挂职期间完成的,比如最后一个匈奴就是你在陕西省黄陵县挂职期间的成果,新作大平原是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挂职期间完成的。除了生活上的经历外,你的作品是否还跟个人的某种情感倾向有关?比如兵团情感、高原情感。高建群:我去过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在祖国的边疆游历,尤其是在新疆。从那里出发,我一边走,一边从大地上汲

60、取营养。我到过阿尔泰山、楼兰、敦煌,一路走来,不断从这些地方吸收营养。马召平:那你觉得你所吸收的这些东西是否过时?是否与当下的文学主题相悖?高建群:好作家永远都在学习,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过时。换句话说,我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每天都在学习,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我今年56岁,我一路走来就像块磁铁一样,不断地吸附知识、智慧。所以,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深沉的东西,这是年轻的作家所不具备的,也是必须到我这个年龄才能写出的人生感悟。所以我是不会过时的。况且我还在不断地学习。马召平:在回顾你所有的作品时,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写出了符合自己意愿的作品?高建群:我每次写作都动用了全身的力量。作家写作就像一个人饲

61、养一头刚出生的小牛,每天喂它一些饲料,渐渐地,牛长大了。马召平:在你写作的时候,你常常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是旁观者的姿态吗?高建群:作家写作时一定要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在生活中他也应该成为观察家,要有一种超脱功利的心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写作中,作家要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若写一个人自杀,就给读者一种自杀的感觉,若塑造一个英雄形象,就让读者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英雄气质。马召平:除了你的长篇小说具有高氏文学作品惯有的“浪漫骑士”情怀之外,你的很多散文作品也体现了精神方面的思索与探寻,其中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西地平线上就写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你的散文常被评论界划定

62、为西部散文,你是怎么理解你的散文写作的?高建群:我是把散文当作诗来写的。散文跟诗比较近,而小说跟戏剧近一些。我希望我的散文“闪闪发光”。我曾主编过今文观止,把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散文基本上通读了一遍后,我发现了一个蹊跷的现象: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获奖的那些散文,基本没有好的。马召平:主要是缺少性情的东西!高建群:对,缺少性情和自由。散文应该是黄钟大吕式的歌唱,充满智慧。但是现在的散文越写越小气了,“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有些人跳进家门口的池塘扑腾两下,就说“曾经沧海”,也就是这个意思。(原文有删改)5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长篇小说大平原,是高建群吸收了中

63、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传统后创作出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作品被他称为“唱给精神家园的挽歌”。B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极为重要,可以说,高建群能写出大平原这样的作品,和他深入生活,不断从生活中吸收营养密不可分。C高建群认为,一个好的作家永远都在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所以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深沉的东西。D高建群的散文雄浑壮美,大气磅礴,体现了精神方面的思索与探寻,常被评论界划定为西部散文。E高建群认为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获奖的散文基本没有好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散文缺少性情和自由。解析:选CD。C项,“他自己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深沉的东西”中的“一直”不正确,原文是说“必须到我这个

64、年龄”,才能写出那种深沉的东西。D项,“雄浑壮美,大气磅礴”是对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的评价,并不是对高建群所有散文的评价。6文中说高建群是“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高建群的作品有一种大气、厚重的特点;从语言上看,高建群作品的语言有声有色,富有激情,充满活力;从内容上看,高建群的作品将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融合在一起,善于表现人间的大喜大悲,像一部交响乐;从格调上看,高建群的作品追求一种崇高感,充满了智慧。(意思对即可)7高建群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答案:高建群认为作家写作时,一方面,要保持旁观者的姿

65、态,要做生活的观察者,要有一种超脱功利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倾注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8高建群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有个性的作家。读了这篇访谈后,你有何感受?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示例)高建群的创作目标很明确,立志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像他一样,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高建群强调生活阅历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不断地从生活中吸收营养。这告诉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要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作为一个作家,高建群非常重视学习,他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启发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高建群热爱写作,他“每次写作都动用了全身的力量”。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充满兴趣。(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