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1.“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重点)2.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难点)“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背景(1)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建唐,624年实现统一大业。(2)李世民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功勋,被高祖加号“天策上将”。2经过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李建成、李元吉,两个月后登基称帝。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
2、、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2措施(1)中央官制: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2)法律制度:修订颁行唐律。(3)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4)经济制度: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使唐初的社会经济逐步恢复。3表现贞观政要记载太平盛世的景象,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升平富足的社会图景。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君主(1)唐太宗统治期间,注意轻徭薄赋、舒缓刑罚,一生不封禅,不求仙,不巡游。(2)选官不拘一格知人善任,兼听纳谏,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求贤若渴,以宽广的胸襟和
3、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2开放的时代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3晚年欲望膨胀贞观后期,太宗欲望膨胀。649年,因服丹药毒性发作而死。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唐太宗执政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1原因角度表现前提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法律:仁义为本,刑罚
4、为末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经济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化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外交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生活丰富多彩。1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反映了作者对“贞观之治”有溢美之意基本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BCD【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天下大稔”说明正确;通过题干信息“终岁断死
5、刑才二十九人”“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说明正确;而材料体现的是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体现了作者对贞观之治的赞美,也是与史实基本符合的,故正确、错误。【答案】B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
6、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2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这句话指的是()A唐对东突厥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B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C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盛世的集中表现D秦朝以来我国政府重视西部的开发【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唐朝”“陇西”“和亲”“一半胡风似汉家”,再联系教材所学的唐蕃和亲的史实,就可排除A、C、D三项,肯定B项。【答案】B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
7、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朝鲜、日本僧人慕名到唐都游学,唐太宗时常召见他们,他们学成后又将所学传到朝鲜、日本。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对外政策。唐太宗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僧侣来到中国学习回国后对日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材料解读材料一:主要是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个方面是“设机构利用”“降众”管理,第二个方面是“和亲”;材料二:唐太宗时常召见到唐都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解答思路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重点回答“方式”,限制条件是“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围绕如何让少数民族归附及对其安抚的措施,该政策的“作用”则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的贡献。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且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9、,回答的着重点在“对外政策”和日本人学习回国后对日本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政策很开放,日本人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国家建设中。【尝试解答】(1)方式:_作用:_(2)政策:_作用:_【答案】(1)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安抚(任命为官、定居长安)、册封、和亲。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作用:推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革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一、选择题1“玄武门之变”是由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关于这次政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李世民
10、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帝位B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C实质上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D造成了唐初的大动乱【解析】唐太宗是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袭杀哥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而登上帝位,故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上台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努力调整生产、社会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没有造成唐初的大动乱,故D项错误。【答案】D2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法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答案】D3唐太宗常说:“一日万
11、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崇儒尊孔B慎用刑法C虚怀纳谏D文化开放【解析】首先要正确理解唐太宗这段话的含义:治理国家不易,皇帝一人不能尽善尽美。所以,需要虚怀纳谏。【答案】C4唐太宗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C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D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很重【解析】信息点:“锦绣珠玉”“宫室台榭”“犬马鹰隼”等无所不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东西哪里来?故D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现象;A项与题干不符。【答案】D二
12、、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长安西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材料三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往的新时代。材料四房谋杜断 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时的宰相,二人被称为“房谋杜断”。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贞观之治”的哪些方面?(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解析】本题
13、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材料一中主要涉及吏治、治安、经济等方面。第(2)问,材料二、三、四体现的分别是盛世局面、民族关系、用人治国策略;结合教材,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吏治清明、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物价低平。(2)盛世局面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政策作用: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对外政策作用: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治国策略作用: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
14、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课时作业(五)一、选择题1“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李世民的这首咏弓体现了他()A擅长骑射,穷兵黩武B精通骑射,文采飞扬C观测天象,关注农业D游手好闲,破坏生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唐太宗的诗赋功底和文采飞扬。同时也看出他具有非凡的骑射功底。【答案】B2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解析】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15、【答案】D3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有鉴于此,唐太宗()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选贤任能、虚怀纳谏设立三长、打击豪强用法宽简、制定唐律ABCD【解析】由题干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贪婪暴虐导致亡国,因而吸取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措施,都属于采取的措施,之后出现了“贞观之治”;“设立三长”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答案】D4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
16、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先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答案】A5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还在于()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C巩固统治D发展社会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答案】C6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出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A敦煌壁画胡旋舞B唐墓出土的黑人陶俑 C西安出土的大食陶俑D唐朝身穿丝绸的妇
17、女【解析】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出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D7“他们(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间,或创立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这些举措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然,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还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控制。”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A两位皇帝都有功有过,功大于过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C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实事求是评价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18、力。A项是具体评价,不是评价方法,应排除。题干材料将两位皇帝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既看到了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分阶段评价,B项错误;题干属于历史评价,没有体现道德评价,排除D项。【答案】C8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B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B、D本身表述有错误的两项,而C项符合
19、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
20、役。”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解析】本题围绕罢修乾元殿问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变化。第(1)(2)问需注意将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第(3)问通过材料中的关
21、键词语“道路相继”“略无休时”来概括归纳。第(4)问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唐太宗统治的本质。【答案】(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措施: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局面: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10阅
22、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
23、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由“三复奏”到“五复奏”得出对待执行死刑要严肃慎重。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来归纳影响。【答案】(1)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 (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 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