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达标检测14学生用书单独成册第14课时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福建厦门高三质检)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次战争,如胜了,高丽(朝鲜半岛)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太平洋战争解析:选B。从材料“海军战争”“高丽(朝鲜半岛)”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朝鲜半岛无关,故A、C项错误;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
2、美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2(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兴中会是1894年成立的。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体现了甲午战后,清政府
3、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反映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项是维新变法。3(2015广元模拟)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其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因此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 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4、。由此可知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矛盾激烈,故选A项。4(2015成都模拟)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
5、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5(2015绵阳模拟)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
6、是如此的纠结”等关键信息表明该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多样。所以答案选D。6.(2015成都模拟)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解析:选B。由题目中的信息“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即可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对革命和改革的评价,故排除C、D
7、两项,故答案为B项。7.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解析:选D。本题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观察漫画,“1912年2月11日”说明了时间,“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暗示内容等,联想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D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A、B两项;C项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且本身表述错误。
8、故正确答案为D项。8.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实行的并不是联邦制,故B项与史实不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中国在西化程度上不及日本,C项不符合史实。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实行专
9、制独裁统治,D项错误。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9.(2015银川模拟)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实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C。材料中“政治制度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既点明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也表明这种学习缺乏与中国历史传统的融合,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10、符合这种认识的只有C项。10.(2015西安模拟)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的能力,联系所学史实可知中国近代史上两个“辛亥”年分别是1851年与1911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可得出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D项符合题意,故选D。11.(2015资阳模
11、拟)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D项错误,B、C项无法体现。12.(2015广元模拟)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
12、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一条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第二条是主张政治民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B、D项只涉及第二条内容;C项只涉及第一条内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5广东湛江高三调研)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
13、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1)据材料一说明韩
14、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2分)(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16分)(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8分)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认识甲午战争。第(1)问应该抓住中日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对世界的影响从材
15、料二中“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信息得出;第二小问可从甲午战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认可的事实,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二中“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的信息,可以看出其教科书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同时丝毫看不到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批判和反省。答案:(1)主要原因: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2)对东亚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对世界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
16、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认可事实: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转机,“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不能接受事实: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同时丝毫看不到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14.(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17、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二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2)
18、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主张的?(4分)(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1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本问应依据“朕为始皇帝”等信息判定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则应结合所学知识述说皇帝的传承、地位和权力方面的特点。第(2)问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切入点,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问关键是理解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再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19、回答。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政治结构的三权分立原则,孙中山等革命派以美为师,实行共和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这是两者的共性。第(3)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归纳能力。关键信息:专心于儒家经典、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依据关键信息,从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为开放型试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史论一致即可。如果选择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应从辛亥革命失败之处归纳;如果选择不同意这一观点,则应从辛亥革命的意义来分析。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体现: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