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5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7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8章 第3节明治维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节明治维新学习目标: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2.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重点:分析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归纳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2.难点: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教材整理1废藩置县,改革封建等级制度1废藩置县(1)背景:明治政权建立后,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当务之急。(2)概况1869年,伊藤博文就提出了废藩置县的建议。1871年,明治政府废除藩国制度,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管理。(3)作用:封建领主制被废除,实现了真正的集中统一,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改革封建等级

2、制度(1)取消武士的特权,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2)取消公卿、大名称号,除皇族外的全国居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华族、士族、平民。(3)各等级间可自由通婚。(4)平民享有选择职业和迁居的自由。深度点拨如何认识“废藩置县”“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教材整理2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封建土地制度(1)背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实物地税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目的:缓和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概况1872年,明治政府废除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确认了土地私有。1873年

3、,明治政府又颁布法令,宣布全国土地一律按地价的3%以货币形式征税。(4)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广大农民因负担过重而失地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方针:大力推行殖产兴业。(2)两个阶段:示范阶段和扶植阶段。(3)意义:使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近代化。深度点拨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1)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在: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2)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军事工业等重工业,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传统所致,并增强了日

4、本对外扩张的力量。(3)由于日本政府的扶植,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4)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教材整理3文明开化,教育兴国1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主管教育行政。21872年,日本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31873年,决定振兴实业教育,兴办实业学校。4明治政府还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文化传播事业,积极促进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的西化。深度点拨如何认识日本的“文明开化”政策“文明开化”对于吸收西洋文化、清除封建陋习、促进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出现了轻视日本传统文化、一味追求欧化的倾向。教材整理4建立新式军队11871年,建立保卫天皇的近卫军

5、“亲兵”。21872年,发布征兵诏书,仿照欧美国家,实行征兵制。3军队向官兵灌输武士道思想,成为镇压人民和向外侵略的强大工具。深度点拨如何认识明治维新中的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是日本富国强兵政策的重心,但其军队一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教材整理5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性质: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的改革。2地位(1)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2)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避免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家,并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完了近代化的历程。(3)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6、3局限性:日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深度点拨1889年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1889年明治宪法的制定是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发展,它顺应了日本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国家主权不属于人民,依然掌握在天皇手里,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文明开化”政策的进步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等不良倾向不值得效仿。2.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增强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也保留了军国主义思想。探究点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史 料解 读史料一假如支

7、那(中国)、朝鲜政府的陈旧专制体制无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怀疑日本也是无法律的国家;假如支那、朝鲜的知识人自我沉溺不知科学为何物,西洋人就认为日本也是阴阳五行的国家。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待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福泽谕吉脱亚论注意史料一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如“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等。史料二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敕语。从它颁布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教育敕语说:“尔臣民克忠克孝

8、,亿兆一心,世世济厥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也。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和、朋友信、恭俭律己。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辅翼天壤之皇运。”福泽谕吉第十卷日本岩波书店出版“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和、朋友信、恭俭律己”等是主要信息,是理解史料二的关键之一。【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什么?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实质:倡导“全面西化”;学习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影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近代化;反映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和利

9、己意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对外扩张、侵略邻国的重要思想根源。(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敕语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提示】提升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在东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向日本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日本教育纳入军国主义政策的轨道;为日本培养了一支具有武士道精神的“皇军”,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民众基础。【史论拓展】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方面积极消极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的发展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君主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宪法颁布后,藩阀

10、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国际摆脱民族危机,跻身于强国行列;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启迪和经验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总评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2016潍坊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

11、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科尔顿近代世界史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

12、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1)日本当时实行的哪一政策导致佩里的“访问”不受欢迎?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回归”的含义,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加以说明。(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可知“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是指美国侵略日本,故日本之前的政策是闭关锁国;第二小问,结合史实和材料一可知日本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第(2)问

13、,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可知“离异”是指日本实行欧化,“回归”是指日本化回潮;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中体现日本本土文化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由材料三可知新旧时代是指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近代化,故“告别旧日本”是指近代化的表现,“尚未到达新日本”则是日本改革中不彻底的部分,即改革的局限性。【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含义:重视本土文化。措施:政治上保留天皇制度;军事上延续武士道精神(或保留军国主义传统)。(3)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

14、洲资本主义强国等。(答出三点即可)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1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解析】幕府统治时期的各藩国,是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废藩置县的措施消除了各藩国的封建割据状态,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答案】B2(2016北京海淀高二月考)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

15、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规模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解析】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农业改革措施,与材料工业情况无关,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来看,国营企业建设已经导致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不会再增加拨款、扩大规模,故B项错误; 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是改革之初的情况,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16、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解析】注意“文明开化”政策是学习西方制度、科技与文化,而实质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答案】A4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C日本实行募兵制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解析】抓住题干关键词“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即可作出判断,A项符合题意。【答案】A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

17、,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2)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要求分析日本和俄国改革的原因,从论证角度来说,日本方面

18、“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需要结合其改革背景中的外部因素回答;而俄国由“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需要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的内部因素进行回答。【答案】(1)特点:外部因素引起;以天皇为旗帜,排除阻碍改革的势力;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等。(2)日本:黑船来航,受到西方侵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俄国:农奴制阻碍经济发展,危机四伏;克里米亚战败暴露俄国落后;农奴起义;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等。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二)(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明治维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调整

19、国家行政建制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解析】明治维新前,各藩的首领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全国藩国废除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管理,从而也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各地的封建割据状态。【答案】B2马克思说“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措施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限定语“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故选B项。【答案】B3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和自己的官邸举办了大型化装舞会,

20、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鹿鸣馆和化装舞会的出现主要表明()A日本的达官显贵生活豪华B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西化C日本等级特权依然明显D日本教育“和魂洋才”的原则【解析】在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方针的指引下,鹿鸣馆成了日本近代欧化主义的象征,不但开日本人穿西服、跳交谊舞的先河,还成了日本社交界的启蒙。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大型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答案】B4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倒幕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

21、彩【解析】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日本1889年宪法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答案】A5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解析】1868年开始的明

22、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C项符合题意。【答案】C6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解析】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改革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和改革者是否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行改革。日本的改革者推翻了幕府统治,利用了天皇的权威,实行的近代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故选D项。【答案】D能力提升7(2016潍坊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

23、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指出当时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

24、“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弊端:教育没有普及;内容脱离实际。(2)主张: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国民皆学。影响: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章末分层突破(教师用书独具) 自我校对A幕府B明治政权C尊王攘夷D明治维新主题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发生的重大变化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天皇没有实权;封建身份制度君主立宪制资本

25、主义国家;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西方文化刚刚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1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ABCD【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保留天皇制,所以认为“完全取代”不正确,故选B项。

26、【答案】B主题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2)性质:都是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在改革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不同点(1)领导者: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2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27、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日本明治维新首先进行的是政治改革,即改革旧有的政治体制;俄国农奴制改革以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为目的,没有改变旧的体制;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两国的资本主义都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B、C、D三项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故选A项。【答案】A章末综合测评(七)(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店之资,器用之本。日本政治史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材料三1871年1

28、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日本政治史材料四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

29、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6分)(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2分)【解析】第(1)问,分别从材料中概括其态度,然后比较其不同,即由排斥到学习。第(2)问,材料三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其原因,注意总结。第(3)问,从矛盾和不符合的角度回答,其实就是回答日本学习西方过程中保留的自己

30、的一些东西。第(4)问,结合前面三问的答案总结启示。【答案】(1)由排斥到引进(学习)。(2)修改不平等条约,建立平等关系;学习欧美先进制度;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3)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4)学习外来文明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或创新发展与继承传统相结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

31、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

32、改革探讨(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5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4分)【解析】第(1)问,可依据“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答案】(1)商品货币经济的

33、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材料二外国商人检验日本

34、出口的生丝萨摩藩建立的机械工场旧址(1)材料一中的“盟友”指哪些人?(3分)(2)材料二中两幅图反映了日本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结合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分析出对幕府统治不满的力量和阶层。第(2)问,观察图片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3)问,从民族危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出日本社会变革的条件。【答案】(1)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工场主、大商人;不满幕府统治的中下级武士;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生丝和茶叶等生产部门,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

35、发展;在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开始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一方面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日本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4.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 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

36、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

37、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9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

38、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5向西方学习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吴廷谬日本史材料二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

39、,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少。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分析他们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西化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可得出羡慕西方文明,从材料“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

40、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可得出有强烈自卑感;第二小问,结合当时日本是封建主义国家,受外国侵略的史实总结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产生的影响。第(3)问,结合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可知,日本有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从两则材料可知,日本学习西方不是盲目的,并且是全面的,这些因素有利于日本西化的成功。【答案】(1)感受:羡慕西方文明,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原因:当时的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2)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的状态,成为亚洲强国,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原因:日本向他国学习,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经济、政治等全方

41、位改革。6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谕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吴廷谬日本史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

42、: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教材中明治维新的内容三权分立,废藩置县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对

43、日本社会的转型所起的作用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明治维新在政治改革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第(1)问和第(2)问,参考明治维新改革的局限性,可以得出性格为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

44、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维新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过程。2.难点: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实质及作用。教材整理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投资设厂,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结果:民族资产阶级

45、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深度点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提出什么时代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2发展(1)创办报刊1895年北京的万国公报。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湖南的湘报。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2)设立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

46、学会。湖南的南学会。深度点拨公车上书有何意义?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教材整理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成为19世纪末的时代要求。2.维新派的活

47、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探究点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 料解 读史料一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抓住“1898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信息对史料一进行理解。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赔款”“借外债”等是主要信息。【史料应用】(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背

48、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史论拓展】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

49、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

50、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016襄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

51、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信息归纳;第二小

5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19世纪末,清政府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B清政府卖官鬻爵C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D债务剧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排除C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D项是清政府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答案】A2中国民族资

53、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B3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C. 创办万国公报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解析】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答案】A4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

54、是()A要不要提倡西学B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C该不该维新变法D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维新派的核心主张是进行政治改革,故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二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材料三图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1)

55、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中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就容易回答。第(2)问由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

56、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这反映出()A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B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C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D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一直在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把借款同海关管理结合起来,这是列强借款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反映,也是清政府出卖主权的表现。【答案】B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

57、义的社会政治制度领导农民暴动起义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BC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起义。【答案】C3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项。【答案】A4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

58、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 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问题诸如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想成功,基本落脚点就在于“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答案】D5借用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答案】D6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论战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洋务派的正面交锋B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

59、义思想的正面交锋C资产阶级思想与农民阶级思想的交锋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科技态度不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维新派代表资本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封建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在思想上仍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因此双方之间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60、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群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究的特色及

61、成因。【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一归纳其主张,薛福成是洋务派的代表,后来分化成早期维新派。第(2)问关键是概括出“突破”的表现,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不同即可。第(3)问与第(4)问依据材料并结合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根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三代表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经

62、济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第二节百日维新学习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重点: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2.难点:维新变法的推行条件、特点及对其评价。教材整理1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2表现(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2)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五位大臣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并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4)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为光绪帝提供实施“变政”的样

63、板。(5)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深度点拨康梁等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的实质是什么?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2内容(1)政治方面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开放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2)经济方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64、方案等。(3)军事方面用新法精练陆军。添置兵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式军队。(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设立译书局,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创新性著述。3评价(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督导下,有些新政得以实行。(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深度点拨如何看待光绪帝支持变法这一事实?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

65、时,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暴露无遗。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2.维新变法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探究点百日维新的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

66、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抓住史料一中第二、三、四自然段开头的信息,这些是史料主旨。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提炼胡绳的观点,即“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不符合历史事实”。【史料应用】(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

67、什么?【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撒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提示】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史论拓展】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

68、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2016无锡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9、。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

70、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规范解答】第(1)问根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千官皆同闲人”“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

71、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及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72、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表明,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变法,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答案】A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73、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解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保国会的宗旨符合时代要求,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3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A制定宪法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C设立农工商总局D设议院【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可采用排除法。A、D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项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答案】B4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解析】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答案】

74、A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根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指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原因。(2)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结合康

75、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回答。第(2)问,可围绕变法的策略、思想宣传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占据统治地位;减少变法的阻力。(2)改革要成功,必须符合国情,讲究策略和方法。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各项对光绪帝坚定变法信心有利的因素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康有为的多次上书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定国是诏的颁布ABCD【解析】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故不符合题意,均正确。【答案】B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76、)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具体提出变法建议,成为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答案】A3. 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是保国。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D4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C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77、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官职与权力,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答案】A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

78、,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解析】第(1)问,“必使四万万

79、之民皆出于学”“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体现全民教育和重视女学的思想。第(2)问,与百日维新教育上的举措相联系。【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兴办女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80、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出“开国会,定宪法”;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失败等角度分析概括。【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

81、答出任何两条即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

82、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2)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第(1)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1898年变法时则没有提政治制度的变革,只提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然后结合史实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三认为中日改革结果不同是由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结合史实可知,观点正确,用所学知识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分析原因。【答案】(1)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

83、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2)正确。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变革;而康有为等人则是依靠无权的皇帝对现有政权进行的一次改良。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1)大肆攻击保国会,组织“非保国会”与之对抗。(2)百日维新期间,变本加厉地对抗新政。(3)加紧制造反对新政的舆论,对康有为的攻击毁谤不遗余力。(4)对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采取敷衍搪塞甚至公然抵制。

84、2新势力(1)与旧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2)光绪帝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争。(3)策动袁世凯杀掉荣禄,甚至还想策动兵变围困慈禧太后的居所。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失败1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2废除新政,旧制得到恢复。3失败原因(1)根本:维新派力量不够壮大。(2)主观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不是掌权者。仅借助于一些官员和光绪帝的认同和支持。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深度点拨如何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

85、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教材整理3戊戌变法的影响1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它要逐步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2)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直接激发于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启发和张扬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宣传和张扬西学,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2经验教训(1)维新派幻想在不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的道路行不通。(2)戊戌变法比过去的洋务运动有了质的进步。(3)为以后更加进步的社会势力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

86、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维新派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其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探究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史 料解 读史料一(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

87、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省略号将史料一意思分为三层,抓住每一层的关键词,如第二层的“铤而走险”等。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注意史料二前两句话的主旨,它们与最后一句话是因果关系。【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缺乏

88、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2)据史料二,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提示】触动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史论拓展】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重要原因:资产阶级维

89、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b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c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e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历史意义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

90、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016滨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况以君权积久如许之势力,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风行雷厉,以治百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先生之议,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南海康先生传(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2)材料二中“先生”实施变法的策略是什么?这

91、与变法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关系?【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注重君权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策略:注重君权,以君权促民权;不发动群众而是借助皇帝推行变法。关系:该策略的实施成为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1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

92、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解析】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由他个人的反动本质和做人原则决定的,并非是受慈禧太后的指使。【答案】D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主要是因为变法()A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C没有得到地方官有效支持D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解析】注意题干中“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应从其核心措施分析,变法没有涉及资产阶级性质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所以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故选D项。【答案】D3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光绪帝无权康有为、

93、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ABCD【解析】光绪帝与康、梁既无实权又缺乏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变法运动昙花一现,终归失败,而这一切又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对我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影响的表述中最具概括性的是()A猛烈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B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限定语“最具概括性”。上述四个选项都是戊戌变法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但彼此之

94、间的逻辑关系不一样。A、B、C三项属于同一个层级,是并列关系,三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即“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因此D项和A、B、C三项之间应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最具概括性的是D项。【答案】D5观察下列图片并阅读材料: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

95、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史实,完成下列问题:(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解析】结合图文材料不难回答第(1)问和第(2)问中的前一小问。第(2)问中的后一小问,要结合该事件的突出特征进行思考回答。第(3)(4)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事件: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影

96、响:“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五)(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新政的推

97、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A、B、D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新政之所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是由于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答案】C2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新政开始后,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控制了京津地区,并千方百计地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中央和地方

98、高级官员大多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拒绝推行新法,正确;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错误,本题选C项。【答案】C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 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依。”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谭嗣同热心于变法事业,最终也没有妥协。材料中“所愿皆虚,一无可冀”“茫无可依”体现了他找不到变法出路的苦闷心情。【答案】B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99、B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C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解析】A、B、C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在具体问题上的反映,D项是根本原因。【答案】D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的是C项。【答案】C6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B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C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

100、位D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解析】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但不是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应是思想启蒙,故选D项。【答案】D能力提升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

101、原因。(2)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得出强求“速变”“全变”;材料中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中的“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得出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第(2)问,由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出改革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答案】(1)原因:强求“速变”“全变”;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2)启示:改革阻力大,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章末分层突破(教师用书独具)自我校对A民族危机B民族资本主义C维

102、新思想D公车上书E定国是诏F戊戌政变G思想启蒙主题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

103、,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解析】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B项在题干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与历史事实不符。【答案】B主题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

104、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5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

105、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BCD【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错误。故选C项。【答案】C章末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06、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李鸿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107、。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实践的结果又如何?(4分)(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7分)【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第(1)问,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洋务运动即可;第(2)问,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第(3)问,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

108、专制制度。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同: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

109、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9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改革。第(1)问解答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乡下”“这样的大事,我们

110、也不知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通知”等。“乡下”意指农村,联系史实可知,戊戌变法对当时的农村影响较小,从而得出:戊戌变法未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等信息,由此组织答案。第(2)问应注意材料二中最后一段文字“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意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存在激进的、操之过急的心态,对变法结果及当时的情形估计不足。由此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皇帝的主向”以及分析维新派扼杀了“进步”的原因。【答案】(1)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3在1

111、898年的晚清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一批官员进行了一系列以维新为目的的变法,内容包括对当时传统教育制度进行大幅改造,并涉及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的调整以及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一次次地向晚清帝国展示着他们的坚船利炮、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康有为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看到了背后的本质。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有坚船利炮、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是因为他们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而且“立科以励智学”。“才智之民多则强国,才智之士少则弱国”,而当时的中国依然以科举八股评判知识分子才智之高下,导致各种专业人才非常匮乏。因此,“欲任天下

112、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中国要走富强之路,必须从教育入手,积极培养一大批具有变通求新的素质与能力的人才。这是康有为变通求新思想的根本所在。李永贤康有为变通求新思想中的教育创新之智慧(1)在康有为看来,当时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具有怎样的重大差距?(6分)(2)结合材料回答,在光绪帝颁布的定国是诏中,是怎样体现康有为教育改革思想的?(9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对中国教育的改革。第(1)问,要注意找到中西教育比较的角度。第(2)问,实际上要求答出百日维新在文教方面的改革措施。【答案】(1)在学习内容上:中国主要是四书五经;西方主要是近代科技与民主思想。在教育作用上:中国教育

113、培养不出实际有用的人才;西方教育推动了军事、科技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2)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

114、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9分)【解析】第(1)问,“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维新思想的核心,即要求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的第一小问,一方面注意其策略性,意图减少阻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第二小问要求分析这种做法和变法失败的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

115、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从中总结即可。【答案】(1)核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材料二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116、(6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6分)(3)有人认为,百日维新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第(1)(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即可。第(3)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可任选一种观点,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

117、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利: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弊: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6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

118、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5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

119、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词语“变法神速”“一日千里之势”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应结合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维新派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好反映了维新派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利影响,为以后改革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第(2)问,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指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20、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些原因正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观点正确。第(3)问,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其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这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

121、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没有触动贵族利益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BCD【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梭伦给了平民一定的权利,但又没触动贵族的根本利益,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了梭伦“中庸”的政策,故正确;不符合材料,不符合史实,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排除。【答案】B2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A取信于民

122、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材料中王安石的诗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南门徙木”的典故,这一做法是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答案】A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富国强兵”“雄诸侯”进行分析。汉武帝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为了革除鲜卑族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是为

123、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故选A项。【答案】A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人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BCD【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答案】C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

124、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答案】C6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答案】C7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

125、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B8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

126、神权统治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解析】题干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答案】B9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A鼓励商品进口B推广平民教育C废除农奴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改革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商主义,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出口,教育方面推行贵族教育,并且改革加强了农奴制,故A、B、C三项均错误。在军事上,彼得一世重

127、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海军,故D项正确。【答案】D10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深受奴役和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所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奴人身自由。【答案】D11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能反映出上述观点的是

128、()消灭马木路克势力,促进国家统一向西方学习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英国军队的模式训练新式军队积极进行对外扩张A BCD【解析】反映了“灭弄权之骁骑”;从“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中可得出的结论;的错误在于“英国军队”,应是“法国军队”;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答案】A1219世纪上半叶,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解析】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

129、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与实力有所上升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商人仍

130、属被统治阶级。【答案】C14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答案】C15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

131、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过快,故选A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项;B、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共70分)

132、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

133、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摘自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举措。据材料二概括法令实施后所带来的变化。(4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次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的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从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以及获得份地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针对对象、改革性质、改革的结果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

134、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答案】(1)举措: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变化:农奴变成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基本的公民权;农民可以拥有份地。(2)不同:梭伦改革针对的是债务平民,而俄国农奴制改革针对的是农奴;梭伦改革是奴隶制性质的改革,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梭伦改革中废除债务奴隶的措施比较彻底,而俄国农奴制改革较不彻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影响:梭伦改革扩大了公民的群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

135、,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予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1)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概括其措施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为什伍”“军功”“本业末业”“燔诗书而明法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变法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概述变

136、法的历史意义;第二小问注意限定词“消极”,结合变法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皇上则为元首”概括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皆言三权”回答其理论依据。【答案】(1)意义: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重农抑商。(2)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

137、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材料二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4分)(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和材料二中“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138、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以经为主”“教以诸家兵法”“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和材料二“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概括。第(2)问结合第(1)问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共同点的答案,分别从知识分子、思想解放、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来作答。【答案】(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2)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139、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统治者。材料二(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

140、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不得照抄)(4分)【解析】本题考查阿里改革的背景措施及评价。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第(1)问和第(2)问时,要注意将课本史实与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相结合。第(3)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知识,依据教材表述直接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措施

141、: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影响: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创造了条件。(2)发展农业;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3)结果:失败。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加剧了人民的痛苦,扩张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欧洲诸强国的反对。20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路德极

142、其重视教育,他强调国家兴办学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他认为,开展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因此,他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与贫富都要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路德希望成立女子学校,女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每天用德语或拉丁语读一个小时的圣经。路德的教育计划的实施者菲利波梅兰托内曾下令建立由女教师任教的女子学校,女学生在那里学习12个小时,学习期限为12年。宗教改革时期的女性材料二维新派兴办女学是基于他们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更突出的是,他们不止把兴办女学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还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维

143、新派在19世纪后期所掀起的创设女学堂活动,可谓轰轰烈烈,其规模、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连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和开明派也参加进来。陈文联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历史考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教育观及该教育观所产生的影响。(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派关于兴办女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马丁路德“要求国家应强迫所有儿童入校学习,父母要对自己的子女受教育负责,而教会更应积极地办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也有利于国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应从教育和思想方面回答。第(2)问,材料二中维新派基于思想深处的人权观念和

144、平等观念兴办女学,有利于女性的解放;从长远看,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的启蒙有助于政治运动的开展。【答案】(1)教育观:教育是利国利教的事情,国家、家庭、教会应当使所有儿童(不论男女和贫富贵贱)入校接受教育。目的:宣传新教、发展教徒、扩大新教的影响。影响:有利于新教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2)评价:以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为指导,兴办女学,宣传变革,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觉醒和解放,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其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兴办学堂、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思想与实践,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

145、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

146、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西方的脚步”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旧制度”是指沙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这一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第(2)问,“一个奇特现象”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如废藩置县、置产兴业,直到生活习惯的西化;但同时也保留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如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理解: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