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39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发布》2022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2-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单元图解】【时空定位】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自主复习】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江南开发: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旧都经

2、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3)均势: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北。5.繁荣一时的隋朝6.士族士族又称世族、高门等,指世代把持官位、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士族的特点如下图所示:北魏的分裂及其演变7.隋朝统一的原因(1)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2)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南北方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3)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认知深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色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北方经济因战乱频繁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

3、发展。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交融。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4、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考点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

5、隋唐五代的更迭2.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1)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到迁入地区,使这些先进的文化、技术得到迅速传播。(2)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缩小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3)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交融;以议代战,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4.对唐朝“盛世”的辩证认识(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6、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认知深化】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1.从大乱到大治: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经历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得到改变,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社会因素。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处于盛世的封建王朝一般注意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社会经济

7、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经济因素。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的繁荣时期,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文化因素。4.重视反腐倡廉:官僚体系的高效、清廉是封建社会良政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都很重视对官僚的选拔、监察,保证官僚队伍的相对高效和清廉,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因素。5.开明君主的个人作用:盛世时期的皇帝一般勤政、亲民、自律,具有很高的个人素养,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个人因素。二、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2.隋朝统治者实行

8、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4.隋朝恢复了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5.隋朝的迅速灭亡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三、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周边民族与中原的联系和交融,相对而言,在中国古代,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较成功的

9、。1.设立军事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朝对突厥、靺鞨都曾经建立军事性质的机构进行管理,比如,建立管理西域地区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东北地区的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等。2.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3.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中央与地方文化交流。如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联姻,促进了汉藏两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4.实行任用少数民族人才的政策,巩固中央政权。唐朝先后任用了突厥、匈奴、鲜卑、吐蕃等族群的人士担任中原地方或中央的官职,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

10、认同感。【经典例题】1.(2021 湖南卷4)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 地方势力膨胀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 中央财政紧张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答案】A【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

11、腐,故D错误。2.(2021广东卷3)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是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

12、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课时检测】1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结论A“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

13、一B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等地区,孙权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D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A项错误;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等地区,孙权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

14、揭示了人民的苦难,C项错误;D项史实和结论不相符,排除。2下表是西晋时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这些现象()西晋秦始年间将相大臣出身大族比例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77.3%72.7%73.7%63.2%63.2%66.7%72.7%70.8%66.7%70.6%90.9%86.4%89.5%84.2%84.2%83.3%90.9%87.5%77.8%88.2%A.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B推动了士族集团的形成C直接导致西晋政权的灭亡D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晋初期,将相大臣出身大族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表明世家大族控制了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B

15、选项错误,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初期笼络世家大族巩固了士族门阀政治;C选项错误,内迁匈奴贵族的进攻直接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D选项错误,将相大臣出身大族与各民族间的矛盾激化没有必然关系。3自东汉至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B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其内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A正确;B、C、D不符合“根本原因”,排除

16、。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A项正确。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

17、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由材料“5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并联系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D符合题意;隋朝建立于581年,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故B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6“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胡族生活习俗

18、影响了汉族D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材料“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体现了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魏晋以来,汉族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体现了游牧民族对汉族的影响。由此可知,这段论述充分说明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故D正确。7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

19、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8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答案】B【解析】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

20、的深远影响,故选B。9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注重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了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故C正确;隋是统一繁荣的帝国,但这不是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故A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隋朝滥用民力,故B错误;没有考古资料,所以不能判定历史记载

21、与隋朝实际是否相符,故D错误。10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大运河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没有体现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的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水路运输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形式,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大运河成了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11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

22、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说明唐太宗治国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故C符合题意;材料“惟贤是与”说明用人并非单凭血缘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突出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但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革新魄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12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

23、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进步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地方军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入侵,后为缓解经济压力又赋予地方节度使以募兵权和屯田的权力,这说明当时唐朝节度使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D正确;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唐朝最后亡于地方藩镇割据,说明这不是英明的中央决策,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13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交融,而是

24、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交融。以下史实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答案】C【解析】“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是通过羁縻府州制实现民族交融,故选C项;“唐朝大败东突厥”,体现的是“各族之间的争战”,排除A项;“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不能体现唐朝政府对回纥的政策、措施,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政府对吐蕃的态度,排除D项。14突厥是唐对外交往的重要民族之一。630年,唐太宗出兵突厥,擒东突厥可汗;880年,黄巢攻入长安。京城

25、陷落后,地方藩镇坐视不理,唐僖宗只好借用沙陀(西突厥别部)军队,收复长安。导致唐与突厥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太宗英明,国家强盛B唐僖宗懦弱,失去军心C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D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由处于优势到借助突厥军队消灭叛军势力的原因在于唐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D正确。15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26、【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叛将时间分布表帝王世系在位年数(年)叛将名单叛将人数高祖李渊8李轨、李密、朱粲、独孤怀恩、刘师善、董阿兴、徐圆朗、高开道、辅公祏12太宗李世民23李艺、王君廓、刘德裕、阿史那结社率、刘兰、侯君集、李君羡12高宗李治34阿史那贺鲁、朱邪孤注、薛万徽、柴令武6中宗李显5李多祚、娑葛2睿宗李

27、旦80则天皇后武曌15李敬业、李尽忠、孙万荣3玄宗李隆基44常元楷、李慈、安禄山、阿布思、李怀节、可突干16肃宗李亨6孟庭伦、史思明、康楚元6德宗李适26刘文喜、李惟岳、田悦、梁崇义、李纳22穆宗李恒4朱克融、王廷湊、王国清6昭宗李晔7陈敬瑄、孟迁、杜有迁、侯元绰、文武坚27哀帝李祝3王茂章、丁会2(1)概括指出唐代叛将从时间分布上表现出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2)结合史实说明叛将对唐代社会的影响。【答案】(1)阶段特征:叛将在时间分布上大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成因:唐朝建国之初群雄割据,李唐新政权根基不稳;唐玄宗后期及唐末政治统治腐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唐朝中期,经过唐初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政局稳定。(2)影响:唐朝后期的叛将削弱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破坏了唐王朝大一统局面,造成藩镇割据;叛乱使汉民族实力削弱,周围少数民族崛起;叛乱导致经济被严重破坏,唐政府财政减少,加重了百姓负担;叛将多以武人为主,故推动了当时尚武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