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他的“仇恨”起源于()(导学号52670029)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B.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C.德奥同盟针对法国D.德国挑战法国的霸主地位答案:A2.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报纸都对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局势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A.B.C.D.解析:刺杀斐迪南
2、大公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重大行动,它不可能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愤怒,的叙述不正确。答案:D3.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解析:由材料中“毁灭了它的经济”这一信息,可知德国的工业生产已难以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答案:C4.1917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所有21岁到30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服役。美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适应对德战
3、争的需要B.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C.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D.遏制俄国的激进变革解析: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为了适应对德作战的需要,美国大量征兵。答案:A5.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解析:“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指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的国家,美国和日本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D两项;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
4、没落。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采取了观望态度,没有参战,借口是德奥进行的不是防御战争,因而拒绝承担条约义务。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秘密条约,保证在战后满足它的许多领土要求,于是它在5月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爆发不久,日本于(1914年)8月15日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一个月内把它占领的中国胶州湾地区交给日本,被拒绝后,日本于8月23日对德宣战。(1914年)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越出了欧洲范围。1915年和1916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参
5、加到同盟国一方和协约国一方。1917年美国、中国等国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全世界总共有31个国家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美洲,造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请根据材料设置四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进程有关的探究性问题。(20分)参考答案:(1)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什么最终会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请以材料中的有关史实简要说明。(3)日本对德国宣战的理由是什么?这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4)这次战争为什么能发展成世界性的大战?(5)结
6、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回答四点即可)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摘编自兰斯多斯传材料二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摘编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唯一得利的是德国。全球通史材料四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斯基说,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全球通史(1
7、)从材料一可看出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4分)(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4分)(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4分)(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4分)参考答案:(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2)因为英俄发生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经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发生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3)因为法德矛
8、盾十分尖锐,英法已经和解,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消耗在同英国的冲突上,从而有利于德国。(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8.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时期损失的船只建造的船只1915年174465712020001916年279977216880001917年662362329377861918年第一季度11469208703711918年
9、第二季度96337012432741918年第三季度8925461384110表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导学号52670030)(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1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后来导致这一战略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从表2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哪一
10、方?为什么?(4分)(3)表2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一个或多个均可)(10分)参考答案:(1)1917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顶点,损失船只是建造船只的2倍以上。无限制潜艇战。失败原因:美国海军协助英国海军对德奥集团进行海上封锁并开展反潜艇战。(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略低于同盟国;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11、史实1: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史实2:受战争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列宁材料二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
12、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摘编自全球通史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
13、个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6分)(3)材料三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提炼得出;第二小问要结合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分析。第(2)、第(3)问实际考查战争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这场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2)含义:这一开端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及解放斗争。有利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乘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和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有所削弱。(3)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