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10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出题人 :赵珊 审题人:冯雪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

2、带、刮纸刀。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

3、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

4、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说,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

5、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

6、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

7、“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

8、,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

9、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

10、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彭荆风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

11、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嘎吱嘎吱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外边的人敲着竹篾门,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她匆忙穿上衣服,打

12、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她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她心一酸,没有回答。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火塘的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

13、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维持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

14、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吗?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

15、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说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啊!他竟把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

16、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后,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她和女儿送走了修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的描写寥寥几笔,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是因为她从何班长身上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

17、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C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写她见到何班长后产生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D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人民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6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妇人的心理变化。(6分)7小说标题中的“小茅屋”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意蕴及作用。(6分)二、古诗文阅读(43分)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

18、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

19、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

20、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注释:慁(hn 混):打扰,烦劳。8.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B.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C.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D.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

21、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雎谢曰”与“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苏武传) 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B.“而所愿陈者”与“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 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D.“臣死而秦治”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庭迎范雎,为保历代宗庙,虚心求教,诚意可嘉,但范雎唯唯再三,秦王脸色变得严肃,心生愤怒屏退左右。B.范雎初见秦王,谨言慎行,可见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C.范雎的

22、说辞,恳切动听,委婉,一方面对秦王反复试探,看他是否真心信任自己;另一方面又反复申述自己对秦昭王的无限忠诚,渴求重用。D. 范雎规劝秦王要去蒙蔽、辨忠奸、察民情,体现出他高超的说理进谏技巧,既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又巧妙地指出了君主的治国过失。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5分)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213题。苏 武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

23、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高度概括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这件事,“十年”是概说,“持”字准确地写出了苏武坚定的爱国意志。B.五、六两句,写十九年来苏武不得归的愁苦,“绝”字准确地表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与世隔绝的处境。C.“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是对“牧羊边地苦”的进一步叙述,边地牧羊的艰苦,反衬出苏武不屈的气节。D.“东还沙塞远”写归途茫茫;“北怆河梁别”写苏武和李陵的悲怆告别,“怆”字准确写出了告别时的心境。13. 诗歌以“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结尾,有什么含义?(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14.补写出下列

24、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 (3)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_”“ _ ”。(4)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5)过秦论中,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之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果断采取了“_,

25、_”的行动。(6)报任安书中,作者收集历史旧闻,反复考察历史事实,创作史记的目的是: , , 。(7)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 第卷(表达题)三、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前一秒搜索了某个关键词,后一秒相关商品就出现在购物App页面上;刚刚在炒股软件中买了几手股票,各类贷款、理财推销电话便 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而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手机里的各类App上。在下载安装App的过程中,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轨迹、摄像头、话筒录音等权限常常要求被获取,这让人 。我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网络

26、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各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依然 。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App收集个人信息的类型应与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有直接关联。但现实中,App经常出现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信息的问题。例如,某新闻App强制收集用户电子邮件等信息,某资讯类App强制收集用户身份信息、通讯录等信息,某视频App设置不勾选同意就无法使用该软件。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饱含诗情画意,寓意丰富;闭幕式上的折柳,象征着惜别、盼归。长春

27、外国语60年校庆宣传短片上拟展示以下长春风物,以体现长春的地域文化,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写一段解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语句表达连贯、得体,不超过90字) (5分) 伪满皇宫博物院 南湖 酸菜 二人转(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小题。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_,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更强大的力量。战争是炉火,淬炼出的躯骨,比钢还硬。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

28、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_,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_,飞扬着红色的战旗。1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

29、的好总理”;福建省南平市原副市长廖俊波甘做人民的樵夫,带领百姓走出贫困,被称为“人民的好公仆”;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张定宇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病患,被称为“人民英雄”。人民在他们的心中无比重要。2022年10月16日,收看了领导人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实况直播之后,学校团委派你为代表,向全体团员宣讲“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高中生应如何理解人民至上”这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阅读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宣讲稿。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答案1. B 【解析】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原

30、文为: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原文为“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2. A【解析】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3. D【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4. (6分)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

31、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2分)5. B 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主要是因为她在何班长眼里看到了二十多年前在瑶寨居住过的解放军的影子,而感到“陌生”主要是因为时间间隔久远。6.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的心理变化。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妇人亲眼看到了走来的解放军时的激动到没看见何班长时的焦急以及想到何班长一直惦记为她

32、换屋顶的感动。(每点2分)7. 小说围绕“小茅屋”展开故事。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助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情深,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感情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体现人性美、人情美。小说采用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主题意蕴。(每点2分)8.D “而”“所以”“者”“也”标志词的使用可选D9.C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流亡 ; 使灭亡10A “秦王愤怒。”错。看到那场面的人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而“秦王跪而进”可以看出他并没愤怒。11.(1)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自己昏昧(不明事理)也不

33、聪明。(已:完毕 乃:才 闵然:昏昧的样子 敏:聪明,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身死),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身蹶:倒下,这里指死亡 杜:闭 莫:没有人 即:靠近,这里指到秦,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自己不明事理,思考也不灵活。”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

34、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后来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

35、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只要大王相信并且实行臣所说的话,即使死亡,臣也不以为痛苦;即使逃亡,臣也不以为忧愁;用漆涂身,成为癞子,披头散发,成为疯子,臣也不以为耻辱。臣所担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所以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丑态所迷惑,住在深宫里,不离保母师傅的左右,终身迷惑不明,无人帮助您辨别奸邪。这样下去,大则国

36、家灭亡,小则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死亡放逐的祸患,臣并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胜过活着啊。”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12. B“绝”字准确地表现出苏武被困匈奴无法归汉的绝望。故选B。13. (1) 表现苏武与李陵情感深厚,分别时的不舍悲伤。(2

37、)暗含李陵被迫投降,不得归汉的心酸。苏武也为之悲怆苦痛。(3)委婉表达诗人李白赞美苏武气节同时,也怜惜苏武受尽折磨的遭遇,并为李陵扼腕惋惜。(每点2分)14(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 “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5)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5【答案】纷至沓来不胜其烦层出不穷(每空1分,注意甄别近义词)【解析】第一处,填写“纷至沓来”。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这里指“各类贷款、理财推销电话”纷纷打来

38、的情景。所以,此处填写“纷至沓来”。第二处,填写“不胜其烦”。不胜其烦:胜(旧读shng),承受。烦,烦琐。烦琐得让人受不了。这里指“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位置轨迹、摄像头、话筒录音等权限常常要求被获取”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此处填写“不胜其烦”。第三处,填写“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里指“各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仍然接连不断。所以,此处填写“层出不穷”。16.略17.(1)他们不是神 和大江流在一处 天空和大地之间 18. 意义承转递进。“翻身”“明天”“世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兼有反复,朗朗上口,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解析】从内容上看,画横线的句子“为了为了为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劳苦同胞的翻身”“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意义一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一扩展开去。从句式上看,采用排比的句式,形式整齐划一,且富有节奏感,三个“为了”构成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表意强烈,有助于表达战士驱散黑暗的决心。19.作文【参考立意】 (1)坚持人民至上。(2)为人民谱写新时代。(3)民之所向,心之所向。(4)以民为本,国家永昌。(5)以民为本,人心所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