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065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轮学案:专题十一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纲要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其他植物激素()3.植物激素的应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细节拾遗1教材必修3 P48“小字信息”:说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另类解释。提示: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有些植物,照射单侧光后,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多于背光面。2教材必修3 P52“拓展题2”: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提示:因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

2、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的生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裹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3教材必修3 P56“拓展题1”:解释为什么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持续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种子容易发芽?提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但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会不适时地萌发。4教材必修3 P57“本章小结”:达尔文实验设计的原理运用了排除法,说出排除法的思路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的要求。提示:让一部分“缺席”,研究这时系统的反应,但第一次设计出这个实验又

3、是充满创造性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易错诊断1在植物体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不同()3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由茎尖运向根尖()4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5植物激素比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6乙烯不仅可以促进凤梨果实生长,还可以促进其果实成熟()7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并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调节1理清生长素的三类运输方式(1)极性运输(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

4、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4)实例判断2.“三看法”确认生长素作用是否体现“两重性”特别提醒(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植物的幼嫩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2)生长素并不是由色氨酸直接转化而生成的,而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转化产生的。(3)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单侧光、重力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命题点1以植物生长素为载体考查理解与信息获取能力1如图所示,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圆盘上,B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小窗的

5、暗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A花盆随转盘旋转,花盆中的小苗将会背离圆心生长B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C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单侧光源生长D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B花盆中的小苗将会弯向小窗生长解析:影响A花盆中的小苗生长素分布的外力为离心力,生长素主要分布于外侧,小苗将会向圆心生长,A项错误;若C花盆旋转,暗箱不随转盘旋转,小苗处于黑暗环境中,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C花盆中的小苗将会直立生长,B项正确;若B花盆不转,暗箱随转盘旋转,只有当小窗转到光源方向时小苗才接受一次单侧光照,小苗将弯向光源生长,C项正确;若B花盆和暗箱一起旋转

6、,则小苗表现为接受间断的单侧光照射,光源来源于小窗,所以向小窗弯曲生长,D项正确。答案:A2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长素的受体既存在于细胞膜上也存在于细胞内B生长素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植物生长CCa2能够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与释放D生长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可引发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到细胞壁,使其膨胀松软解析:由图可知,生长素既有细胞膜受体,又有胞内受体,A正确;生长素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植物生长,B正确;Ca2能够促进生长素作用于细胞内的活化因子,从而调节细胞发生转录,C错误;生长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引发H运输到细胞膜外,会导致细胞壁处的

7、pH下降,即细胞壁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结构改变导致细胞膨胀,引起细胞生长,D正确。答案:C命题点2以生长素为依托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3图1表示不同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和图2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图1中、的最低点和图2中H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为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C若图1中的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D若图1中的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g小于2m解析:据分析可知,图1和图2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

8、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图1中、的最低点代表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最短,H点对应的生长素促进作用最强,因此均为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若图1中的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则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a,对应图2应大于m,且b点在图1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应图2应大于e,因此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C正确;若图1中的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m,因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c,对应图2应大于m,且d点在图1的作用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加强,未达到最适浓度,对应图2应大于m小于g,D错误。答案:D4科学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另一种植物激素M的共同调节。现有野生

9、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突变型植株乙和按图1进行嫁接形成的嫁接型植株丙(野生型甲作根、突变型乙作茎)。为探究植物激素M的作用及合成部位(是茎还是根),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丙三植株侧芽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激素由一定细胞产生并运到特定细胞发挥作用,这里的“一定细胞”和“特定细胞”的形成是由于遗传信息_。植株甲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_(填“生长素”“植物激素M”或“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 。(2)图2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_,由甲、乙对照结果可得出_。(3)图2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得出_。为使这一结

10、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_。解析: (1) “一定细胞”和“特定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化产生的,可见,二者的形成是由于遗传信息在不同细胞中的执行情况不同(或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依题意可知:植株甲为野生型,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由题意“野生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突变型植株乙”可知:图2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M。图2显示:乙的侧芽长度明显比植株甲的长,而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M、植株乙则不能产生植物激素M,这说明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植株甲能产生植物激素M、植株乙则不能产生植物激素M。图2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

11、优势现象,而植株丙是由野生型甲作根、突变型乙作茎进行嫁接而形成的,据此可推知: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另一组实验,以排除野生型甲的茎产生植物激素M的可能性,因此增设的该组实验为:用突变型作根、野生型作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株丁侧芽的长度。答案:(1)在不同细胞的执行情况不同(或“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2)有无植物激素M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用突变型作根、野生型作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植株丁侧芽的长度考点 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1其他四种常考植物激素的产生与作用2把握植物激素间的两大作用“(

12、)”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特别提醒植物激素调节的2个“”(1)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说明: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原因: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2)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植物体自身合成的调节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调节物质。举例:如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而生长素类似物(如2,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命题点1以植物激素为载体考查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1下列关于水稻植株相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期水稻植株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只受相应基因的调控B水稻植株的同一细胞膜上可能含有多种植物

13、激素的受体C水稻植株产生的乙烯对其他植物的果实没有催熟作用D水稻植株患恶苗病的原因是其体内产生了过多的赤霉素解析:植物激素的合成也受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A错误;同一植物细胞上可能含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其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B正确;水稻植株产生的乙烯对其他植物的果实也有催熟作用,C错误;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水稻植株本身产生的赤霉素不会很多,D错误。答案:B2科学家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发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其简图如下。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R蛋白分布于内质网膜上,是乙烯的受体,同时调节酶T的活

14、性BE蛋白被剪切后的产物可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C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使E蛋白磷酸化D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也能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可以和乙烯结合,也可以和酶结合,R蛋白分布于内质网膜上,是乙烯的受体,同时调节酶T的活性,A正确;在有乙烯的存在条件下,E蛋白被剪切后的产物可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有乙烯生理反应,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使E蛋白磷酸化,C正确;无乙烯条件下,酶T与R蛋白结合,使得E蛋白磷酸化,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不会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答案:D命题点2以植物激素为载体

15、考查实验探究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油菜素甾醇(BR)的作用,用不同浓度的BR溶液处理芹菜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同浓度下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得到如图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BR在植物体内最可能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实验结果显示,BR对芹菜的生长具有两重性C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BR浓度在0.20.4 mg/L之间D通过该实验不能推断BR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解析:据题图可知:BR在一定浓度下可促进芹菜幼苗长高,故其最可能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幼嫩部位)的部位,A正确;据题图可知,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BR对于芹菜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故无法证明两重性,B错误;据图可知,在0.3

16、mg/L时幼苗的平均株高最大,故其最适浓度在其两侧(0.20.4 mg/L之间),C正确;实验结果只能显示在一定范围内BR可促进芹菜幼苗株高增加,但其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无法推断,D正确。答案:B4为探究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以野生型豌豆(型)植株为材料进行诱变得到矮化突变体的新品种(型)。现对型品种的矮化原因进行实验研究,科学家推测型品种的矮化原因可能是诱变后导致植株合成赤霉素不足或缺乏。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作出上述推测的依据是赤霉素具有_的主要作用。(2)为检验上述推测,所需药品有赤霉素、降解赤霉素的酶溶液、溶解赤霉素的溶剂A等,已知酶溶液和溶剂A对豌豆植株生长无影响。实

17、验操作如下: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_(填“型”或“型”)品种豌豆幼苗若干,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用适量可降解赤霉素的酶溶液处理;乙组用_;丙组用等量的溶剂A处理。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株高,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如果_,可合理检验上述推测。(3)为检验上述推测,在技术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直接测定_豌豆体内的赤霉素含量,来检验该推测。解析:(1)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生长(或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2)根据科学家推测可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添加赤霉素,因变量为矮化植株的株高,而矮化植株的生长状况等无关变量在各组中应保持一致,故实验操作如下: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型(矮化突变体)品种豌

18、豆幼苗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用适量可降解赤霉素的酶溶液处理;乙组用等量且浓度适宜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丙组用等量的溶剂A处理。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株高,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如果乙组的平均株高长势高于丙组,丙组高于或等于甲组,则上述假说成立。(3)如果技术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检测型和型豌豆体内的赤霉素含量来检验该推测,若型豌豆体内的赤霉素含量少于型豌豆,则推测成立。答案:(1)促进植株生长(或促进细胞伸长)(2)型等量且浓度适宜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乙组的平均株高长势高于丙组,丙组高于或等于甲组(3)型和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素养提升点 1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的核心术

19、语与长句表达1(2019高考全国卷,节选,改编)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说出这种运输的方向的含义_。答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2(2017高考全国卷,节选,改编)(1)脱落酸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答出两点即可)。(2)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根冠、萎蔫的叶片(2)水是根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1(概念辨析类)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提示:植物没有专门的内分泌腺,这是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合成

20、部位上的明显不同。2(概念表述类)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它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它们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3(因果关系类)植物激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还受“基因”控制吗?说明理由。提示:植物激素不是蛋白质,但它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此相关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受基因的控制,因此植物激素的合成间接受基因的控制。素养提升点 2 基于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1(2017高考全国卷)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

21、)、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叶片衰老的检测指标,由题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分裂素(CTK)处理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较高,说明CTK可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正确;CTKABA处理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低于CTK处理组,但高于对照组,说明ABA削弱了CTK延缓该植物离体

22、叶片衰老的作用,B正确;ABA处理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低于CTK处理组,可推测其光反应速率应小于CTK处理组,NADPH的合成速率也应小于CTK组,C错误;ABA处理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ABA可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故可推测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答案:C2(2020新高考天津卷)某植物有A、B两品种。科研人员在设计品种A组织培养实验时,参照品种B的最佳激素配比(见下表)进行预实验。据表回答:(1)阶段时通常选择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原因是_。(2)在、阶段中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是_阶段。(3)为确定品种A的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参照品种B的激素配比(

23、m12.0),以0.5 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平的实验,细胞分裂素最高浓度应设为_mol/L。(4)阶段时,科研人员分别选用浓度低于或高于n3 mol/L的生长素处理品种A幼芽都能达到最佳生根效果,原因是处理幼芽时,选用低浓度生长素时的处理方法为_,选用高浓度生长素时的处理方法为_。(5)在_阶段用秋水仙素对材料进行处理,最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解析:(1)由于茎尖、幼叶等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所以常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2)在三个阶段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的阶段是、。(3)为确定品种A的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

24、,参照品种B的激素配比(m1),浓度梯度为0.5 mol/L时,设计五个实验组,则在m1的上下设计,浓度可为(m11.0)mo/L、(m10.5)mol/L、m1 mol/L、(m1 0.5)mol/L、(m11.0)mol/L,所以细胞分裂素浓度最高为(m11.0)mol/L。(4)低浓度或高浓度的生长素都可以用来处理品种A幼芽,并达到最佳生根效果,原因是低浓度生长素用浸泡法处理品种A幼芽,处理时间较长;高浓度生长素常用沾蘸法处理品种A幼芽,处理时间短。(5)阶段的细胞处于不断分裂的状态,而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理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阶段用

25、秋水仙素对材料进行处理最易获得由单个细胞形成的多倍体。答案:(1)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2)、(3)m11.0(4)浸泡法(长时间处理)沾蘸法(短时间处理)(5)技 法 提 炼1掌握生长素相关实验设计的三个要素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材料处理胚芽鞘去尖端、玻璃片和云母片阻断生长素运输;不透明锡箔纸或盒子遮光;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2.“五看法”评价、修订或完善实验设计1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组背地弯曲生长,组水平生长。下列有关

26、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B组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组胚芽鞘背地弯曲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组属于对照组,组均属于实验组解析:根据两组云母片插入位置不同,组水平生长,说明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组背地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所致,因此该实验能够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组能水平生长说明云母片没有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现象,而组胚芽鞘均能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根据实验遵循的对照原则,组没有任何处理

27、属于对照组,组均属于实验组,D正确。答案:B2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独施用NAA或KT均能使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增加B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C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一定浓度的NAA对KT促进侧根数增加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解析:对比甲、乙、丙柱形图可知,NAA和KT对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效应不同,其中NAA促进侧根的生长,抑制主根的生长,而KT则相反,A错误;对比甲和乙柱形图可知,NAA促进侧根的生长,能一定

28、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对比甲和丙柱形图可知,KT促进主根的生长,抑制侧根生长,说明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本实验没有不同浓度的KT和NAA作对比,不能证明KT和NAA浓度变化对主根生长的影响,C错误;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错误。答案:B3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番茄是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植物,其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随成熟度的差异而不同,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为了探究油菜素甾醇(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型(PSN)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Nr,乙烯信号途径受损)外施BR处理

29、,并检测番茄红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对比分析_(填组别)可知,BR可以_(填“促进”“不影响”或“抑制”)番茄红素的积累,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2)实验结果_(填“支持”或“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理由是_。(3)若想进一步探究在番茄红素积累的调节中BR与乙烯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还应增设的实验组是_。解析:实验探究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自变量为BR和植株类型(是否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因变量为番茄红素的含量。(1)甲组和乙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BR,丙组和丁组的自变量是有无BR,实验结果是用BR处理后的番茄红素的含量更高,说明

30、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因此对比分析乙组和甲组或丁组和丙组,根据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即可判断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2)丙组和丁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BR,两组的乙烯信号途径均受损,但丁组的番茄红素显著高于丙组,说明BR仍然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而且可以不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3)若想进一步探究在番茄红素积累的调节中,BR与乙烯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自变量为BR和乙烯,总共四组实验,野生型作为空白对照,野生型BR作为实验组,所以还应增设的实验组是野生型乙烯、野生型BR乙烯。答案:(1)乙组和甲组或丁组和丙组促进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2

31、)不支持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据此得出,BR可以不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3)野生型乙烯、野生型乙烯BR专题演练巩固提高 分册装订 方便实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1下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做的实验,A、B不照光,C、D给予右侧光照,能够向左弯曲生长的处理是()解析:A不照光,琼脂块不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直立生长;B不照光,左侧玻璃片不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但是右侧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向下运输,B向右侧弯曲生长;C没有尖端,即使照右侧光也不会感光,而右侧放含生长素的琼脂,会向左侧弯曲生长;D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生长也不弯曲。答

32、案:C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空空间站中横放的植物幼苗,因为未受到重力影响,所以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B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幼芽、未成熟的种子等合成部位通过相关结构运输至作用部位C在菜豆叶柄切段中,14C标记的脱落酸向基部运输的速度是向顶部运输速度的23倍,说明脱落酸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D对胚芽鞘施用2,4二硝基苯酚(呼吸抑制剂),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阻断,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A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在菜豆叶柄切段中,14C标记的脱落酸向基部运输的速度是向顶部运输速度的23

33、倍,说明脱落酸的运输方式为非极性运输,C错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对胚芽鞘施用2,4二硝基苯酚(呼吸抑制剂),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阻断,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D正确。答案:D3除五大类植物激素外,植物体内还有一些天然物质也在调节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可以有效促进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已被确认为第六类植物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油菜素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油菜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C在促进植物的营养器官生长时,油菜素与生长素存在协同作用D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广泛用于农

34、业生产解析:油菜素属于甾体类化合物,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是多肽或蛋白质,A错误;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作为信息分子来调节细胞代谢,B正确;油菜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体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D正确。答案:A4已知赤霉素(GA)能调节淀粉酶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用GA处理大麦糊粉层细胞并检测发现细胞中SLN1蛋白在5 min后开始减少,而GAMYB基因和淀粉酶基因的mRNA则分别在1 h和3 h后开始增加。据此,为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GA调节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人员用GA处理相应的大

35、麦糊粉层细胞材料后,检测SLN1基因、GAMYB基因、淀粉酶基因的mRNA含量变化。则实验中不需要的材料是()A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B仅敲除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C敲除SLN1基因和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D敲除SLN1基因、GAMYB基因和淀粉酶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解析:由于该实验是为了“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GA调节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所以要保证淀粉酶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下,研究另外两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材料选择为:正常的大麦糊粉层细胞、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仅敲除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这三组

36、对照组,敲除SLN1基因和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的实验组,通过对比获得实验结果。而淀粉酶基因的有无不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可以敲除,这是进行该实验的前提,故选D。答案:D5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照变化的一种有效适应。如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侧生长快,是IAA先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所致B乙为向光侧,IAA含量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对照组燕麦胚芽鞘两侧的IAA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解析:甲侧为背光侧,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甲侧生长素(IAA)

37、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促进生长的速度快,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侧表示向光侧,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乙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B正确;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基本上都不生长,C正确;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应该直立生长,D错误。答案:D6生物学中,解释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学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长素直接抑制学说,第二种是生长素间接抑制学说,第三种是营养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导致生长缓慢,支持第一种学说B顶芽产生的生长

38、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慢,支持第二种学说C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慢,支持第三种学说D“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仅支持第一种学说解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使侧芽获得的生长素增多进而抑制了顶芽的生长,导致生长缓慢,支持第一种学说,A正确;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传递给侧芽,导致侧芽获得的细胞分裂素减少而生长缓慢,这是生长素间接起作用的描述,支持第二种学说,B正确;顶芽的细胞优先得到由根部和叶片运来的营养物质,导致侧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生长缓慢,这是营养学说对顶端优势的解释

39、,支持第三种学说,C正确;“摘心”“打顶”能够去除顶端优势,支持三种学说,D错误。答案:D7如图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乙烯利(乙烯释放剂)分别处理大豆下胚轴插条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的浓度和处理插条的时间属于自变量B乙烯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根据该实验结果均不能得到生长素和乙烯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100 mol/L的生长素和乙烯利共同作用时,促进插条生根的效果最佳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A错误;用浓度为50 mol/L乙烯利处理插条时对生根的影响表现为抑制,而浓度为100 mol/L的处理表现为促进,B错误;促

40、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10100 mol/L之间,最适乙烯利浓度在50200 mol/L之间,故该实验均没有得到生长素和乙烯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正确;该实验没有生长素和乙烯利共同处理时对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不能得出共同作用的实验结果,D错误。答案:C8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大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影响,研究者选择长度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两组大麦胚芽鞘,分别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单侧照射,随后在不同时间测量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长度,结果如下。处理时间/min306090120红光向光侧0.200.400.600.80背光侧0.200.400.600.80蓝光向光侧0.200.260.330.4

41、2背光侧0.200.550.901.22(1)蓝光照射的30 min内,大麦胚芽鞘没有表现出向光性,原因是引起向光性的_(填激素名称)在_产生,而起作用的部位是_,其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单侧蓝光照射60 min后大麦胚芽鞘两侧的长度增加值不同,这是该激素在胚芽鞘两侧的_不同引起的。(2)由实验结果可知单侧红光照射_(填“能”或“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若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该胚芽鞘将_(填“向光”或“背光”)弯曲生长,从细胞水平分析,该过程中赤霉素的作用是_。(3)如果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某浓

42、度的生长素,结果胚芽鞘表现为向光性,可能的原因是_。解析:(1)生长素能引起植物产生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往背光侧运输,生长素从尖端运到尖端以下,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更高,背光侧生长较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蓝光照射的30 min内,大麦胚芽鞘没有表现出向光性,说明其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单侧蓝光照射60 min后大麦胚芽鞘两侧的长度增加值不同,这是该激素在胚芽鞘两侧的浓度不同引起的,背光侧浓度较大。(2)由实验结果可知,无论单侧红光照射多长时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始终和向光侧相等,因此单侧红光照射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若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

43、芽鞘的向光侧涂抹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茎伸长(生长),因此该胚芽鞘将背光弯曲生长。(3)如果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某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后可能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结果胚芽鞘表现为向光性。答案:(1)生长素尖端尖端以下部位(或:伸长区)浓度(或:分布)(2)不能背光促进细胞伸长(或:促进细胞生长)(3)涂抹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大板块练生命活动的调节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4页1突触一般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B

44、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D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解析:传出神经可支配肌肉或腺体,所以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A正确;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C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D正确。答案:B2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

45、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C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解析: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答案:B3避蚊胺是良好的驱蚊剂,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

46、气味的感觉。科学家利用人体散发的气味分子、气味分子避蚊胺、避蚊胺分别刺激蚊子,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且发现蚊子对避蚊胺的敏感性高于对气味分子的敏感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避蚊胺破坏了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C蚊子对气味分子和避蚊胺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与受体不同有关D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效果解析:避蚊胺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从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来看,感受器细胞能产生兴奋,说明避蚊胺没有破坏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A错误;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

47、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气味分子和避蚊胺可能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蚊子对两者的敏感性差异,C正确;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的效果,D正确。答案:A4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B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摄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能参与体液调节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

48、由题意可知,某些神经细胞能够分泌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其能够促进Na内流;肾上腺素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被分泌,并通过突触前膜被摄取,这两个过程均与膜的流动性有关;由题意可知,肾上腺素也可参与神经调节,神经细胞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的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细胞持续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C5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体温升高,利于机体快速清除病毒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关于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热性细胞因子能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体温调定点”

49、B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产热增加C持续高温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各种代谢活动下降D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甲状腺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B正确;持续高温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D正确。答案:C6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正确的是()A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B患者

50、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小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解析:假性过敏反应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A正确;由于假性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错误;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错误;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答案:A7HIV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可导致人体患艾滋病。用一种受体(CD4)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B这种治疗机理是红细胞中

51、有杀灭HIV的物质C艾滋病患者仍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DHIV可利用T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细胞呼吸解析:根据题意中用一种受体(CD4)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可知HIV侵染宿主细胞需要与细胞膜上的CD4识别,而HIV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可推测人体的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A正确;由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HIV侵入该细胞内不能进行增殖,并不是红细胞中有杀灭HIV的物质,B错误;由于体液免疫中也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而艾滋病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含量很少,所以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降低,C错误;HIV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答

52、案:A8雌激素与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密切相关,也会诱导胸腺细胞凋亡。雌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类似于甲状腺激素。在畜牧业生产中,常利用注射促性腺激素的方法促进动物的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雌性动物排卵B长期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动物的免疫力下降C卵巢细胞上具有促性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幼年动物体内雌激素含量低而促性腺激素含量较高解析: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雌性动物性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表现为排卵增多,A正确;长期注射促性腺激素会使动物的性激素增多,而雌激素会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进而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因此会表现出免疫力下降的现象,B正确;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性器官,进而促进

53、性激素的分泌,因此,卵巢细胞上具有促性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幼年动物体内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表现为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含量均较低,D错误。答案:D9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解析:NDI患者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

54、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NDI患者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尿液中的水分大量丢失,因此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的ADH作用弱,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答案:D10接种灭活病毒疫苗会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表示物质,AE表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AE均能识别抗原B物质a的刺激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Ca、b分别表示淋巴因子和

55、抗体,两者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接种后若感染该病毒,细胞D能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清除解析:E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细胞C(B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D(记忆细胞)和细胞E(浆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淋巴因子促进了细胞C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淋巴因子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细胞D为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答案:B11在探究植物激素对某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科学家检测到某一时期茎中生长素和乙烯两种激素的含量与茎段生长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两个时刻,生长素含量及作用效果相同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茎的伸

56、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D两种激素的合成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解析:分析图示:a、b两个时刻的生长素含量相同,但a点时能促进植物茎段的生长,b点时植物茎段基本不生长,因此作用效果不同,A错误;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如图中的M值)时,会促进植物茎段中乙烯的合成,可见,茎的伸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B、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D正确。答案:A12植物在机械损伤或受到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P,一种植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P基因表达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

57、导蛋白P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科研人员推测,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ABA合成增加,ABA进而促进蛋白P的表达。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以下实验证据链中不需要补充的是()A给叶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B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C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D给叶片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检测蛋白P含量解析:为验证上述推测,可以通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或者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或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A、B、C正确;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不能判断蛋白P增加与ABA增加、茉莉酸增

58、加的因果关系,D错误。答案:D13多巴胺(DA)是一种与欣快和兴奋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人在高兴时,奖赏通路上的神经元会出现较多的兴奋性冲动,并释放一定量的DA。通常情况下,通过神经冲动释放的DA很快被转运蛋白(DAT)从突触间隙等量重吸收(过程如图)。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会阻断DA重吸收的通路。过多DA的连续刺激会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一系列强烈而短暂的刺激峰值,引起大脑奖赏系统发出欣悦冲动,使人产生陶醉感,并出现强迫性的觅药行为。(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等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2)据图分析,正常情况下DA作用前后细胞B膜内侧Na浓

59、度的变化为_。吸食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过多的DA刺激突触后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上_的数量来适应这一变化,这会使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就需要不断地吸食毒品,最终形成毒瘾。(3)研究发现DAT转运DA时需要Na和Cl的参与,在正常情况下,首先DA或Na随机与DAT上相应的位点结合,然后Cl才结合到自己的位点上,最后DAT把DA由胞外转运到胞内,而DA、可卡因和Na、Cl等离子中只有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位点相同。据此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解析:(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反射是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等生

60、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2)题意显示,多巴胺(DA)是一种与欣快和兴奋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即多巴胺作用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故图中的DA作用后会引起细胞B产生动作电位,会引起Na大量内流进入细胞B。因此,多巴胺作用前后细胞B膜内侧Na浓度会由低变高。吸食可卡因后,多巴胺(DA)会多次被重吸收,因此可导致突触间隙中过多的DA多次刺激突触后细胞,而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上DA受体的数量来适应这一变化,这样会使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就需要不断地吸食毒品,最终形成毒瘾。(3)由于DA、可卡因和Na、Cl等离子中只有可卡因和Na在DAT上的位点相同。同时结合DA

61、T转运DA的过程可推测可卡因抑制DA回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从而导致了DA在突触间隙的增多,进而引起发病。答案:(1)神经元反射(2)由低变高DA受体(3)可卡因通过和Na竞争在DAT上的结合位点而间接地抑制DA的转运14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正常人体中会通过“炎症反射”以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数字表示结构(为巨噬细胞),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

62、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的特点。(2)若图1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胰岛B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_。(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直接作用于A细胞并促进其分泌的激素是_。(4)图2中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使其产生兴奋,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_。“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_(用图中编号表示)。(5)图2中炎症反应时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下列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有_(多选)。A骨骼肌颤栗B立毛肌收缩C皮肤血管舒张

63、D细胞代谢增强E汗腺分泌汗液(6)据图2分析,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理推断不合理的是_。A促炎因子含量过多B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BC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DA物质数量过多解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根据图1可知,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体液运输,最后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2)胰岛B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患有自身免疫病,导致产生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使得机体的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

64、效调节其血糖水平。(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A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直接作用于A细胞的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4)神经元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识图分析可知,“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图中的神经元。(5)体温升高时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为: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促进散热;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而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细胞代谢增强是促进产热的方式。(6)根据题意可知,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A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后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导致其可能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

65、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若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过程,导致促炎因子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分析图2可知,A物质是巨噬细胞膜上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如果A物质过多,使得神经递质与A物质结合,抑制NPKB的活性,使得促炎因子的转录减慢,不会引起促炎因子含量过多,D符合题意。答案:(1)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两空顺序可颠倒)(2)组织液不能自身免疫病(3)促甲状腺激素(4)内正外负(5)CE(6)D15为研究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切掉胚芽鞘尖端后,在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

66、长的角度(如下图所示),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00.050.100.150.200.250.300.35胚芽鞘弯曲的角度()0371215181510(1)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通过_方式进出细胞。(2)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3)研究小组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13,若要判断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范围,可以将其稍加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请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解析:(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其进出

67、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在生长素浓度为0.050.25 mg/L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加大,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在生长素浓度为0.250.35 mg/L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胚芽鞘弯曲角度减小,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因此该实验的结论是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3)根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分析,在最适浓度两侧,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能相同,因此当胚芽鞘弯曲角度为13时,该生长素浓度可能

68、较小,位于0.150.20 mg/L之间,也可能较大,位于0.300.35 mg/L之间。稍加稀释后,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150.20 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减弱,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小于13;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300.35 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增强,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大于13。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动运输(2)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3)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小于13,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150.20 mg/L之间;若胚芽鞘弯曲角度大于13,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在0.300.35 mg/L之间- 2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