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江苏考试说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原因:丞相废除后,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辅助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
2、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知识点二军机处1.设立: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特点(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4)决策封闭性明显。4.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考向一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 史料研读史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3、,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三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1.史料一信息“彼此颉颃,不敢相压”指六部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揭示出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2.史料二信息“论思顾问”“终以取祸”反映出阁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3.史料三“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4、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结合史料一分析,明太祖为防止丞相擅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罢除丞相职位,权力分给六部,并直接隶属于皇帝。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提示:对皇权的制约方面:后者可制约皇权,而前者不能。史论归纳明朝内阁制的性质、权限和作用(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命题分析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明朝宰相
5、制度的废除是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内阁制度是统治者为实现专制独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解答时需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即可。考法2从内阁体制的僵化角度命题。清初沿袭明制,设内阁,但内阁处理政务往往依据既定案例,墨守成规。命题人往往创设新情境命题材料、解答时需要依据材料反映的史实和历史现象解答。考法3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明朝内阁制不仅区别于历代宰相制度,更与西方的内阁制存在本质区别。解答此类试题可从性质、权力结构及实质等角度思考。1.(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干预机务自此始。
6、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答案D2.(2
7、017江苏扬州模拟)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解析内阁是皇帝的咨议机构,不属于国家的法定机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可知,内阁参与决策,决定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8、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说明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参与决策,但要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没有威胁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C考向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二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史料三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1
9、.史料一信息“明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2.史料二信息“用兵西北”揭示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太远”、“不便亲授机宜”反映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适应需要。3.史料三信息“样本四巨册”“惟揣摹此样本”史料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提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权归六部;清代设立军机处。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提示:(1)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
10、中。(2)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史论归纳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命题分析考法1从发展变化角度命题。内阁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取
11、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解题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分析。考法2从社会主流价值思想角度命题。明清政治体制僵化导致社会风气变坏,如内阁官员处理政务“依样画葫芦”拘泥规制,空谈理性,轻视务实之风。解题时需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局限性分析。考法3从阻碍社会转型角度命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压制了民主思想的萌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难以实现社会转型。解题时需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潮流分析。1.(2016江苏盐城模拟)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
12、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C.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解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自始至终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成为中央的正式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有参与权,但是无决定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可知,内阁作为特殊的皇帝内侍机构享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对中央其他机构形成制约,故C项正确;清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D项错误。答案C2.(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13、。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本题考查对清代军机处的理解。据题干材料可知,清代军机大臣亲领皇帝口谕,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内阁无从过问皇帝的谕旨,同时军机处记录机要档案,每当议国家大政、大案时,军机大臣领皇帝旨意参与办理,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理解题干片面;C项题干无体现。答案B考向一明清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2017江苏宿迁模拟)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
14、斗争不可避免。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君权与相权冲突从此开始,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彼此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相权进一步削弱,君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明太祖时,因宰相专权,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平衡也因宰相制度的废除而失衡,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江苏南京三模)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
15、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由“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可以看出B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
16、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3.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以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解析“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说明内阁不同于之前的宰相,可排除A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皇帝可对内阁的“票拟”进行再次审核,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辅助
17、皇帝,故B、D项错误。答案C4.(2017江苏如东、丰县检测)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解析根据材料“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可知,A项错误;B、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2017江苏徐州模拟)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
18、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在皇宫内办公按才德标准遴选多为临时差遣权力取决于皇帝A. B.C. D.解析材料中显示出军机处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说明在皇宫内办公,故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军机处人员按才德标准选拔,故错误;材料中显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说明多为临时差遣,故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没有实权,权力取决于皇帝,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6.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19、,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此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保障了决策机密性A. B.C. D.解析军机处的设置迁移了中央核心决策机构,强化了君主权力,故正确;军机处独尊皇权意志,简略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故正确;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节约财政开支,减少运行成本,故正确;军机处置于宫内,严禁外人进入,保障了决策的机密性,故正确。答案D7.(2016江苏如皋期中)“(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告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20、。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解析军机大臣跪受皇帝笔录,承旨执行,无决策权,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排除B、D两项;题干反映军机处将皇帝的“上谕”用快马传递,加以执行,故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与题干无关,答案选C。答案C考向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2016江苏扬州期中)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
21、;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军机处有廷寄制度,并未体现提高兵部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而且材料所述的廷寄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和“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可知廷寄制度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故D项正确。答
22、案D9.(2017江苏如东、丰县检测)自古代至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往往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体制尚未真正产
23、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所指“已拆卸的旧体制”和“新的体制”分别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
24、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概括。第(2)问,结合明朝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二,“旧体制”指中国传统政治,即君主专制政体,“新体制”指“民国”,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4)问,根据第(3)问,由旧体制到新体制,即由专制到民主。答案(1)表现: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缺乏人才。(2)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旧体制:君主专制政体。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4)趋势:由专
25、制逐渐走向民主。专题总结(一)角度一“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精要归纳】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结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等级森严;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题例证】 (2017江苏如皋模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
26、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解析根据材料“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所以息争也”得出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角度二封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精要归纳】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两对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27、。【考题例证】 (2017南京期中)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B.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C.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
28、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可见材料重心和主旨强调的是科举制的深远影响及长久的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依托,不符合题意。答案C史料史学研究史料鉴别研读论证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具体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属于“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
29、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史料分类鉴别1.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实物、遗存)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
30、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鉴别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5)搜集更多的史料,利用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考题例证】 (2017江苏沛县模拟)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31、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本题以甲骨文证实史记记载商王世系的真实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属考古发现,史记对商王世系的记载及对其后世长期的不确定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其证实,说明了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项正确;实物资料可用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A项所述不确切;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历史记载中当事人的文字记述、社会遗存等不一定非要经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排除C项。答案D二、研读论证史料1.捕捉时空要素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
32、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考生对材料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2.抓关键词、关键句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正确解答题目。关键词、句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种;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如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是
33、对这些要素的解释。3.“论从史出”的方法“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考题例证】 (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 B.
34、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析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1.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及影响观点一姜义华教授认为:“渗透于全社会的同族、同宗、同姓血缘网络系统,同乡、同县、同省地缘网络系统,族田、义仓、义塾等经济共同体,同学、同科、同一方言、同一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极为广泛而深厚的
35、社会与文化基础。”观点二陈永平、李委莎在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中说:“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2.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争论,从秦汉到明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主要围绕着两者的优劣比较。如魏晋时陆机(西晋文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而认为郡县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唐朝争论则一边倒,皆主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
36、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2)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3.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关系的争论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
37、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缴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
38、权的加强。观点二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职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其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臻于登峰造极,
39、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军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专题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6江苏盐城模拟)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解析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的森严,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在材料中无从体
40、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可知,天子利用盟约对诸侯施加压力,以此维系诸侯国之间的长久和平,故C项正确;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确立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南京三模)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不是选官
41、制度,故A项错误;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立嫡以长”是继承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它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B项错误。皇权达到顶峰应为清朝军
42、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相权虽然一分为三,但相互之间有合作,不是独立施政,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答案C4.(2016江苏徐州模拟)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匡正皇帝过失 B.执行皇帝意旨C.草拟皇帝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门下省负责审核。材料中的“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表明唐太宗鼓励上谏,故A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B项错误;中
43、书省负责草拟政令,不是皇帝的政令,故C项错误;审批决策机要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5.(2017江苏苏州调研)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解析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答案A6.(2016江苏镇江一模)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
44、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解析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
45、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可知,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江苏如皋调研)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解析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故B项错误,符合
46、题意。答案B8.(2016江苏无锡模拟)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解析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说明元朝在历来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故D项正确。答案D9.(2017江苏扬州模拟)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
47、动”,到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又“有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不能支撑钱穆史论的是()A.秦汉正式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并建立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B.秦汉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于不同的部门C.汉代选官为选举、首重门第标准,唐代选官为考试、打破门第限制D.汉、唐、宋时期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明代立国后不久即废止宰相解析“秦汉是一个大变动”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确立并巩固,地方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别执掌不同的部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选官制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重视孝廉和才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8、明代废除丞相,皇权加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0.(2017苏州模拟)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解析明朝内阁的地位一度提高,但阁臣职权大小仍然依皇帝旨意而定,因此就时常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同一阁臣势重则相率附之以谋进。势轻则相率击之以博名”,阁臣的职权变化无常恰恰说明了内阁完全受皇帝左右,故B项正确;权轻权重不等于无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内阁阁臣的内部矛盾和关系,故C、D
49、两项错误。答案B11.(2015徐州质检)“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不是官员晋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拔,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与中央集权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江苏徐州模拟)“(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
50、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7江苏南京摸底)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
51、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
52、”,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
53、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5分)(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不以一己为天下”“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结合所学,官僚制度既制约也强化了皇权专制。
54、答案(1)局面:士人参政。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根源:君主专制。(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14.(2014江苏单科,2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
55、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
56、:(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5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5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4分)解析第(1)问,答案主要来自对材料的理解。汉武帝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政。第(2)问,主要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在隋唐的三省六部下,皇帝诏令须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方可有效。刘祎之就是据此对武则天的敕书提出质疑。第(3)问,第一小问,答案从材料中概括;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内阁与丞相制度的区别。内阁机构不是一个法定机构,不是六部的上级机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也只是来自皇帝个人的信任。第(4)问,实际上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过程及实质。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