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二)(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孑立/桔梗囫囵/胡同山阿/阿谀奉承B蹙额/促使巷道/巷战纲要/力能扛鼎C敦厚/朝暾颀长/歆享坍圮/殚精竭虑D名宿/宿营咋舌/札记揶揄/蹑手蹑脚解析:选A。A项,依次读ji,h,;B项,依次读c,hn/xin,n;C项,依次读dn/tn,q/xn,tn/dn;D项,依次读s,z/zh,y/ni。下面的一段文字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大批爱国人士毁家纾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斗争,慷慨为国。
2、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移天易日,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A风雨如晦B毁家纾难C艰苦 D移天易日解析:选D。移天易日: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含贬义。不合语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B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C在国内部分乳品制造企业爆出诚
3、信危机之后,豆奶作为替代品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从而引发了投资者对于相关行业发展前景的关注。D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解析:选C。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语意重复,“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可改为“正濒临灭绝”。B.前后矛盾,“将”与“参加了”矛盾。D.搭配不当,在“输送氧气”后补上“的能力”。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禅宗特别强调心法。_。这是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立文字。所以,禅是教之外另外传的
4、,不是一定要读教理、教义所以,禅宗对于外在的宗教仪式、形式,甚至很多佛教的经典,都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义的禅宗认为,真正的经教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你的心里,要找到你心里的传统本性禅宗认为佛教真正的精髓是怎样将其融入你的生命当中,对人的本心做一番洗心革面A BC D解析:选A。根据已给出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确定,在最前面,在最后面,因此只能选A。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贾岛传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元和中,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叹曰:“知余素心者
5、,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自此名著。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行至寺,闻钟楼上有吟声,遂登,于岛案
6、上取卷览之,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曰:“郎君鲜自足,何会此耶?”帝下楼去。既而觉之,大恐,伏阙待罪,上讶之。他日,乃授遂州长江主簿。后稍迁普州司仓。临死之日,家无一钱,惟病驴、古琴而已。当时谁不爱其才,而惜其命薄。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岨峿。自题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至除夕,必取一岁所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选自唐才子传贾岛,有改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旋:不久B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 衢:大道C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D后稍
7、迁普州司仓 迁:贬职解析:选D。迁:升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选D。D.为“就”,为“竟然”。A项,两个“以”都表示“用来”。B项,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可不译,无实义。C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岛沉醉于诗歌创作的一组是(3分)()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岛不识,因作色攘臂,睨而夺取之ABC D解析:选C。是其诗歌风格;是贾岛外出在路上的情景;表现贾岛对富贵之人的蔑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岛一开始因为科举连连失利,加上生活贫困,就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得到韩愈的赏识并结为布衣之交。还俗后,中了进士,但萧条的家境始终没有改变。B贾岛两次冲撞了京兆尹的车队,但结果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刘栖楚心胸狭窄,而相比之下,韩愈不仅心胸豁达,而且还是个爱才惜才的伯乐。C宣宗微服出行到法乾寺时,遭到了贾岛的侮辱。当时贾岛没有认出是宣宗,宣宗也不知道楼上的人是贾岛,贾岛凭外貌断定对方是富贵之人而报以轻蔑的态度。D贾岛以苦吟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苦吟的表现。每到除夕之夜,取出一年所作,焚香再拜,酹酒祝之,痛饮长谣都表现出他对诗歌创作
9、的痴心。解析:选B。其中“刘栖楚心胸狭窄”与韩愈“心胸豁达”的表述于文无据。.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5分)译文:_(2)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5分)译文:_答案:(1)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2)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参考译文:贾岛,字阆仙,范阳人。当初,贾岛科场考试屡次失利,囊空如洗,就出家为僧,法名唤作无本。他来到东都洛阳,不久又去京都长安,住在青龙寺。元和年间,贾岛独辟蹊径,诗风转
10、入冷僻,用来矫正浮艳风气。当他沉思搜寻诗句的时候,面前即使站着王公贵人也视而不见。他曾感叹说:“了解我平素心愿的人,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众山峰上的隐者罢了。”即使走路、坐着、睡觉、吃饭,都不停地苦苦吟诵。贾岛曾经骑瘦驴打着伞,横穿大道,当时秋风正猛烈地吹着,树上掉下来的枯叶堆积可扫,于是吟道:“落叶满长安。”正思索对句,茫然无所得,忽然想到用“秋风吹渭水”作对句,高兴得自己不能控制。因此冒犯了京兆尹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贾岛后来又乘空闲骑着瘦驴去李凝隐居之处拜访,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把“僧推”改为“僧敲”,用心琢磨这两个字还不能定夺,就有节奏地诵读
11、着,并伸手做出推门和敲门的姿势,旁边的人看着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正好带着车队出来。贾岛不知不觉撞到第三节车队中,韩愈手下的人一拥而上,把贾岛拉到韩愈马前。贾岛把具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韩愈,说自己无法确定“推”和“敲”哪个好,心思游于物象之外,不知道回避车队了。韩愈立马良久,说:“敲字好。”于是与贾岛并骑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法。韩愈与贾岛结成平民之交,于是将写作诗文的方法传授给贾岛。贾岛还了俗,考中了进士,从此出了名。当时贾岛刚刚考取进士,寓居在法乾寺诗僧无可的住所。有一天,宣宗微服出行到了法乾寺,听到钟楼上有吟诗的声音,就登上楼去,在贾岛的书案上拿起诗卷看起来,贾岛不认识皇上,就变了脸色
12、,捋起袖子,斜眼看着宣宗,夺过诗卷说:“先生你衣食华美也该自足了,懂诗歌干什么呢?”皇上就下楼去了。不久贾岛省悟了,非常害怕,伏在皇宫阶下等待治罪,皇上感到很诧异。后来,就让贾岛做了遂州长江县的主簿,后来升为普州司仓。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文钱,只有病驴一头、古琴一张而已。当他的死讯传开的时候,谁不爱怜他的诗才而惋惜他命薄啊!贾岛面貌消瘦而神情不俗,爱谈论玄理,信仰佛教,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尘世外的人。他的家境萧条,生计艰难。自己题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之夜,贾岛必定会把一年所作诗歌拿出来放在几案上,焚了香,拜上两次,并洒酒在地祷告说:“这是我一年来的苦
13、心啊。”然后举杯痛饮放声歌唱才罢休。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注】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校书过往甚密,友情颇深。唐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写下这首诗。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备受后人赞赏。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答:_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情景,可以结合所写的“人”与“景物”特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中没有直言离别之情,而是借“残
14、钟”和“广陵树”表现,属于借景抒情。答案:这两句描写的情景是:随着诗人离去的船只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可是诗人还是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这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诗歌的后四句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方式的鉴赏和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把握。从“何处”“安得”等句可以看出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诗人的情感也蕴藏在这两个语句中。答案:诗歌的后四句采用疑问、反问的句式,直接抒情。表达了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难以预料以及世事如舟、自己难以掌控自身命运的感慨。.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
15、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_,_!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3)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_,_。(张籍节妇吟)(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答案:(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2)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3)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4)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文艺上的宽容周作人主张自己的判断的权利而不承认他人中的自我,为一切不宽容的原因,文学家过
16、于尊信自己的流派,以为是唯一的“道”,至于蔑视别派为异端,虽然也无足怪,然而与文艺的本性实在是很相违背了。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而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余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各人的个性既然是各个不同,(虽然在终极仍有相同之一点,即是人性。)那么表现出来的文艺,当然是不相同。现在倘若拿了批评上的大道理要去强迫统一,即使这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实现了,这样文艺作品已经失去了他唯一的条件,其实不能成为文艺了。因为文艺的生命是自由不是平等,是分离不是合并,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然而宽容绝不是忍受。不滥用权威去阻遏他人的自由发展是宽容,任凭权威来阻
17、遏自己的自由发展而不反抗是忍受。正当的规则是,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不可不取宽容的态度。聪明的批评家自己不妨属于已成势力的一分子,但同时应有对于新兴潮流的理解与承认。他的批评是印象的鉴赏,不是法理的判决,是诗人的而非学者的批评。文学固然可以成为科学的研究,但只是对已往事实的综合与分析,不能作为未来的无限发展的规范。文艺上的激变不是破坏文艺的法律,乃是增加条文,譬如无韵诗的提倡,似乎是破坏了“诗必须有韵”的法令,其实他只是改定了旧时狭隘的范围,将他放大,以为“诗可以无韵”罢了。表示生命之颤动的文学,当然没有不变的科律;历代
18、的文艺在他自己的时代都是一代的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过程。要问文艺到什么程度是大成了,那犹如问文化怎样是极顶一样,都是不能回答的事,因为进化是没有止境的。许多人错把全体的一个过程认作永久的完成,所以才有那些无聊的争执,其实只是自扰,何不将这白费的力气去做正当的事,走自己的路程呢?近来有一群守旧的新学者,常拿了新文学家的“发挥个性,注重创造”的话作挡牌,以为他们不应该“对于为文言者仇雠视之”;这意思似乎和我所说的宽容有点相像,但其实是全不相干的。宽容者对于过去的文艺固然予以相当的承认与尊重,但是无所用其宽容,因为这种文艺已经过去了,不是现在的势力所能干涉,便再没有宽容的问题了。所谓宽容乃是说已成
19、势力对于新兴流派的态度,正如壮年人的听任青年的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在于活动变化是生命的本质,无论流派怎么不同,但其发展个性注重创造,同是人生的文学的方向,现象上或是反抗,在全体上实是继续,所以应该宽容,听其自由发育。若是“为文言”或拟古的人们,既然不是新兴的更进一步的流派,当然不在宽容之列。这句话或者有点语病,当然不是说可以“仇雠视之”,不过说用不着人家的宽容罢了。他们遵守过去的权威的人,背后得有大多数人的拥护,还怕谁去迫害他们呢。老实说,在中国现在文艺界上宽容旧派还不成为问题,倒是新派究竟已否成为势力,应否忍受旧派的迫压,却是未可疏忽的一个问题。一九二二年(选自自己的园地,有删改)根据文意,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艺的本性是表现自我,体现个性。唯我独尊而阻遏他人的自我表现,是为不宽容,它有违文艺的本性。B文艺最终都要统一,统一为表现人性,但是这种统一不应该采取强迫的手段,而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C新兴流派在寻求文艺上的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采取忍受的态度,而应采取宽容的态度。D无韵诗的提倡是一次文艺上的激变与发展,它改变了有韵诗原有的狭隘范围,并取代了有韵诗的地位。E在当时中国文艺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并非对传统文艺应否宽容,而是新兴流派应否忍受传统文艺阻遏。解析:选AE。B项,文艺是不应实现,而且也不可能实现统一的。C项,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
21、展,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非对“迫压势力”采取宽容态度。D项,无韵诗只是放大了诗歌的范围,并没有“取代了有韵诗的地位”。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五四时期的无韵新诗,不应忍受“诗必须有韵”的法令。B在五四时期,对所有的唐宋诗词,都不存在宽容的问题。C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对传统的文言文应持宽容态度。D当下新兴的网络文学,虽然瑕瑜互见,也应该宽容对待。解析:选C。宽容是已成势力对新兴流派的态度,传统的文言文,“既然不是新兴的更进一步的流派,当然不在宽容之列”。本文论述的话题是“文艺上的宽容”,为什么还要谈“忍受”问题?请简要说明。(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
22、点态度的把握。作者认为“宽容”不同于“忍受”,主张“宽容”,反对“忍受”。答案:为了指出“宽容”与“忍受”的区别,以免将“忍受”误作“宽容”,因为新兴文艺在遭到旧派迫压时若采取忍受而不反抗的态度,将不利于新兴文艺的自由发展。文艺为什么需要宽容?请从文艺多样性和文艺进化两个方面简要回答。(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把握。文章第二段侧重于谈论文艺多样化需要宽容,文章第三段侧重于文艺进化需要宽容。答案:文艺以表现自我而呈现多样性,如果对表现自我不宽容而强迫统一,文艺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或:只有对表现自我采取宽容而不是强迫统一的态度,文艺才能生存和发展)。历代的文艺成就,在全体上只是一个
23、过程,新兴流派则是全体上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对新兴流派采取宽容的态度,文艺才能不断进化。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远处的青山英高尔斯华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
24、得酷烈出奇。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
25、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整
26、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
27、的高空也盛装不下。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上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纯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16本文第段画线语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4分)答:_解
28、析:此题首先要找到第段画线的句子,仔细分析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都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表达什么情感等,答题时,要从这些方面去分析作答。如画眉、新月、阳光、蜗牛、树木等,都是山上有代表性的景物,采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轻如蝉翼”“犹如童话”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要从生动形象的角度去分析作者所描绘的充满生机明快的自然画面,由此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喜悦情感。答案:选取青山上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相映成趣;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绘出青山上明丽轻快、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重获和平的自由自在、欢
29、欣喜悦。17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5分)答:_解析: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心理或者态度等方面明显变化的语句进行概括。如战时登山时的恐怖与战后登山的自由、幸福,不少人的忘却与我的永不忘记,纵情讴歌战争的诗歌的优美与多得连高空也盛不下的哀歌的深切诅咒等,答题时,要紧紧围绕“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来从文章中找出对比的内容。答案:共有三组对比,战时登山时的恐怖与战后登山的自由、幸福,不少人的忘却与我的永不忘记,纵情讴歌战争的诗歌的优美与多得连高空也盛不下的哀歌的深切诅咒等。 18作者将这篇散文命名为“远处的青山”
30、,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答:_解析:此题要在理解这篇散文深意的基础上,结合散文的主题,先分析“青山”的象征意义,然后再分析“远处的青山”所蕴含的意义。作者用“远处的”来暗示距离“青山”这一和平、自由、仁爱还很远的现实,答题时,要把“远处的青山”所揭示的主题和由此表现出的作者对人类不能永离战争的忧虑答出来。答案: “青山”是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包括和平、自由、美与仁爱;“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表达作者对人类不能永离战争的忧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
31、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
32、。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
33、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
34、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向往,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辞藻的迷惑与陶醉,翻
35、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
36、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分析。(4分)答:_解析: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可以作为解答这个问题的突破口。答案: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有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5分)答:_解析:在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集中介绍了杜甫在夔州的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创作的因素。注意分条概括。答案: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
37、活平静。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6分)答:_解析:在第四自然段的后半部分,作者有对这两个问题的相关评论。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整合即可。答案:“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014年3月,
38、某中学的“音乐之声金字管乐团”系列演出活动正式启动。为宣传这一系列的演出活动,请你给启动仪式写一则宣传语。要求:内容符合活动要求;表达简明、生动、得体;40字左右。答:_解析:宣传语重在正面宣传与引导,因此,考生在写作时要重点突出所要宣传的内容,还要扣住题目要求,表达要简明、生动、得体。另外,还要注意字数限制。答案:(示例)品天籁,听流音。震撼的音符,扣动你我的心弦!让我们感受音乐之美,品味音乐带来的幸福!阅读下面这首诗,展开想象,扩写第四句。60字左右。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答:_解析:扩写时要注意如下三点:剑门山道,蒙蒙细雨,一骑
39、毛驴,一介书生;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无奈的心境。答案:(示例)险峻而陡峭的剑门古道,蒙蒙细雨中,走来一位满身征尘、酒痕斑驳的潦倒诗人。他骑在一头瘦弱的毛驴上,神情有些悲怆,又有些苍凉,在这阴冷的细雨中,更给人一种落魄之感。六、本大题1小题,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登高望远,让人顿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便会生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唐诗,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挞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请以“走进唐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