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年江西宜春一模)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2(2016年广东湛江二模)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
2、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3(2017届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田亩制度并未见诸事实最大的原因,是阻力太大,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A进一步推行圣库制度 B主张实行绝对平均分配C不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D不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4(2016年江西九江三模)有学者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导学号 50520118)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5(2016年广东肇庆三模)
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6(2016年湖南永州三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 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
4、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7(2016年湖北武汉调研)越南近代爱国志士潘佩珠评价当时某次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中华政府绝非如旧时之腐败,必能继日本之大强,苟中日两国皆注全力于西欧,则不惟我越南,而印度、菲律宾亦且同时独立矣。”材料中的“革命”是()(导学号 50520119)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十月革命 D护国运动8(2016年广东汕头二模)1911年,康有为在一封信中指出当时时局,“今只有袁(袁世凯)与南军争,如刘项之争而已”,“革党(革命党)亦自知无人才,不能为治也”,“革内讧甚,无人能作主”,“黄兴因无兵权,不敢为元帅”,“况今袁力刻刻可破革,革终不成乎”。这一时局()(导学号 50
5、520120)A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B导致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C促使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进行和谈 D利于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9近代某一报刊创刊号卷首载有墨子画像,称之为“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卢梭(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并列。这一报刊内容体现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共产党10(2016年安徽芜湖、马鞍山三模)1904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会试,考试题目:第一场为藩镇、平戎、举贤等史论5道,第二场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第三场为“四书”“五经”经义3道。这表明(
6、)A晚清教育几无改变 B选人标准新旧混杂C清廷旨在笼络人心 D科举制度走向末路11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2(2016年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
7、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导学号 50520121)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6年湖南湘西自治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这些太
8、学生们同官价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政局。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事件发生的近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5月5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 年12月9
9、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摘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13分)14(12分)(2016年山西太原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50520122)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改编自张福运对中
10、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1.A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可知,指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切断了北京与江南一带的联系,财政收入减少,依靠地方士绅筹办地方团练,如湘军、淮军等平定叛乱,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在山东、京津一带,且主要由八国联军剿杀,与材料不
11、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未有士绅组织武装平定叛乱,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2A解析:据材料“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慌不安,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结合所学,他们应该是太平军,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没有提出“改朝换代”,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没有以“改朝换代”为唯一任务,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给“老统治者的惊慌”应更厉害,但“改朝换代”不是其唯一任务,故D项错误。3A解析:圣库制度讲究平均主义,不得农民欢心,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对待天王
12、与平民是不同的,并非绝对平均,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解决土地问题,但方法是平均主义,故D项错误。4C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与“以西方宗教为口号”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口号是三民主义,与“以西方宗教为口号”不符,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以基督教为基础,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满为主要目标,与“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只关注西方的坚船利炮,维护道学正统,与“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不符,故D项错误。5B解析:材料“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
13、帕包头”不能体现移风易俗,故A项错误;材料“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得出反对满清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一致,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6B解析: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钦定宪法大纲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极力
14、维护君主专制,但它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与材料中“1908年8月,清政府”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清政府“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最终因其欺骗性进一步激发了革命,但据材料本身无法看出加剧了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7A解析:根据“中华政府绝非如旧时之腐败”可知此次革命推翻的是腐朽的封建统治,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亚洲的觉醒”,符合材料特征,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深远影响,不
15、符合材料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中华政府”,与十月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护国运动没有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深远影响,不符合材料特征,故D项错误。8C解析:材料“今只有袁(袁世凯)与南军争”表明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复出,故A项错误;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革内讧甚,无人能作主”,“黄兴因无兵权,不敢为元帅”,说明革命派内部分歧严重,材料“况今袁力刻刻可破革,革终不成乎”说明袁世凯对革命威胁最大,在这样的时局下,促使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进行和谈,故C项正确;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是在1915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C解析: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倡导“
16、民权”,故A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不倡导“共和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平等”“博爱”“民族”“民权”“共和国”可知,主张“民族”“民权”,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为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中“卢梭”“华盛顿”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共产党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0B解析:材料中的晚清教育和以前只考“四书”“五经”比较起来,添加了不少反映现实需要的科目,故A项错误;在题干所示的考试中,第一场和第三场考的都是传统,第二场“各国政治”考的是新时代新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笼络人心的举措,故C项错误;虽然1905年科举制
17、被废除,但是本题题干并没有涉及能体现科举制走向末路的信息,故D项错误。11C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故B项错误;据材料“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12A解析:材料体现了北大学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
18、进步报刊和参与五四运动,体现了文化斗争对政治革命的先导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力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故C项错误;材料重心是介绍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错误。13(1)背景:东汉太学生运动: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太学规模扩大。(6分)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软弱。(6分)(2)影响: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东汉时期,学生运动是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反抗,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
19、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6分)认识: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7分)14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