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961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发布》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1高考近5年全国卷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十三、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6-2020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6道,考查频率107%。【知识点复习】阶段特征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

2、,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盛行。主干知识排查一、政治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2)表现政治上美国苏联杜鲁门主义时间:1947年3月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

3、”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实质:美国在全球反共反苏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间:1947年9月经济上美国苏联马歇尔计划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实质:以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时间:1949年1月目的: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上美国苏联“北约”建立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

4、西洋公约性质:军事政治集团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华约”建立时间:1955年影响: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3)影响: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联合的欧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进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作用:西欧加强经济合作

5、,实力大增;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战后日本的崛起原因a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b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c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d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

6、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政策: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二、经济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1)背景世界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或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混乱各国共同希望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

7、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英镑丧失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巨大而空前稳固,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货币体系成为可能(2)建立: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3)内容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金衡制1盎司31.1035克),美国随时向各国按官价兑换黄金。b(国际货币

8、基金组织的)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确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c固定汇率(钉住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1%的幅度内波动,否则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通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

9、源(5)影响: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美国霸权。2、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2)标志: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性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5)影响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

10、际自由贸易体系,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和对外经济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内容:三个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两个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一个霸主,即美国。(3)意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

11、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初步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国

12、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4)“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背景:二

13、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5、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措施a经济:农业上,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b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纠

14、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三、文学艺术1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2

15、)特征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3)成就: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2现代主义美术(1)背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3)成就:毕加索的格尔尼卡。3现代主义音乐(1)表现:19世纪末爵士乐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广为流传。(3)成就20世纪5

16、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石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火爆,出现时代在改变等作品。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有很大影响。(4)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了世界音乐的繁荣。4、影视艺术的发展(1)电影艺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拥有强大的竞争力。(2)电视艺术发展:1954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普及:20世纪70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3)影视艺术的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真题例证】1.(2020全国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

17、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

18、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2.(2020全国卷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意见基本一致”并结合所学亚非拉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因而主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故选B项;当

19、今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受到遏制应该是在1991年美苏冷战结束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项;七十七国集团成立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没有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排除D项。3.(2019全国II卷,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

20、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4.(2019全国III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

21、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5.(2019全国III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

22、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

23、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6.(2018全国卷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

24、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7.(2018全国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答案】B【解析】马歇尔计划1947年启动,1951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

25、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

26、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9.(2017全国卷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

27、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停滞,故C项错误;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0.(2017全国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

28、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紧密相关,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19世纪晚期,其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B

29、项错误;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都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D项错误。11.(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

30、、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D项正确。12.(2017全国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

31、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集体农庄”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D项错误。13.(20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

32、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

33、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14.(2016全国卷34)表1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

34、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 【解析】表格中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因素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利局面,资源紧缺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面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新兴独立国家加强彼此经济合作,纷纷建立一些国际组织,以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一开始就出现在生产领域,而不是等到二战后,故C项错误;表格中国际组织还未形成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15.(2016全国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

35、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 【解析】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16.(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

36、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

37、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强化练习】1(2021北京朝阳区一模13)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发表讲话强调,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说明此时法国意图()A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 B领导欧共体与美苏对抗C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 D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国极力主张欧洲之间的合作和独立自主,摆

38、脱美苏控制,发展欧共体,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法国倡导建设欧共体,摆脱美苏控制,而不是对抗美苏,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此时法国还是北约一员,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排除C项;法国主张欧洲独立自主,与结束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无关,排除D项。2(2021湖南怀化一模15)1949年,杜鲁门说,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这些建议()A有利于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成果 B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C缩小了因战争造成的贫富差距 D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幅

39、增加【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平施政”、“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国有化、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以及所学可知这也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特点,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其关注民生,因此杜鲁门的建议付诸实践有利于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成果,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排除B项;“原子能的国有化”与社会贫富差距无关,排除C项;这些建议在1949年的美国便已实施,因此不存在“大幅增加”,排除D项。3(2021湖南怀化一模14)苏联作家西蒙洛夫1946年创作的戏剧俄国问题,描述了美国的“帝国主义分子、政客以及报界的巨头试图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1947年5月该剧在德国苏占区上

40、演。之后,苏联和西方强国之间在德国占领区彼此禁演对方的剧目。这一现象()A表明了冷战使德国开始分裂 B揭示了美苏冷战的原因C体现文化对抗取代政治斗争 D反映了美苏冷战的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帝国主义分子、政客以及报界的巨头试图对苏联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苏联和西方强国之间在德国占领区彼此禁演对方的剧目”可知美苏走向对抗,且已影响到文化领域,故选D项;德国分裂为1949年,排除A项;材料揭示美苏冷战在文化领域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美苏冷战仍以政治、军事斗争为主,“取代”一词有夸大之嫌,排除C项。4(2021福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适应性检测16)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大使凯

41、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报中认为,苏联为了求得安全,从未考虑过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凯南“长电报”()A拉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B夸大苏联的威胁程度C受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D揭露苏联的国家本质【答案】B【解析】凯南将苏联描写为“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等等,这些描写并非实事求是且极具夸张成分,夸大了苏联的威胁程度,容易导致战略误判,故选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出现在1947年,排除C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并非是“

42、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排除D项。5(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出现了“阳光地带”和“铁锈地带”的区分。地理空间经济特征阳光地带北纬37度以南地区,西起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东到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北至密西西比河中游,南至墨西哥沿岸新兴工业,如电子、石油、飞机制造、核工业、宇航等工业快速发展;以硅谷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铁锈地带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附近,包括匹兹堡、扬斯顿、密尔沃基、代顿、芝加哥、辛辛那提等工业城市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产业日趋衰落这种格局表明美国()A反全球化思潮日益强烈 B经济发展

43、受到地理条件限制C经济霸主地位日益衰落 D经济转型深受科技革命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阳光地带”和“铁锈地带”的区别在于是否为新兴工业,说明新兴工业即电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科技革命对美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故选D项;反全球化指的是来自西方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质疑、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或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两个地带的经济特征具有明显不同,据此可知其区别主要在经济方面,与地理条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经济霸主强调的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内部经济发展的区别,C项无从体现,排除C项。6(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15)

44、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国际海水淡化研讨会”,提出了利用核能使海水淡化的“淡水和平”计划,试图解决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包括苏联在内的65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淡水和平”计划()A加剧了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促进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C扩大了美国核能利用上的优势 D缓解了中东地区的淡水危机【答案】B【解析】1965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而据材料“包括苏联在内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可知,“淡水和平”计划加强了美苏的和平对话,促进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故选B项;据材料“试图解决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可知,该计划凸显的是美苏的和平对话,而非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排除A项

45、;该计划虽“提出了利用核能”,但是并未明确强调美国为实施的主体,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据材料“试图解决”可知,该计划虽针对中东地区的淡水危机,但是是否实施了解决方案及实施效果如何,材料中无从知晓,排除D项。7(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16)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较快,50年代中期之前国内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从1956年开始其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趋缓,但仍比战前快得多。进入70年代后,英国经济在总体上跌入谷底,在此背景下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全面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宏观调控货币投放量,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限制工会权利等,英国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以上史实主要涉及的经济理论是

46、()A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B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C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D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答案】C【解析】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较快,主要是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全面改革采取的“宏观调控货币投放量,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限制工会权利等”措施则是减少干预的表现,这是新自由主义的体现,故选C项;重商主义是在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采用的经济理论,自由主义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理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自由主义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盛行的经济理论,与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重商主义是在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采用的经济

47、理论,与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8(2021湖南A佳大联考高三拓展卷14)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87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4。从1981年到1986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这个速度不仅按英国标准来看是相当快的,而且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处于最前列。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D化解国家干预经济过度问题【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且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处于最前列”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焕发生机,联系所学可知

48、是因这一时期英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出售了部分国有企业,即新自由主义,故选D项;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中期盛行,排除A项;强化国家对经济干预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大多减少对经济干预,排除B项;自由放任盛行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9(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6)图5为19471956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导致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状况的关键原因是()图5A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的时间为1

49、9481951年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间段恰是美国在实施马歇尔计划,因而在增速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增幅较大,故选A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确立是指其经济实力增强,但这说明不了美国有出口的必要,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美国生产能力增速增加,出口能力增强,但并不能表明需要出口,排除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出口的必要条件,排除D项。10(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5)图4是二战期间同盟国最初制定的“分割占领日本计划”的地图规划,但实际上未付诸实施。导致计划和实际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图4A同盟国貌合神离对占领日本持消极态度B原子弹的出现使美国取得巨大

50、优势C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及意识形态斗争D分区占领将会导致日本的激烈反抗【答案】C【解析】“分割占领日本计划”的地图规划是苏美英中四国分区占领日本,最后的结果是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当且存在意识形态差异,美国出于自身霸权利益的考虑,改变了最初的设想,故选C项;同盟国貌合神离是都想自己占有更多,而不是持消极态度,排除A项;原子弹是导致日本最终投降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对日占领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应该是国家实力,排除B项;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而且鉴于日本进行了长期的侵略战争,也无力对分区占领进行反抗,排除D项。11(2021山东聊城一模14)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

51、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其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平衡,以此避免核战争。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退出该条约。这是美国在现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项重要国际协议。有关该条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在客观上有助于世界稳定 B它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C美国退出说明条约尚不完善 D它是联合国维和的重要成果【答案】A【解析】据材料“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其核心避免核战争”可知美苏双方对于避免核战争达成一致并签约,这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稳定,故选A项;两极格局的解体主要在于苏联的解体,而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复杂原因导

52、致,非一项条约导致,排除B项;1991年苏联便解体,该条约已失效,故不存在“尚不完善”一说,排除C项;联系所学可知该条约是美苏为维护自身利益、遏制对方而签订的,非联合国直接推动的产物,排除D项。12(2021河北唐山一模13)1962年9月至1963年底,苏联真理报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关于完善经济管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从“如何使企业关心最大的生产效果”问题开始,深入到计划经济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据此可知,该大讨论()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 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使企业关心最大的生产效果”和“物质刺激”是关于市场

53、经济的某些做法,故选A项;题干涉及到的主题是经济管理,不是调整工业结构问题,排除B项;“完善经济管理”是强调政府的作用和地位,排除C项;题干是在寻找经济管理改进的手段,而不是经济体制问题,排除D项。13(2021江苏南通二模15)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于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A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C认为冷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答案】A【解析】冷战正式开始于1947年,该书考察到“1917”“1919”年,表明时间跨度延展,材料中“非殖民化、全球欠发达世界”说明研究超出了两大阵营,材料中“社会经济史”说明研究超出了政

54、治、军事角度,故选A项;研究视野延展,不等于忽视主导因素,排除B项;“冷战与20世纪的社会经济史”只能表明研究两者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是否有利于世界经济,排除C项;“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表明是冷战研究的通常观点,排除D项。14(2021山东济南高三3月模拟考试15)1946年美国颁布了富尔赖特法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把美国的海外剩余资产(主要是欧洲国家二战中对美国的债务)用作美国教师和学生去海外学习和研究的基金,同时也为外国学者和学生来美国学习和研究提供活动基金。这一做法旨在()A与苏联争夺人才 B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助力西欧迅速实现复兴 D扩大美国的影响力【答案】D【解析】美国在冷战期间为美

55、国学者、学生出国学习及外国学者、学生来美学习提供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文化的国际交流,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扩大美国的影响力,与苏联争夺人才无关,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推行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助力西欧迅速实现复兴,排除C项。15(2021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5)图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柱形图。据此推断,美国()图5A知识经济推动工业发展 B产业结构顺应时代发展C第三产业规模趋于稳定 D福利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图中体现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一个新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级服务业比重上升,故选B项;知识经济是20世

56、纪90年代出现于美国,跟图中时间不吻合,排除A项;图中显示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不是“趋于稳定”,排除C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图中不涉及这个问题,排除D项。16(2021福建泉州一模16)政府开支体系包括国防、行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19651983年间,法国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这一变化有利于()A实现部分社会财富再分配 B提高国家垄断资本经济效益C降低国家对税收依赖程度 D发挥私人垄断企业社会价值【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1983年,西方资

57、本主义国家政府开支比重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这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利于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意味着需要增加税收,这必然导致政府对税收的依赖程度上升,排除C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体现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17(2021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14)表3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表3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 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 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答案】A【解析】1953年,斯大林

58、逝世,赫鲁晓夫改革至1964年,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与材料中该时期“增长率”下降相符,故选A项;赫鲁晓夫改革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但明显成效与材料中“增长率”下降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图中“国民收入增长率”一段时间高于总产值,不能说没有改善,排除D项。18(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16)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该条约既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

59、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这反映出()A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 B欧洲 “冷战 ”对峙有所缓解C美苏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减弱 D西方 “和平演变 ”取得突破【答案】B【解析】据材料“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作为“冷战”主要阵地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条约并达成一些共识,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冷战”对峙有所缓和,故选B项;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是在1990年,而20世纪70年代仅仅是双方关系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体现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关系的发展,反映两国关系的缓和,与美苏对欧洲国家影响力无关,

60、排除C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指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而材料呈现了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达成的共识和分歧,与“和平演变”无关,排除D项。19(2021广东肇庆二模16)19811985年,美国把危害生态的投资35%放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有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大部分被转移到第三世界。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 B完全被发达国家所控制C导致了第三世界长期落后 D引发了南北之间新的矛盾【答案】D【解析】题干大意是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把更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南北之

61、间的新矛盾出现,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整个世界经济问题,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失衡问题,并不是发达国家完全控制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第三世界的长期落后是由于西方国家的长期侵略导致的,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排除C项。20(2021广东肇庆二模15)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人所控制的社会财富也在成倍增长。1945年,美国1%的巨富阶层控制了33%的国民财富,到199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2%。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美国()A战后经济发展始终领先世界 B政治选举被大资本家所操纵C社会福利制度有必要

62、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彻底激化【答案】C【解析】美国1%的巨富阶层控制了33%甚至更多的国民财富,这是美国贫富分化程度加深的表现,说明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来缓解贫富分化,故选C项;题干仅说到美国贫富分化的现象加剧,并没有说美国经济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仅说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里,并没有说到与之相关的政治问题,排除B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题干说的贫富分化现象更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21(2021广东深圳一模16)1974年,加入欧共体仅一年的英国提出对“入欧条件”重新谈判,至1975年,双方在“减少英国承担的欧

63、共体预算摊款份额问题”、“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问题”等方面达成协议。随后英国对该协议进行留欧全民公投,参加公投的赞成票占672%。据此可知。()A欧共体扩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 B重新谈判违背契约破坏欧共体原则C直接民主推动西方民主制转型 D主权让渡与维护本国利益矛盾加剧【答案】A【解析】据材料“1974年,加入欧共体仅一年的英国”可知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再结合材料“英国对该协议进行留欧全民公投,参加公投的赞成票占672%”可知英国大部分公民仍愿意留欧,这可以巩固欧共体扩大的成果,故选A项;材料侧重英国重新谈判结果的评价,并非对谈判本身的评价,排除B项;英国的民主制是间接民主,且材料侧重经济,排

64、除C项;据材料“双方在等方面达成协议”、“进行留欧全民公投,参加公投的赞成票占672%”可知矛盾得到缓解,排除D项。22(2021广东深圳一模15)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普遍把消费者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向学生灌输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这一举措()A导致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泛滥 B提倡节制消费支援战后重建C推动战后各国福利政策实施 D符合战后经济恢复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给时间二战后初期,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而把“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纳入学生教育中,有利于人们了解经济、市场、消费,从而培养经济人才,更好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故选D项;当时正处经济恢复时期,享乐主义泛滥不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侧重传播消费知识,并非倡导节制消费,且过度节制消费不利于经济恢复,排除B项;“各国”一词夸大,且福利国家政策主要在20世纪60、70年代,主要为西方国家,排除C项。- 2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