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2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
2、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解析:根据“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可知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城镇,故C项正确。答案:C3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这体现了坊市结构的变化,故选B项;A项是在宋代;C、D两项错在“加强”。答案:B4唐代诗人杜牧上李太尉
3、论江贼书中曾谈到江淮间的草市,谓“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以获悉()A突破政府对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B促进了江河沿岸富家大户的形成C草市交通便利,政府往往任其发展D唐朝后期草市已获得了一定发展答案:D5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歌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A“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B“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C“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D“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解析:A项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当时商品交易行为,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错误;C项反映了当时城市打破时间限制,正确;D项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
4、景象,错误。答案:C6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犹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解析: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答案:B7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
5、潞绸、杭货、福机行世,无所不有者”。由此可知,当时()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B同安县是福建商贸中心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福建同安县市场上充满苏杭等外地的绸缎,这说明当时商品长途贩运发达,商品可以运销各地,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答案:A8汉文帝时期,晁错提出了“入粟拜爵”的政策,即“以粟为赏罚”“入粟县官,得以拜,得以免罪”。这一政策()A增加了政府收入 B改革了选官制度C打击了商人特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入粟县官”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得以免罪”不能说明改革了
6、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入粟拜爵”并不是针对商人,故C项错误;题目不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答案:A9下表是摘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
7、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解析: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无关,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汉元帝“勿租赋”,推行轻徭薄赋,与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盐铁官营”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解析:据“地
8、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知,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后,打击了地方王国的势力,故C项正确。答案:C11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解析:“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9、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了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12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3.7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2.3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0.09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解析:“18世纪初
10、期18世纪末期”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商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出超状态,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
11、,“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2、摘编自艾跃进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第二、三句分别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第四、五、六句分别从海外贸易、航线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国际局势等方面简析即可。答案:(1)调整: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商人出洋贸易;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从“海禁”到允许月港开海、澳门开埠。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澳门
13、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多条海外贸易航线;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时间概况商周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春秋战国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
14、形方孔钱秦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唐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宋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元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明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清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解析:首先提炼结论,注意题目要求是两条,根据表格可从货币的材质、形制、名称等方面来提
15、炼结论,如古代中国的货币材质经历了由一般金属到纸币再到贵金属的演变,形制上由不规则到统一为圆形方孔,命名上由以重量单位命名到以年号命名,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进行说明、分析演变的原因。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结论一: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结论二:古代货币形制经历了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制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制;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制,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