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的思想。体现出神权与
2、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D项错误。2.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 铲除了贵族等级制的基础B. 郡县制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 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D. 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得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各地的政治待遇是平等的,故选C项;贵族等
3、级制度的基础是经济,而题干内容侧重的是政治地位,即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对贵族也有影响,但并没有铲除基础,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所设立的三十六郡并没有打破地域关系,排除B项;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色彩,排除D项。3.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这一做法A. 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B.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C. 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D. 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答案】B【解析】
4、【详解】“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水平差异在考试中得以平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举,九品中正制度是按照门第录取,故A项错误;材料“分地录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是真正的客观公正,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一措施属于积极的效果,并不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4.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A. 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 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 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 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5、答案】D【解析】【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项。5.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最初阶段,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只是略好于牲口。古代雅典曾经立法规定:“一个有继承权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只能嫁与丈夫的亲属。”这反映出雅典A. 女性的地位低下但家庭关系和谐B. 城邦注重保护妇女生存能
6、力C. 妇女成为家庭财产关系的牺牲品D. 开始用立法约束妇女的婚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看到有继承权的妇女是不可以嫁个其他外人的,就是会把继承丈夫的财产带走,所以只能嫁个死去丈夫的亲属,以免财产外流,这是把妇女捆绑在家庭财产中,妇女成为家庭财产关系的牺牲品,答案为C。材料不能体现家庭和谐,A错误。B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实质是财产问题,而不是婚姻问题,D错误。6.1862年俾斯麦在“铁血演说”中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会清楚,普鲁士瘦长的身躯不可能单独地、较长时间地承担确保德意志安全的军备,这必须由所有的德意志人来承担。”俾斯麦的这段话意在说明A. 普鲁士不可能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
7、业B. 必须完成德意志统一,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C. 德国统一必须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同完成D. 德意志各邦要团结起来平等友好地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安全问题是所有德意志人的责任,也就是为了德意志的安全,德意志要统一起来以武力维护国家安全,答案为B。德国统一由普鲁士完成,故AC错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平等友好地合作,排除D。7.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A. 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B. 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C. 革命派政治的妥协性D. 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答案】C【解析
8、】依据材料中的“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派对袁世凯是有依赖、有幻想的,说明革命派在政治上的妥协性,故本题选C。AB两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依据材料中的“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这一信息,可知帝制当时还没有推翻,所以D项说法与材料相冲突,可排除。8.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
9、联合斗争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0、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9.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授田对象授田数量补充说明18-20岁中男21-59岁丁男80亩口分田,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永业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60岁以上老男笃疾者、废疾者40亩口分田(若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寡、妻、妾30亩口分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A.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B. 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 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D. 加强了政府
11、对人民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前期不只给男子授田,而且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授田也有规定,从而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一般妇女不受田”等信息可知,妇女地位并未提高;B选项错误,均田制授田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并未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的授田状况,不能体现授田之后的土地买卖情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
12、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
13、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11.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B.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C.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D.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本身,即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14、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措施、进程方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袁世凯告密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12.19291933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A. 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B. 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C. 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D. 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
15、背景隐约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下的大萧条景象使民众希望用虚拟电影来慰藉心灵,故D项符合题意。A项,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一定程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但并非再现现实,排除。B项,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方面,而非文化领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对民众情绪的控制,排除。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
16、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林纾畏庐琐记材料三 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第一段: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第二段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第三段: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
17、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第四段: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这一规定对西周政治有何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双重性及其表现?材料三中文献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4)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观双重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1)制度:宗法制度。影响:该规定有利于维护宗法秩序,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18、巩固西周政治统治。(2)原因: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3)保守性: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和烈女人数增加;自主性: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看法:可从材料本身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选择性使用);材料三中的第三段、第四段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4)原因:保守性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影响。自主性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
19、姻自主。【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实际是要便于区分宗族内部的嫡庶系统,它与宗法制相关。第二小问,宗法制有利于保证贵族特权和政治上垄断地位,维护宗法秩序,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巩固统治秩序。 (2)由材料“不能存活”,可见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由材料“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万众拍手称美”,可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3)由材料“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可见保守性;由材料“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可见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和烈女人数增加。由材料“二人通过巧妙
20、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可见自主性;由材料“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孟玉楼”,可见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要对材料的去伪存真,如: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且小说只涉及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4)明朝妇女婚姻观保守性的原因,可从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影响等角度说明。明朝妇女婚姻观自主性的原因,要从新的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说明,如经济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上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1、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念兹在兹的“三代之治”,就是礼记所述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
22、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材料二任何集团一旦当政,总希望延续自己的统治,尽量避免社会与政治冲突的发生。因而,吸纳人才为己所用,不断地充实集团能量就变得十分重要。至关紧要的是:如何选拔笼络忠诚可靠并且素质、才干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如何扩大筛选范围以及如何实现选拔公平公正。扩大选才范围实现选拔公正,把社会下层精英招纳进政府,是关乎消除社会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公正,树立政府形象赢得民众拥护的要务。英才进入政府,
23、有助于削弱、释放社会反叛力量的积蓄。自秦统一后,历代皇朝政府为此殚精竭虑,经过了对汉魏荐举制的反思和借鉴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终于在隋唐创立了代表社会公正趋势的科举制。摘编自李宝臣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所崇尚的“三代之治”政治理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在科举制中的体现。【答案】(1)内容: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内涵:天下为公,虚君共治,选贤与能。(2)历史因素:吸纳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公正,树立政府形象的需要;
24、消除社会不安因素、缓解社会矛盾,以延续统治;吸取荐举制弊端和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体现:科举制以才取士,选举有真才实学的士人,体现选贤举能的政治理想。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否定血缘门第,公正选拔,社会各阶层均有机会跻身国家政权,体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科举制将社会各阶层精英吸纳进政权,体现共治理想。【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周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回答出周代的常见制度,包括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从材料一的具体内容来看“三代之治”政治理想的内涵既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又包括“共治”或者“虚君共治”。(2
25、)促使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因素要多方面概括,例如,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缓解社会矛盾、荐举制弊端等均是可以的。“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在科举制中的体现要分别叙述,例如,科举制可以让社会各阶层均有机会跻身国家政权,体现了“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的“天下为公”。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
26、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
27、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
28、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16.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金门、马祖长期以来都是台湾国民党军队用来骚扰大陆东南沿海的重要跳板。1958年8月23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猛烈炮击金门,大小金门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封锁,金门与台湾的海上通道被截断。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停止炮击七天;13日宣布停止炮击两周,“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25日,进一步宣布每逢单日炮击,双日停止。美国相应地宣布了停止对国民党补给舰队护航。台湾局势很快缓和下来。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的策略几经反复,频繁变动。从最初的还美国
29、人以颜色,同时惩罚国民党借金门、马祖骚扰大陆;到准备夺取金门、马祖,牵制美国,支援中东革命;到“诱美逼蒋”撤守金门、马祖;到“联蒋抗美”,暂缓收复金、马,而留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将金马台澎一揽子解决。据杨奎松两次台海危机的由来及幕后材料二炮击金门再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美国担心,放弃金、马将会引起多米诺效应,最终严重危害西太平洋地区由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反共壁垒”;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担心蒋介石会利用台湾紧张局势,谋求冲突升级,以便将美国拉下水。为摆脱两难境地,美国试图以让出金门、马祖来换取中国同意不对台湾和澎湖使用武力,从而实现其“两个中国”的计划。蒋介石清醒地认识到,持有金门、马
30、祖意味着台湾当局仍然统辖着大陆福建省的部分土地,这成为国民党政府仍对大陆享有统治权的一个象征,金、马成为台湾与大陆相联的最后一根政治纽带。为此,蒋介石始终不肯就金、马防卫问题对美国实行让步,9月29日公开声称,台湾将决心固守金、马,若至紧急关头,台决独立作战。据何迪“台海危机”和中国对金门、马祖政策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炮击金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陆、台湾两方处置“台海危机”的共同点。【答案】(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新中国国力的增强;中东革命爆发。(2)共同点:都受到两极格局大环境的制约;都重视美国对华政策;都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8年“炮击金门”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国际背景两极格局的形成、中东革命的爆发以及美国插手台湾问题又包括国内背景新中国国力的增强、内战的遗留问题要解决等。(2)大陆、台湾两方处置“台海危机”的共同点要从材料一和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双方都受两极格局的影响、双方都重视美国对华政策、双方其实都在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