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43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 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 扩大统治区域C. 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 完善宗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礼器和兵器”,尤其是青铜铭文中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内容,强化了国家政权机能,A正确;B与材料无关;C违背史实;D材料未涉及。【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读取和描述能力,商代

2、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国家政权机能。2.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亿,失任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A. 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C. 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D. 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从社会动乱的原因的层层追寻,最终找到在于社会失道,因为失道才逐步产生了德仁义礼,最后才导致了信薄乱首。由此可以看出体现道家反对儒家简单的德仁义礼,认为道才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排除A;材料思想与阶级立场关系不大,排除;题

3、干并未客观、科学认识到当时变乱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排除D。故选C。3.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A.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 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反映了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诸侯国重用,且在政治生活中比较自由,可以促进学术的自由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可以自由选择明

4、主,并未强化家国一体的观念,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交往,C错误;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体制尚未建立,D错误。4.秦朝部分律法律法主要内容田律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厩苑律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仓律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A. 农业上的精耕细作B. 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 经济管理的军事化D. 户籍管理较为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部分律法内容体现了政府“关注农业的发展状况”及与农耕密切相关的“耕牛”饲养,针对不同

5、情况予以奖罚。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也做了严格限制,这体现了经济管理的军事化,C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部分律法,B以偏概全;D与材料无关。5.儒家认为:“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 物而为一也。”在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天 下为公的大同境界。这反映了儒学A. 崇尚神秘主义人生观B. 主张和谐的世界观C. 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情怀D.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这反映出儒家通过和谐方式处理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关系的主张,即主张和谐的世界观,故B正确;材

6、料体现不出神秘主义人生观,故A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人文主义情怀和伦理道德教育,故CD错误。6.宋代有一种叫纱公服的衣服,夏天穿着凉爽舒适,很受民众欢迎而成为“流行时装”。但 是因其质料轻薄、透明、有伤观瞻不合礼仪而一度被统治者禁止穿着。据此可知,宋代A. 民众的道德操守严重滑坡B. 治国理念受到理学思想影响C. 丝织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D. 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统治者因纱公服质料轻薄、透明、有伤观瞻不合礼仪而禁止穿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理学思想影响,故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众的道德操守,故A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丝织业技术水平,故C错误;材

7、料也不是强调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故D错误。7.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 对农业科技系统总结D.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大量专业性农书的出现,说明宋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A错误;专业性农书不是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故C错误;没有其他史实对比,不能得出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故D错误。8.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8、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在此,王阳明A. 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B. 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D. 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在诗中表明了良知包含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之中的观点。这说明王阳明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继承古圣先贤,故A错误;诗中没有批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故B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故D错误。9.如图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

9、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这表明A. 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B. 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C. 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D. 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成就,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的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C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在19世纪洋务运动中提出,近代化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D;清朝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文化交流只在一定时期,经济交流只在一定范围,排除B。故选C。10.明清时期,我国戏曲总类丰富多彩,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

10、、河南的豫剧等,这表明当时A. 统治思想兼容并蓄B.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C. 市民阶层生活需要D. 君主专制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戏曲平民化的趋势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故选C;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统治思想的兼收并蓄无关,A错误;戏曲的发展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无必然关联,故B选项错误;材料和君主专制无关,D错误。11.明初严令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钦天监人员终身不得从事他职,其子孙接替世袭,否则也要遣戍。这一规定意在A. 保证历法制定的准确性B. 减少西方

11、历法的影响C. 维护明王朝的长久统治D. 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历法关乎政权的稳定,因此,明初严令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钦天监人员终身不得从事他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意在维护明王朝的长久统治,故C正确;这一规定无法保证历法制定的准确性,故A错误;这一规定和减少西方历法的影响无关,故B错误;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但不是目的,故D错误。12.如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一时的广告海报。因为很难找到女模特,广告商只好找了两位长相秀气的男士化妆后拍了这张经典照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A. 国家衰弱导致审美趣味扭曲B. 商业发展迎合市民文

12、化需求C. 商业营销冲击国人的价值观旧D. 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因为很难找到女模特,广告商只好找了两位长相秀气的男士化妆后拍广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审美趣味扭曲,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民文化需求,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人的价值观变化,故C错误。13.近代漫画评论家黄茅曾说:“热情的青年漫画家投身到革命军的队伍,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他们印刷大量印刷品和画报,国耻画报反帝画报等都是当时的产物。”材料中的现象最有可能表明

13、A.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国耻画报反帝画报”可知,此时是北伐战争时期,因此材料中的现象最有可能表明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不符合“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故A错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是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故B错误;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明显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故D错误。14.1900年,学者章太炎提议学界编写新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通史,他认为

14、要达到一个境界,“静以臧往,动以知来”。这一观念A. 深受唯物史观影响B. 强调历史学的现实意义C. 与传统史学观念截然不同D. 把中国的历史视为世界史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详解】章太炎强调新的中国通史不但要能让人认识过去,也要为理解未来提供基础,显然在强调史学的现实意义,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史学思想,故排除C,B符合题意;唯物史观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00年时间不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看不出梁启超把中国的历史观视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15、A. 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B. 凸显以国家主义为中心C.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 是西方国家侵略所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君权尊民权衰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说明兴民权的目的是使中国富强,所以应选B;A项是西方思想启蒙追求的目标,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D项是中国思想启蒙的原因,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内容,排除。16.19世紀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A. 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B. 受制

16、于列强政治裹挟C. 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D. 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答案】C【解析】【详解】清廷由禁止移民海外到任命华侨领袖为领事,并解除“华侨海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地方控制能力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解除“华侨海禁”和列强政治裹挟无关,故B错误;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不是原因,故D错误。17.1930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戏票,五美元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创下那个年代百老汇的天价。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股票投机热潮的推动B. 民众的购买力得到提高C. 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D. 美国人民仰慕

17、东方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民众渴望逃避和解脱,由此出现了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梅兰芳戏票的现象,即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故C正确;此时股票泡沫已经破灭,故A错误;此时民众的购买力低下,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国人民仰慕东方文化,故D错误。18.1937年至1939年,武汉与广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为文学活动的新的中心。1939年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 政治局势急剧变化B. 近代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动C. 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时

18、间可知,此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全面侵华,上海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37年到1939年”,考查的是学生对全面抗战时期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 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 教徒接触,就会失去可观利润;重视理性,因为没有理性就会破产。材料旨在强调当时A. 人文主义思想的经济渊源B. 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

19、想C. 市民阶层摆脱了宗教束缚D. 意大利最早进行了文艺复兴【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宽容、重视理性等都是因为追逐商业利润。由此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经济渊源,故A正确;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想,故B错误;这是文艺复兴前夕,市民阶层尚未摆脱宗教束缚,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意大利最早进行文艺复兴,故D错误。20.古希腊人普遍认为,与神沟通不需要有专门的知识,也无需借助专门的巫师。雅典负责祭神和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大多从公民中通过抽签方式产生,任期一年。据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动A. 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观念B.

20、 导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C. 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雅典祭祀官员产生的原因及途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21.苏格拉底说:“你们解释我肉体机能是怎么组成,但是你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促使我要服从判决去赴死,而不选择逃离?生活中处处是这样的选择。至于一个杯子是什么组成的?太阳是什么组成的?其实并不特别涉及到人生的幸福。”这反映了苏格拉底A. 服从法律至上准则B. 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C. 对自然法理念的遵循D. 倡导恬静自然的幸福观【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从研究宇宙转向了研究人

21、,关注那些“涉及到人生的幸福”事物。这反映了苏格拉底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律至上,故A错误;这不是遵循自然法,故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恬静自然的幸福观,故D错误。22.德意志的文学家高特谢德(17001766)推崇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关于创作要服从理性规则、严谨和符合逻辑规范的观点,但对德国文坛使用法语的状况极为不满,其周围聚集了一批以讲德语为荣的作家。上述情形A. 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B.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C. 顺应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D. 加剧了德法之间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德意志的文学家高特谢德主张德国文坛应该使用德语,这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

22、的觉醒,故A正确;这正是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反映,故B错误;普鲁士统一德国是在19世纪中后期,故C错误;德国作家使用德语,不可能加剧德法之间的民族矛盾,故D错误。23.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A 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B. 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研究C. 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D. 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美对“西方文明”外延的概述及争论,反映了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

23、强,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24.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明显增多,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一-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体现了当时英国A. 新科技发明引发城市污染严重B. 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C. 工业革命严重危害了民众健康D. 公共事件促进立法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1952年英国产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空前气污染事件,导致了空气清洁法案的出台,说明了公共事件促进立法的进程,故选D;材料没有说明是新科技造成环境污染,A错误;污染事件推动了法案出台,不是没有法案需要出台

24、法案,故B错误;C说明空气污染的原因,并不能较好表达题意,排除。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鯤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

25、,发明了牛痘免役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种痘”,称:“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等材料二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就成了人间地狱。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理由是犹太人到处流动传播瘟病并四处投毒。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经历了黑死病后,原来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因为黑死病而突然变得

26、顺畅了。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措施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黑死病”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防控;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探索免役治疗方法。意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影响:一方面,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人口减少,社会动荡,种族迫害等。另一方面,冲击

27、了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欧洲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结合所学得出通过立法防控;据材料一“重视城市卫生建设,建立规范的医疗救助体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结合所学得出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据材料一“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岀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得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据材料一“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结合所学得出探索免役治疗方法。意义: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为世界

28、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等角度入手。(2)影响:从消极、积极两个角度入手。消极:据材料二“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意大利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结合所学得出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据材料二“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当时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迫害犹太人的浪潮”结合所学得出人口减少,社会动荡,种族迫害等。积极:据材料“因而它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有许多学者把黑死病看作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结合所学得出

29、冲击了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欧洲社会转型。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答案】

30、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其他思路示例:(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解析】【详解】现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

31、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评析: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也可以分析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27.材料 唐朝初年,数次修

32、律,“律以正刑定罪”。高宗即位之初,即颁布永徽律十二篇,又命长孙无忌等为律文作疏证解释,制析内涵,成律疏30卷,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后将二者合并刊行,即唐律疏议,为现存最早而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十二篇篇目包括名例律(总则)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脱库律、贼盗律、斗讼律和拾遭补阙的杂律等。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影响直至明初。名例律首列为“十恶。即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均起源较早,“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克之效。如唐太宗时领行令30卷,1590条,后经

33、数次更定,互开元年间整理为27篇,1546条。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来累颂制敕进行删订,编为貞观格。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徽格.开元格等等。高宗永微以下,又将格分为两部分,“留司格存本部门行用,“赦颁格”发至州县。据新唐书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法律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以礼入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内容周详,解释准确,形成法典);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趋时更善(2)意义:使唐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唐朝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一步推动了儒家伦

34、理的法制化、社会化;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由材料信息“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得出:法律体系相对完整;由材料信息“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得出: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由材料信息“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来累颂制敕进行删订,编为貞观格。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徽格、开元格”得出:趋时更善。(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使唐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唐朝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推动了儒家伦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化、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