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烛 闻一多(1899 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作者简介 文学知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
2、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返 回 “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
3、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
4、,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朗读诗文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理解第1节的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
5、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理解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
6、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理解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
7、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任务一: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答案 红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喻指坚忍的执着精神。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能力提升 请联系闻一多的红烛,阐述两诗中“红烛”意象的不同含义。答:无题中的“红烛”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象征。闻一多在红烛中,将“红烛”意象进行了改
8、造和升华,它是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同时喻指坚忍的执着精神。任务二:作者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答案 结构上,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
9、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任务三: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开头,有何特别的表达效果?答案: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探究:“红烛”为题的作用?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等角度思考。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3.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近试上张水部唐 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
10、入时无?秋夕唐 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虞美人 听雨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题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红烛与蜡炬 这几首诗词中的“红烛”多是吉祥,喜庆象征,是用来正衬或反衬的诗情的。而闻一多“红烛”是源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诗是借此意象来表达的对爱情的忠贞,是爱的宣言,是对爱的执
11、着,是有情人相见时互诉衷肠的誓言。闻诗却以此化用为“红烛”,“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却因修饰语的变化,所融入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即“象”没有变,“意”发生变化。意的变化,即诗人在选取修饰语时心里情感酝酿与喷发。“红”是色彩,红色象征着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学科网原创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xng),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y)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12、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go),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招魂 孙大雨 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掩护着你向那边,月明和星子中间,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披着淡淡的朝阳,跨着浮云的车辆,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笑 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的是她惺松的卷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卞之琳半岛 半岛是大陆的纤手,遥指海上的三神山。小楼已有。三面水,可看而不可饮的。一脉泉乃涌到庭心,人迹仍描到门前。昨夜里一点宝石,你望见的就是这里。用窗帘藏却大海吧,怕来客又遥望出帆。失眠臧克家一只一只生命的小船。全部停泊在睡眠的港湾,风从夜的海面上老死,鼾声的微波在恬静的呼吸。只有我一只还冲跌在黑夜的浪头上,暴风在帆布上鼓荡,心,抛不下锚,思想的绳索越放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