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过关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
2、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
3、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世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祚”。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
4、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B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现今可以知道的较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后文所言金文家谱不再是“雏形”。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
6、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B到魏晋南北朝吋,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的是发挥其社会功能。解析:强加因果。宋时,并不是因为家谱失去了一些政治功能才由官修变为私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
7、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祚”,这是利益驱动所致。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解析: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讲“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且后面的“一个家庭”“一个民族”范围均不当。答案: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19561966
8、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记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必然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
9、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
10、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作的杜甫,诗人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
11、,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衣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
12、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删改)相关链接: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
13、如杜甫曹操李白等。(选自“百度百科”)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为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的。B蒋兆和创作的杜甫画像之所以能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全都是因为他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
14、翻案。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解析:A项,以偏概全,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约稿不断”“政治热情”“每求必应”“仓促为之”等;B项,强加因果,杜甫画像的传神,不只在于研究历史资料,而是“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C项,分析概括完全错误,没有站在谁的一面,他的画只是“多侧面”地表现人物。答案:D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兆和创作的记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
15、作品都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额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形象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C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D这篇传记通过传主的故事,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对青年一代有教育启发作用。解析:A项,部分代整体,“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部分作品”;“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说法错误。C项,无中生有,相关链接中提到“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
16、画的创作”说明他的创作不只是历史人物画像。D项,“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错误。答案:B6请简要概括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6分)答:_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答案:熟悉历史,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注意整体造型,强调蕴藏智慧和深邃锐利的目光;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加上自己的修养和条件;注意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形写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和微妙的艺术处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墙上的图画丁肃清珍奶把一大盘刚出锅的羊肉放在桌上,一边吹拂着烫痛了的手指一边说:“趁热吃!清炖羊肉。”飘飘袅袅的热气弥漫着异香,诱引得我的喉头连连蠕动。为欢迎我回老家来,她特意让人宰了一只羊。我是珍奶抱养长大,对老人家情同生母,时常回老家探视,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看着我大口的吞咽,珍奶慈祥的脸上如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细细密密的皱纹每一条都笑着。“你爷在世时也好吃肉。”她说,“三天没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爷去世已经多年,可是每当我同珍奶叙话,她总是提起爷这个话题。这一次,她又讲了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打日本那时,你爷是土八路,轻易不敢回家来,怕汉奸
18、告密。有一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躺在炕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黑压压地一片蒺藜刺儿,我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儿时就听珍奶说这故事,那时候珍奶的故事美妙,像童话。如今听起来淡了,淡得像一碗白开水。真想让珍奶多说点别的,可提起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十分投入唠叨个没完。院里,“咩、咩”地颤抖着几声羊叫,像小孩子的哭泣。我吞下去的羊肉莫名其妙地噎住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撩拨着我的心。从窗子往外看,不见有羊的影子,只从窗外的墙根下传来一声声的羊叫。珍奶见状出门。我随出。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张尚湿的山羊皮,正是珍奶为招待我刚宰的那只羊。墙根下,站着珍奶喂养的另一只羊,它仰起头,在墙上那张羊皮上
19、依偎,深深地在那皮毛上舔、舔我的心为之震颤。珍奶牵开那只羊,说:“这东西,还有灵性哩!”那一晚,我的胃里毛扎扎地难受,没有情绪同前来串门聊天的乡邻叙话。珍奶却说得高兴,少不了又提起爷的故事:“那天他摸黑儿回家来,躺在炕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的蒺藜刺儿,黑压压的一厚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说得我真有些不耐烦,就说:“老提这事儿干嘛?说点别的好不好?”灯光下,珍奶的脸刷地变红,对众人尴尬一笑,久久不语。第二日,我要离家归城。在院里,我发现墙上少了那张羊皮,却留下了一个灰暗色的羊皮印儿,清清楚楚依然在目。这时珍奶正打发行李袋,嘱咐着为我送行。那只山羊“咩、咩”地叫着猛然窜出,蹭在那墙上,
20、在皮毛留下的印迹上猛舔:“沙沙,”青砖上的沙粒落地。珍奶用脚踢它:“这东西,想成精啦?滚开!”这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壮烈的一幕。车窗外,一路的风声雨声,全像是那只山羊舔墙的“沙沙”声我固守了多年的一种进化观轰然坍塌:只有人类才有思维有情感?不是这样!那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鸟一虫,或许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呢!又过了很久,回故里探望珍奶。她像是一下子老了,满头的银白,没有了以往甜甜的笑意,脸颊的皱折和郁闷紧板板地滞结在一起。话也少,只是忙里忙外为我烧火做饭。她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我漫步在院里,又瞧见那面墙壁上,上面隐隐约约还有那张羊皮的印迹,印迹上斑斑条条涂满艳红,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断定,那是那只山
21、羊舔上去的舌血!只是不见了那只生灵。问及它。珍奶说:“不忍看它舔墙的样儿,赶集把它卖了。”真叫人感慨。动物虽然不会说话,无法与人沟通,可它们何尝没有悲欢离合的故事。动物尚且有情有感,何尝人哉!于是,我顿生怜悯:七十五岁高龄的珍奶,孤独寂寥的珍奶,用心血和爱把我滋养成人的珍奶,岁月沧桑积蓄在她心中的情感像一部厚厚的家传宝书,我竟然一点没有读懂!珍奶仍在默默地拾掇家务。我在等她再说起爷的故事,再听听她讲爷回来躺在炕上呼噜呼噜就睡了,那脚上的蒺藜刺儿黑压压的一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挑都挑不醒他那个故事。可珍奶终竟没有再讲。现在我懂了,爷的故事原本就是珍奶心中遮风挡雨的一面墙。她是在用心系念,在那墙上描绘
22、图画!我真笨,在那鲜灵灵的绘画前,我竟然麻木不仁呆若木鸡!真想哭,于是我拉珍奶坐下,还像孩童时那般端坐在她的面前,对她说:想听听你讲爷的故事。(原载于山东文学)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一开篇就描写珍奶端出一大盘清炖羊肉给我吃的情景,既表现了珍奶对“我”的爱又自然地引出了珍奶对爷的回忆。B文章结尾部分“我真笨”,是因“我”没有真正理解珍奶而生发出的自责;“真想哭”则是“我”为珍奶和爷的情感而生发出的感动。C文章比喻的手法运用很成功,如用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比喻珍奶的脸,就特别生动形象,写出了珍奶苍老、和善的特点,表现了珍奶对“我”的疼爱。D
23、本文用羊舔墙的细节把通篇点亮,直击读者心扉,让“我”感悟到了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情感,万物都有,从而为“我”最终理解珍奶作铺垫。解析:B曲解文义,“真想哭”更多的仍是“我”没有理解、关爱珍奶的懊悔。答案:B8文章三次较详细地描述爷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答:_解析:从结构上起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的作用;从人物上突出珍奶对爷的深情;从主旨上凸显了主题。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地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
24、和情节的推进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珍奶讲述的不厌其烦与“我”听讲述的不耐烦,形成对照,突出珍奶对爷的深情;前两次听讲述的不耐烦与后一次“我”对讲述的期待形成对照,凸显了主题。 9请根据文本,试探究标题“墙上的图画”的意蕴。(6分)答:_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像)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25、,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此题注意答出表层和深层含义。答案: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表层义, 一只失侣的羊对着墙上挂着的羊皮舔舐,后来羊皮被拿走,它竟还对着留有羊皮印迹的地方舔舐,斑斑条条涂满艳红的舌血,像一幅绝妙的图画;深层义,珍奶一次又一次地回忆与讲述爷的故事,也是在自己的心灵上绘一幅血迹斑斑但又美丽动人的图画,这使“我”懂得真正的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陪伴,更应从精神上关心老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曾
26、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入太学有声。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靖康初,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徙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复为广西运判,固辞,价居上饶七年。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
27、奏,帝韪其言。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引年请谢,上曰:“卿气貌不类老人,姑为朕留。”谢曰:“臣无补万一,惟进退有礼,尚不负陛下拔擢。”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
28、,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擢其子逮为浙西提刑以便养。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B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C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D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如是/虽北取中原可也解析:“尝胆枕戈”“专务节
29、俭”结构对称,中间断开,“如是”单独成句。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徙”表示官职调动,本文中类似的术语还有“除”“起”“迁”“权”等,分别表示任免官职、重新起用、升官和变更官职之意。B“提举”本有“管理”“提拔举荐”之意,是宋代设立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如本文中的“提举学事”“提举茶盐”等。C“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臣,在宋代,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均在宰执之列。D“请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左传襄公三年中有“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之语。解析:“除”是授予官职,“权”表临时代理、兼任
30、。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几小时候就有见识气度,侍奉父母很孝顺,进入太学学习享有好的声誉,因为兄长去世被朝廷授予官职步入仕途。B曾几另一个兄长曾开与秦桧就与金人议和之事发生争执,秦桧很生气,曾开只得离开,曾几也只好作罢。C曾几担任浙西提刑和台州知州时,治理方面崇尚清净无为,但对贪污受贿的官吏,后台再硬,也毫不手软。D曾几在高宗皇帝时就提出退休,没有得到允许,但皇上也不忍心让他劳累,只让他担任玉隆观提举,他的愿望直到孝宗皇帝继位才得以实现。解析:B“曾开只得离开,曾几也只好作罢”错,“去”是去职之意,“罢”为罢官之意。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
31、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译文:_ (2)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译文:_解析:注意重点词语“大水,地震”“故事”“韪”“数”“何耶”“辞”的翻译。答案:(1)吴越一带涨大水,发生地震,曾几列举唐朝贞元年间的旧例反复议论奏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大水,地震” “故事” “韪”) (2)况且前日下诏让各位将领传布檄文数落金国君臣,像呵斥奴隶一样,有什么说辞 (或“理由”)同金国议和呢?(“数” “何耶” “辞”)参考译文:曾几,字吉甫,他的祖先是赣州人,后来迁到河南府。(曾几)小时候就有见识气度, 侍奉父母
32、很孝顺,进入太学学习后又有好名声,(曾几的)兄长叫曾弼,担任京西南路提举学事,巡视部属时溺水死亡,(曾弼)没有后人,(朝廷)特别任命曾几为将仕郎,到吏部应试,考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异,把他列为优等,赐他同上舍出身,提拔为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靖康初年,担任淮东茶盐提举。高宗皇帝即位,改为湖北茶盐提举,调任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又改任浙西。刚好他兄长曾开担任礼部侍郎,与秦桧极力争辩和议之事,秦桧大怒, 曾开去职,曾几也被罢免。一个月后,授予广西转运副使的官职,调任荆南路。又担任广西运判,坚辞不受,寄居上饶七年之久。秦桧死后,重新起用担任浙西提刑、台州知州,治理崇尚浩净无为,老百姓安居乐业。黄岩县令
33、接受贿赂被两个差吏要挟,县令将差吏套上枷锁投入监狱,一个晚上(两个差吏)都死了,曾几诘问县令的罪责,有人说:“县令是丞相沈该的座上客。”(曾几)处理县令更加迅急。皇帝下诏(叫曾几)修撰神宗宝训,书编写完成,奏荐给皇上,皇上认为很好,任(他)暂时代理礼部侍郎。吴越一带涨大水,发生地震,曾几列举唐朝贞元年间的旧例反复议论奏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后来一天(皇上)对曾几说:“先前奏论陆贽的事很急切,现在已派漕臣赈济(灾民) 了。” (曾几)拿年龄大作理由请求卸任官职,皇上说:“你气质面貌不像老人,暂且为我留下吧。”辞谢说:“臣对朝廷之事没有任何补益,只是(平素)进退有礼节,还(算得上)没有辜负陛下的提
34、拔重用。”皇上怜惜不忍心用事情来使他劳累,让他担任玉隆观的提举,这是绍兴二十七年的事。金兵侵犯边塞,朝廷内外大受震惊,皇上召杨存中偕同各位宰执到便殿对策。(皇上) 把将遣散百官,乘船从海上逃跑的想法告诉他们。左仆射陈康伯认为不能这样。杨存中说:“敌人举全国兵力,远道来袭,已经闯进淮河流域,这正是贤能明智之士驰骋疆场人力不够的时候,臣愿第一个率领将士,向北方拼死力敌。”皇帝很高兴,于是作出御驾亲征的决定,下诏进发讨伐。这时有想派使者到敌方请求延迟进军的,曾几上疏说:“增加货币请求议和, 没有小的益处,只有大的害处,为朝廷考虑,正应该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心致力节约俭朴,经略武事之外的一切事务都放
35、下,这样的话即使向北收复中原也可以做到。况且前日下诏让各位将领传布檄文数落金国君臣,像呵斥奴隶一样,有什么说辞同金国议和呢? ”皇上认为他的话很鼓舞人。孝宗做了皇帝,曾几又上了几千字的奏疏。(孝宗)要召见他,(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将他升为通奉大夫退休,提拔他儿子曾逮担任浙西提刑以方便奉养。乾道二年去世, 享年八十二,赠谥号“文清”。(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老将行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36、。【注】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故侯瓜:故侯,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行”,即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平仄、音韵、篇幅等方面都较为宽松。B诗中老将结局可谓悲惨:被“弃置”后衰朽无为,蹉跎到老,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生活凄苦。C“射杀山中白额虎”写老将至老还能引箭开弓,射杀山中白额猛虎,像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D“寥落寒山对虚牖”写到老将寥落寒山空对窗牖的处境,令人不觉生出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
37、慨。解析:C项是用典,射杀白额虎的是李广,“至老还能”错。答案:C15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6分)答:_解析: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列出对比的对象:前六句和后六句。再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钦佩、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
38、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对比的手法。答案:全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前六句极写老将年轻时的英勇机智,转战千里, 功勋卓著,后六句则叙写了老将功高反被弃,不得不以耕作为生,清苦凄凉的晚景。这一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钦佩、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时期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2)阿房宫赋中杜牧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3)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
39、路上的艰苦情景的两句是:_,_。解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赞叹刘裕北伐时期的赫赫战功”“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总结宋濂求学路上的艰苦情景”,这样就能准确地答出题目,注意“覆”的写法。答案:(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湄公河行动是犯罪片,悬疑、推理、侦破,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与_的变化,()。而且,此片改编自真实事件,金三角、湄公河、原始丛林、毒贩巢穴、公民境外遇害、跨国侦探和抓捕、四国联手行动凡
40、此种种,都极具吸引力。充满紧张感的叙事元素融合在一部影片中,内容高度浓缩,加之创作者对素材巧妙整合,使得全剧悬念迭起,_,而又层层推进,一气贯通,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营造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集,防不胜防,危险多次丛生。其中的“跳雷”一节,更是_。而整部影片场景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乃至人物的言语与动作都节奏急促,有_之感,增强了观感上的冲击力。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增添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
41、集,危险丛生,防不胜防。B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增添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集,防不胜防,危险多次丛生。C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营造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集,防不胜防,危险丛生。D丛林激战中,原始蛮荒的生态环境为故事增添了隐秘气息,加上毒贩苦心营筑的巢穴,以及或明或暗三方力量的聚集,危险多次丛生,防不胜防。解析:三处错误:“营造了气息”搭配不当,“防不胜防,危险丛生”语序不当,“多次丛生”重复赘余。答案:A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此类影片有超于其他类型片的特
42、殊紧张感B此类影片造成了超于其他类型片的特殊紧张感C造成了此类影片超于其他类型片的特殊紧张感D造成了超于其他类型片的此类影片的特殊紧张感解析:注意保持主语一致。答案:C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屡见不鲜间不容发惊心动魄风云变幻B层出不穷一触即发荡气回肠风云变幻C屡见不鲜一触即发荡气回肠瞬息万变D层出不穷间不容发惊心动魄瞬息万变解析: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间不容发:是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意思是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一触即发: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
43、泛指极易发生。惊心动魄: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答案:D20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6分)那“笔”,是太史公的如椽笔,君不见,他正襟危坐,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那“山”,是_,君不见,他_,_;那“水”,是_,君不见,他_,_。答案:曹孟德的碣石山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苏东坡的西湖水泛舟湖中,看西子湖晴光潋滟,淡妆浓抹总相宜。21下面是苏州图书馆网
44、上借阅社区投递总体流程图,请认真读图,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语言连贯,表述准确,不超过100个字。(5分)_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题注意明确图中的各要素,然后理清各自的关系。答案:读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网上借阅平台,完成借阅程序,书库即下架该书,通过图书物流系统用物流车送至读者指定的社区分馆或服务点,投递给读者;还书至社区分馆或服务点,通过图书分拣系统将书还回书库上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45、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近年来,一些文化类节目走红,如: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共同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草根与文化名人的对决来展现文化魅力的挑战文化名人,还有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价值的朗读者这些文化节目一一走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范文示例】正在消失的年味年味儿,从二十三就开始酝酿,环绕着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缓地发酵着,越来越浓,越发诱人,惹得人总是停下手中的活计,猛地嗅上两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着亲手酿的绝世琼浆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
46、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三十儿晚上,震天的鞭炮声从家家户户中传出,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开前最强的音符。孩子们被炮声激得上蹿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钻进被窝,平日里有些惧怕的冰冷的被窝,此时却丝毫无法冷却孩子们雀跃的心。大年初一,天上还有点点星光,人们就起身忙碌起来,爷爷踩着高凳细细地将蘸了糨子的新对联粘平,我在下面偷着抿一口冷糨糊,却粘住了嘴。奶奶抱着早准备好的苍绿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点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袅袅的烟也随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颜色,火光点点,火苗跳跃着,随风飘摇着,小小的院中充斥着柏枝浓郁的奇香。奶奶拿来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
47、呼大家来烤手,我们围成一团,奶奶口中不住地念,问她念的什么,她却不屑于讲给我。之后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将驮了硬币的刺猬馍,含了枣的鱼儿馍,从东屋赶到西屋,从南屋赶到北屋,说是招财招福。这一切,在深蓝而冰冷的天空下,显得庄重神秘,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迹没错,这只是我心中的痕迹罢了,再鲜明生动也只是回忆。如今的年,被高档的团圆宴,飞满祝福语的朋友圈占据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窝,到底是苦是甜?那转发群发的祝福,到底有几分真心?新年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劳动的赞美和犒劳,又留下多少?当韩国将端午节作为本国的节日申遗时,我感到中华文化正在被一只手窃取,抑或说正大光明地拿取。追其根源,不过是这只手的主人珍爱它,重视它,而我们真正的主人却对它不屑一顾。若文化不在了,中华精神也不在了,炎黄子孙之称又是从何而来?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文化留片净土吧,切莫让这人类的瑰宝在我们的眼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