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宏观览要 内容主旨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手工业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商业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
2、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古代中国农业耕作的特点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时间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
3、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2耕作技术时间概况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代田法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汉朝时修建漕渠、白渠、龙
4、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古代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4)评价积极局限3田庄经济(1)概念: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土地,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实体。(2)形成:汉代有权势的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佃农而
5、形成。(3)生产方式:佃农们在地主或其代理人指挥下,按照时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从“公有”到“私有”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3土地兼并问题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经营战国时期已产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现象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主,有分成租(按比例分取)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产)两种形式。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
6、“计岁受值”者是长工,“计时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徙的自由,社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古代中国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资产的标准变化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编户制度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3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4租庸调制隋唐时的赋役制度,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
7、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由于土地兼并严重,780年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表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朝代表现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
9、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官营手工业1特点(1)由政府直接经营。(2)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军用品和贵族奢侈品,不面向市场。(3)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的推广及传承具有封闭性。(4)“匠籍”制度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2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西周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开始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在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唐代中国古代从事
10、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续表明中期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匠户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顺治二年(1645)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3表现(1)冶金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11、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炼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2)制瓷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出现了缂丝技术。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期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技艺超过前代。民间手工业1种类: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主,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
12、出卖。(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私人经营,面向市场。2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4)宋元继续发展,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5)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享誉世界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问题探
13、究1 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问题探究2 “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提示:不是。“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名词解释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
14、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知识拓展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牛刀小试1 试构建小农经济知识结构图。参考:知识拓展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是
15、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特征的佃农经济也属于小农经济。问题探究3 试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示:(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归纳总结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思维拓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
16、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错提醒 官营手工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
17、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问题探究4 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
18、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达,但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原因(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这是根本原因。(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技术的进步。牛刀小试2 试构建中国古代手工业思维导图。参考:唯物史观 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
19、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小农经济的特点一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
20、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三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史料解读史料一、三以图片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史料二中的文献材料反映出小农生产的艰辛。通过三则史料可看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一些特点。精研探究以上史料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答: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史料二中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史料三中自南宋到清代依然推崇牛耕技术,说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封闭
21、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等特点。(4)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微解2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点一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战国荀况荀子王制二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五亩之宅
22、,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史料解读从史料一中“论百工”“工师之事也”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中“工师”的职责。从史料二中“受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看出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史料三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作用。从三则史料中可分析出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各有什么特点?答: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控制,为官府服务。史料二中反映出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反映出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史料三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特点类别经营形态
23、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农户的副业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力。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24、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4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耕作方式:铁犁牛耕。6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7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1(2019安徽月考)有学者指出,短缺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这一观点()A描述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B阐释了
25、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C分析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D赞扬了重农思想的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短缺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解释了中国古代实行精耕细作的必要性,“劳动力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积极作用,以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要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要点提纲史实阐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续表要点提纲史实阐释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
26、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三种形式。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历程曲折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例2(2020河南南阳一
27、中开学考)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知,这指的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
28、官府以及皇室服务,故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项正确。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佃农只是通过租佃方式获得了土地使用权,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
29、,也没有体现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故排除B、D两项。2(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存在大量采用新技术的民营盐井,且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个别
30、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制盐,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
31、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4(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正确。个体农户劳动力人数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5(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
32、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重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6(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33、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D项错误。1(2019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
34、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答案A解析材料中南宋知州对“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现象表示反对,而户部则认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可见在南宋时期,农民一方面可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经商,说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不是垂直流动,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但不等于重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且中国古代一直奉
35、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排除D项。2(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指百姓免费为官府提供劳动力,中国古代的徭役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3(2019福建南平二模)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
36、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119.8998.680.2唐朝39243.2514.956.8北宋1122.562.9662.437.1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答案D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总数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
37、项。“文景之治”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A项;“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排除C项。4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A解析根据材
38、料可知,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利用磁石吸走釉水中的铁屑,提高了白瓷的质量,这反映出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5(2019四川乐山三模)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中国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罗马人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与传统基督教文化无关,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