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588KB ,
资源ID:286493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864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1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考试模块版)学案:第1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发生“七国之乱”。(2)解决措施汉景帝“削藩”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2唐朝藩镇割据出现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古代中枢权力的调整君权与相权的演变1汉代(1)布衣卿相局面的出现。秦汉之际社会大动乱,贵族世家遭受打击,使平民布衣成为政治舞台主角。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

3、民出身的人当丞相,降低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他还频繁更换丞相,削弱相权。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准备了条件。3.隋唐前期:流程式分工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确立。(1)内容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意义官僚体制的进步秦汉列卿近似皇帝私臣,唐代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官僚体制的成熟三省制下,三省宰相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

4、互相制衡;同时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同时又保持了宰相对皇帝的制约,实现了权力的相对平衡,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不利影响相权被一分为三,往往会造成宰相相互掣肘、职责混淆的局面4唐朝中叶至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出现并发展为二府三司制,同时形成了使职差遣体制。(1)中书门下体制:唐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前期以程序划分职任的三省六部制转换成以职能分工的中书门下体制,使各领域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实现一体化。(2)二府三司制: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

5、,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3)使职差遣体制针对性、时效性强。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5元朝:一省二院制,相权反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世

6、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优异的人做官(1)概念: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评价积极作用:使汉朝人才济济。局限性: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容易滋生腐败。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按门弟评官授官(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影响: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4.科举制时代(隋唐

7、至明清)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三大转变及其积极作用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选官方式的变化从荐举到考试。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体现公平公正,利于重学风气形成,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3)

8、局限性考试内容具有封闭性:其内容和科目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虽促进了儒学发展,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也使社会对自然科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质: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和谏议制度1内容(1)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2)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2演变(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由御史大夫掌监察)(2)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

9、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5)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7)明朝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有都察院,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省级还设有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3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察官员以监察高级别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

10、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4评价(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问题探究1 “汉承秦制”是汉朝照搬秦朝制度吗?提示:不是。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汉朝初年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问题探究2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是否即被废除?提示:否。推恩令只

11、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以后,分封现象依然存在,但分封制已不再是制度主体。教材拾遗 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问题探究3 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

12、定吗?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知识拓展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教材拾遗 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

13、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问题探究4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问题探究5 学了古代选官制,你得到什么启示呢?提示:多渠道选拔考试、荐举、补荫等互为补充。制度创新考选、回避、保密制度。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素质。彰显精神公开、公平、竞争。弊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知识拓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

14、)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对巩固统一有很大的作用,但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牛刀小试 试构建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思维图。参考:家国情怀 行省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

15、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一二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四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史料解读史料一、二、三、四分别从分散相权、三省六部行政结构、工作流程、对皇权

16、的影响等角度反映三省六部制。精研探究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三省六部制哪些特点?答: 提示:由史料一中可得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由史料二可得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职责分工明确;程序、体系严谨。由史料三中可得三省共同议政,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由史料四中可得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到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

17、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4)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微解2科举制的特点一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一旬,十天)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二这一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

18、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四(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史料解读四则史料从官员选拔的方式、对象、标准,科举制的影响以及被废除等角度反映科举制度。精研探究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科举制的哪些特点?答: 提示:由可知其选拔标准是学识、考试成绩。由可知科举制影响大。由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由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不论贫富贵贱,都可参加。由可知科举制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由史料四可知,科举制实行到1905年才停止,存在时间长。科举制的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

19、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微解3行省制的特点一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史料解读史料一、二分别从行省的性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行省各官员的关系等方面反映行省制。精研探究从上述史

20、料中你能得出行省制哪些特点?答: 提示:由史料一中可得出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由可得出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由史料二中可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牵制。1行省制的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

21、计层面防止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

22、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

23、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例1(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的淡化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成员

24、身份趋于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士中榜中平民出身的占比约69%,说明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有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进士出身情况,体现不出社会控制程度如何,排除B项;阶级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身份不可能平等,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要点二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2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

25、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它是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

26、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该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D解析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故选D项。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

27、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2(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

28、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职权,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排除B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项。

29、3(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

30、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B项错误;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4(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

31、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5(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这种治国理念,无法体现后代是否沿用和推崇,故C、D两项错误

32、。1(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这一变化()A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 B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C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三省六部行使国家权力,而从唐玄宗开始,差遣官员代替三省六部行使国家职权,这必然会促使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削弱三省六部的职能而不是规范其职能,故A项错误;中枢权力的变革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

33、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没有涉及效率问题,故C项错误。2(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重视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的推荐,双方之间容易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宋太祖废除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这一诏令无法彻底防止

34、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A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B项错误;这一诏令不能完全阻断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C项错误。3(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的刺史()记载出处“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官旧仪“至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入奏,居无常所”唐六典A是拥有实权的地方官 B拥有固定的办公府衙C是隶属于丞相的官员 D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答

35、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所察六条”“掌奉诏条察诸州”等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刺史行使监察职责,负责监察地方,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可知,刺史初设时只负有监察地方之责,不是固定的地方官,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秋、冬入奏,居无常所”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刺史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项。4(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如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

36、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刘邦建汉后为巩固刘姓天下,又陆续分封功臣为列侯。第(2)问,根据图一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根据图二信息可知,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侯国类型中功臣侯数量明显减少,而归义侯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此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第(3)问,根据图三信息可知,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但外戚侯和恩泽侯相比以前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统治逐渐腐朽。-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