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由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由“香港仍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答案:B2(2014高考重庆卷)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
2、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英国的要求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可看出,李鸿章是要拖延重庆的对外通商,D项正确。A项中“利用”的表述与李鸿章回应的内容不符;B项中“变相”、C项中“借助”的表述在李鸿章的回应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项。答案:D3(2014高考重庆卷)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
3、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解析:从材料信息“国耻”“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等,可知该人面对中国战败,励志图强,任用一批“小臣”,变法维新,由此可判断该人指光绪帝,故选C项。答案:C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
4、到提高解析: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答案:C5(2013高考北京卷)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解析: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
5、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答案:D6(2013高考浙江卷)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解析: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是指“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答案:B7(2012高考海南卷)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
6、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解析:外国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特权,并以此欺压中国百姓,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帮凶,因此,教案频发的原因是民众与外国侵华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答案:B8(2013高考重庆卷)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
7、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材料二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
8、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战略价值”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变化”由材料中“夺取南疆喀什噶尔”到“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总结即可;“原因”根据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巨大的社会变动”可知应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考查左宗棠对新疆在国家安全中的地
9、位的认识,由“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分析回答即可。第(3)题,在新疆建省是对新疆管理力度的加强,依据时代背景分析历史意义即可。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一、选择题1(2015烟台模拟)“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
10、一事件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开始,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并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D项错误。答案:A2(2015天津南开一模)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解析: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并未掀起瓜分狂潮,A项错误;从列强角度来看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才要求大规模资本输出,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扩大权益而非利益均沾,D项错误。答案:B3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
12、且偷安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解析:从题干中的“平等”“均用平礼”“对等级别”等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外交具有了近代文明的色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信息中获得,故排除。答案:D4(2015驻马店期末考试)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解析:材料并没有宣告洋务
13、运动破产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更侧重于对国人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性质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强调救亡,主要表明国人的反应,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普通民众的反应,与知识分子无关,D项错误。答案:C5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解析:“倭”是当时的中国人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故选C项。答案:C6有人将下面漫画中逃跑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漫画
14、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A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B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解析:由漫画可判断题干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慈禧溜之大吉;慈禧对义和团由招抚改为绞杀,是“反咬一口”;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绞杀义和团运动,是“为人打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
15、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材料二在18941895年中日之战后,日本首先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赫德伤心地说:“日本的发展和表现,无疑是进化的一个最大奇迹,而且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事物的进一步演变,日本人将更热爱工作,整个东方都将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动。”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
16、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的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3)日本通过哪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4)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解析:第(1)题,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第(2)题,根据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第(3)题,联系促进日本国力强盛的明治维新及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归纳。第(4)题,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4)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