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592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点提升练一、咏物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注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霜禽:冷天的鸟。(1)请简析首联中突出梅花特点的“独”字。答:_(2)中间两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答:_答案(1)百花凋谢,只有梅花独自开得

2、热烈而美丽。一个“独”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美丽和孤傲的品格。(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写尽了梅花清雅高洁的气质风韵;颈联从侧面描绘梅花孤洁之美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表现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既爱且敬的心理;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高兴极了。这样,梅花的美就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视觉、嗅觉相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

3、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答:_(2)结合全词,说说词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

4、,最终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2)对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洁品质的坚守;隐含被命运捉弄的嗟叹,显示出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二、山水田园诗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1)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答:_(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答:_答案(1)高山、田野,人烟、村庄,飞鸟、丛花、流水。(2)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稀“疏”的“钟”声是听觉,“花边流水”是视觉。仰视与俯视相结合,“鸟外”是仰视,“花边流

5、水”是俯视。虚实结合,由实的所听到的钟声联想到虚的看不见的“灵隐寺”,由实的所见的“花边流水”联想到书中的“武陵源”。解析(1)写灵隐寺、武陵源不可,因为它们非“逢”之景物。(2)注意多角度切入。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注酲:chn,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首联写天气,统领全诗,请作简要说明。答:_(2)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首联写浮云“议阴晴”表现天气的阴晴不定;颔联承“阴”而来,写荷雨湿衣,给人以清凉之感;颈联

6、承“晴”而来,写雨停日出,喜鹊欢叫、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乍雨还晴后,山色令人赏心悦目。(2)拟人。“山色”能言语却不言不语,而“不言语”便能“唤醒三日酲”,突出表现了“山色”的可爱,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三、送别怀人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_(2)第二句的两个“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两个“自”字,使

7、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一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注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答:_(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_答案(1)虚实结合。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

8、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简析也可)(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思友心切,心潮起伏。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四、闺情宫怨诗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9、1)“一晌”一词使用巧妙,请你说一说妙处何在。答:_(2)请对“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几句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首先,写出时间跨度之长。从今朝的酒醒到傍晚的暮烟(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是写白天看到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这是写日落之时),从白天到日暮显出时间之久,同时写出词人伫立楼上的凝望之情。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词人的感情始终专注于对远方人的思念。再次,“一晌”与“人不见”形成对比,主人公凭栏远眺,不见归人,突出了主人公的失落之感。(2)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在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

10、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地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表现了梅花面对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资质,写出了所有有情的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自然界乃至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这几句景物描写为下面写人的活动和愁苦心境(“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作了很好的铺垫。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注)贺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注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1)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答:_(2)最后两

11、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莹”与“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齐”,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2)采用了层层深入(更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五、怀古诗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

12、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注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漫嗟:空叹。(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其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_(2)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一种即可),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注意描绘景物的色彩。(答出三点即可)(2)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

13、,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1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岳忠武王祠于谦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注这首诗作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几十万精锐全军覆没,鞑靼大军压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很多人劝皇上放弃国都,迁都南京,于谦力排众议,极力要求坚守北京,坚决打击鞑靼大军。朱仙镇:指岳家军朱仙镇大捷。(1)颈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2)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试简析本诗这方面的特点。答:_答案(1)写

14、到了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营造了岳王祠庙冷清荒寒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岳飞的悲剧命运。(2)这首诗作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际,很多人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则力排众议,力主坚守北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不应退缩,而应迎难而上!为此,诗人建议明王朝汲取南宋从汴梁迁都杭州偏安一隅、主战将领备受非议和奸臣阻扰的历史教训,避免再次上演岳飞那样的历史悲剧。全诗借古讽今,强烈地浸透着作者的立场主张。解析(1)先全面列举意象,再为意境定性,并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2)题干已经指出了表达技巧是借古讽今,答案只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运用注释理解创作背景,并简洁地组织到答案中。六、边塞诗12阅读下面这首

15、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注 汉家:唐代诗人常常借汉喻唐。虎竹:古代授予将帅兵权,以兵符为凭信。兵符有铜虎符和竹使符,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虎竹”。(1)概括诗的前四句所写内容。答:_(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答:_答案(1)塞虏乘秋侵犯,朝廷出兵抗击,将士进军神速。(2)“边月”“胡霜”“弓”和“剑”,这些实景、实物,交代了时令(秋天月夜)、地点(边塞)、人物(戎装的战士);用“随”和“拂”把景物连结起来,又逼真地表现了在边地凄清寒冷的环境中行军的情状;以“月”和“弓”、“霜”和“剑”互为比喻,增加

16、了诗的意趣。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晓角 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注小单于:乐曲名。(1)结合诗歌前两句,说说作者是怎样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的。答:_(2)试分析诗歌在刻画“征人”形象方面的特色。答:_答案(1)诗歌前两句以“边霜”“关榆”“汉月”等点明了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正当深秋,渲染出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角声的悲凉哀怨。(2)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写角声,是以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写“塞鸿”,其实是“以雁代人”,以雁的盘旋不度写出征人内心的愁苦悲伤。七、其他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即

17、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1)诗的颈联中“荒寻犬吠昏”一句历来是“以少许胜多许”的绝佳例子,请作简要分析。答:_(2)纵观全诗,这首即事诗是信笔写出、随意而作的吗?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1)“荒寻犬吠昏”一句是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说明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造访。寥寥五字将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用语极为洗练。(2)不是随意而作。作者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成竹在胸,本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物就是一幅形象的桃园图。末句写自己的感受,表现出对桃园生活的向往,构思谋篇匠

18、心独运。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淮城感兴南宋张绍文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注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神京:此指北宋故都汴京。(1)词人在上、下片先后发出“天地凭谁整”与“毕竟中原谁定”这两问,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次发问的具体原因。答:_(2)全词蕴涵了哪些思想感情?答:_答案(1)发“天地凭谁整”问的原因是:国土沦丧,侵略者肆意横行。发 “毕竟中原谁定”问的原因是:暂时安宁是假象;战事未休,战争未止。(2)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壮志难酬的悲愤。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不满。(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