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桀(ji)以乱 辍(chu)冬礼义之不愆(qin)啜(chu)菽(sh)楛(k)耕伤稼籴(d)贵民饥雩(y)而雨卜筮(sh)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大王荒之(“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4)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6)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
2、“尝”)(8)人 则可畏也(“”,同“妖”)(9)枯耘失岁(“枯”,通“楛”)(10)田稼恶(“”,同“秽”,荒芜)(11)其说甚尔(“尔”,通“迩”,近)(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13)则光晖不赫(“晖”,同“辉”)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作天作高山(生,动词)彼作矣,文王康之(建筑房屋,动词)(2)错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三者错,无安国(交错,动词)举直错诸枉(通“措”,安置,动词)(3)其君子道其常(他的,代词)故君子敬其在己者(那些,指示代词)(4)道天有常道矣(规律,名词)君子道其常(遵行,动词)策之不以其道(方法,名词)师道之不传
3、也久矣(风尚,名词)(5)之日月之有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助词)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助词)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助词)文王康之(代指百姓,代词)若夫君臣之义(的,结构助词)(6)以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词)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用,介词)则王公不以为宝(把,介词)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地有常数矣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2)本事不理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本领(3)勉力不时古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指努力(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风雨之不时古义:不按照时节今义
4、:时时、经常不断的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大王荒之(形容词作动词,开垦,垦辟)(2)文王康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3)君子道其常(名词作动词,遵行)(4)楚王后车千乘(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在后面、使随从)(5)生于今而志乎古(名词作动词,笃信)(6)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天天)(7)怪之,可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8)雩而雨,何也(名词作动词,下雨)(9)以文之也(名词作动词,修饰,文饰)(10)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11)因物而多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加)(12)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13)思物而物之(名词的使动用
5、法,使成为物)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治乱非天也。(判断句)译文: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上天决定的。(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判断句)译文:这是自然界的变动,是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很少出现的事情。(3)繁启、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译文: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状语后置)译文:在天上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5)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译文:不违背礼义。(6)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译文:在已经到来的事情中。(7)禹以治,桀以乱。(省略句)译文:大禹凭(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8)
6、可畏也,而不可怪也。(省略句)译文:(这)是可怕的,而不可以感到奇怪。常识速览识作者“荀卿”荀子荀子(约前 313前 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荀子一书
7、,收文章 32 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探背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同自然做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而一些统治者则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整体感知本文节选自荀子天论,“天论”,就是论述天道的意思。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依据当时
8、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地反对和批判,明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文脉梳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治乱非天,天有常道敬其在己,不慕在天天不可畏,人 可畏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文本层析1.本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_【答案】文章开始便用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这一观点,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芒,一扫以往对“天”的种种歪曲的或片面的理解,还“天”以本来的面目,为科学思想在中国的
9、发育滋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荀子还大胆地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哲学理论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论,不仅肯定了“天”是物质的存在,它不可能有什么主观意识对人总是怎么样,而且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天有所作为。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不是机械唯物论,而基本接近辩证唯物论了。这种见
10、解,在我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民族还处于蒙昧阶段时,确实令人由衷地赞叹它的卓越无比。2.“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这段话表明了荀子的什么观点?_【答案】本段说明了自然界的怪异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应该害怕。荀子对自然界中星坠、木鸣等现象虽不能做出具体科学的解释,但是他指出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并进一步强调日食、月食的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宜,怪星偶然出现“无世而不常有之”,关键在于君主是否圣明,政治是否清平,有力地否定了鬼神的存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荀子在本文中是怎样摆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严密论证、
11、析疑解惑的?_【答案】在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一些统治者又利用人们的无知宣扬迷信活动以维护其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荀子能义正词严地辟除各种迷信神怪传说,明确指出“星队、木鸣”“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是无世不常有之”的。还进一步指出:“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这就充分表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异,都只是自然现象,与人治无关,更不是什么“神灵显威”。为了解除人们的疑惑,荀子在这里特地运用了设问、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并且多用判断句,斩钉截铁而又酣畅淋漓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论
12、证了这一观点无可辩驳的正确性。这有力地破除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迷信思想,也充分反映出荀子科学的理智的自然观。治 乱 天 邪?曰:日 月、星 辰、社会安定和混乱是由天决定的吗?回答说:太阳、月亮、星星 瑞 历,是禹、桀之所 同也;禹以以及祥瑞的历象,这在禹和桀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 治,桀 以 乱,治 乱 非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 天 也。时 邪?曰:是由上天决定的。(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季节决定的吗?回 繁启、蕃 长 于春 夏,畜积、答说:农作物在春天和夏天纷纷生长繁盛起来,人们在秋天、冬天 收 藏 于 秋 冬,是 又禹、桀之所同也;就把收获的谷物积蓄
13、、收藏起来,这在禹和桀的时代又是相同的;禹 以 治,桀 以 乱,但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治 乱 非时 也。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 地 邪?曰:得 地 则 生,失 地决定的吗?回答说:万物包括人得到地就能生存,失去地地 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 以 治,就会死亡,这在禹和桀的时代是相同的;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 以 乱,治 乱非 地 也。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地决定的。诗 曰:“天作 高 山,大王 荒之。诗经周颂天作说:“上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彼 作 矣,文王 康 之。”此之 谓也。百姓在这
14、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到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繁:茂盛。蕃:滋生、繁殖。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上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作,生;荒,开垦。作,建筑房屋。康:平安、安乐。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安乐。天不为 人之 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 恶辽远也辍广,君子 不为小人之 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 匈匈 也 辍行。天 有常 道矣,地有 常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地有经久不数 矣,君子 有 常体 矣。君子 道 变的必然性,君子有经久不变的准则或法式。君子遵行其常,而 小人 计其功。诗 曰: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
15、。诗经里说(此诗已散失):“礼义之 不愆 兮,何恤 人 之言兮!”此 之“只要不违背礼仪啊,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说的就是这 谓 也。种情况。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常:永久的,固定的。道:规律。数:规律、必然性。体:指准则 或法式。道:遵行。愆:指犯过错或罪过。恤:忧虑。楚王后 车 千乘,非 知也;楚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子有千辆,不是因为他聪明;君子 君子 啜菽 饮水,非愚也:是 吃豆类,喝冷水,不是因为他愚蠢:这些都是(不由自己 节 然 也。若夫志意 修,德行 厚,决定的)时势、命运的制约导致这样的。至于思想美好,德行宽厚,知虑 明,生于今而志乎 古,则是 其在我 者也。智谋圣明,生于今
16、世却笃信古道,则是取决于我自己的事了。故 君子 敬其 在己者,而 不慕 其所以君子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羡慕那些取 在 天 者;小 人 错 其决于天的(即自己没法把握的)事情;小人丢下那些可以 在己 者,而 慕其 在天 者。君子 由自己决定的事,而指望那些由天决定的事情。君子慎 敬其 在己 者,而 不慕 其 在天 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羡慕那些取决于天 者,是以 日 进 也;小人 错的(即自己没法把握的)事情,因此一天天地进步;小人丢下其 在己 者,而 慕其 在天 者,那些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事,而指望那些由天决定的事情,是 以 日退 也。故君子之 所以日进 与小人之所因此一
17、天天地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一天天进步与小人之所 以 日 退,一 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以一天天退步,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小人相差很大的原 此 耳。因,就在这里。知:通“智”。节: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修:美好。敬:做事严肃认真,不苟且。错:通“措”,废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星 队、木 鸣,国人 皆恐。曰: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响声,百姓都感到惊恐。问道:是 何也?曰:无何 也!是 天地之变,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的变动,是阴 阴 阳 之化,物之 罕至者也。怪 之,可 也;阳二气的变化,是很少出现的事情。觉得这些事情奇怪,是可以
18、的;而 畏之,非 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时,而害怕它们,就不对了。日食月食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扫帚 怪星之党见,是 无世 而不常 有之。上明而 政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而政治 平,则 是虽 并 世 起,无伤 也;清平,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世之中一同发生,也没有什么妨害;上 暗而 政 险,则 是虽 无一至 者,君主昏庸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种也不出现,无益 也。夫 星 之队、木 之 鸣,是 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 天地 之变,阴阳 之化,物之罕至者 也。自然界发生的变动,是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很少出现的事情。怪 之,可 也;而 畏
19、之,非 也。觉得这些事情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们,就不对了。队:“坠”的本字。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风雨: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党见:偶然出现。党,通“傥”,偶 然地。见,同“现”。物之 已至 者,人 则 可 畏 在已经到来的事情中,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 也。楛 耕 伤 稼,枯 耘 失 岁,的。耕作粗恶不精而伤害庄稼,锄草粗恶不精而得不到好年 政险 失 民,田 稼 恶,籴贵 成,政治险恶而失去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长不好,米很贵百 民 饥,道 路有 死人:夫 是 之 谓人姓买不起而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 。政令 不 明,举错 不时,的反常现象。政府发布的法
20、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 本 事 不 理,勉 力 不时,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让百姓服劳役,那 则 牛 马 相 生,么牛就会生出马(像马的怪胎),马就会生出牛(像牛的怪胎),六 畜作 :夫 是之 谓人 。礼义家畜就会出现反常: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礼义 不修,内外 无别,男女淫乱,则 父子 相疑,不整顿,内外没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 上 下 乖 离,寇 难 并 至:夫是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些 之谓 人。是 生 于 乱。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产生于昏乱。三 者 错,前面说的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
21、错产生,无 安 国。其 说 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些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甚 尔,其 灾 甚 惨。可 畏 也,道理很浅近,它们引起的灾祸则十分惨重。这是可怕的,而不 可怪也。传 曰:“万 物 之却不可以感到奇怪。古代解释经书的书籍说:“宇宙间一切事物 怪,书 不 说。”无 用之 辩,不急 之察,的怪现象,经书上是不说的。”没有用处的辩说,不紧要的明察,弃 而 不治。若夫 君臣 之义、父子 之 亲、抛弃掉不去研究。至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 之 别,则 日切瑳 而 不舍 也。夫妻之间的区别,那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舍弃了。人: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楛(k):粗恶不精。:同“秽”,荒
22、芜。时:名词作动词,合时节。本事:指农事。本,指农业生产。勉力: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乖:抵触。尔:通“迩”,近。瑳:古通“磋”,切磋。雩 而 雨,何 也?曰:无何 也,祭神求雨,结果下雨了,为什么呢?回答说:没有什么啊,犹 不 雩 而 雨 也。日 月 食跟不祭神求雨而天下了雨一样。发生日食、月蚀的时候采用 而 救 之,天旱 而 雩,卜筮 然后一些办法来营救太阳和月亮,天旱了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 决大事,非 以为 得 求 也,决定大事,(君子)不认为这样做能得到祈求的结果,做这 以 文 之 也。故 君子 以为 文,些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所以君子认为是一种文饰,而 百姓 以为 神。以为
23、文 则 吉,而一般百姓认为有一种灵验。认为这是一种文饰就会吉祥,以 为 神 则凶 也。认为这是一种灵验就会导致凶险。雩:y,古代求雨的祭祀。雨:名词作动词,下雨。文:动词,修饰,文饰。在 天 者莫 明于 日 月,在 地 者在天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 莫 明 于 水 火,在 物 者莫明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中没有什么东西比 于珠 玉,在人 者莫 明 于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比礼义更显明 礼 义。故 日 月 不 高,则光 晖 重要的了。所以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那么它们的 不 赫;水 火 光辉就不会显耀;水如果不积聚得深厚宏阔,火如果不积
24、聚 不 积,则晖 润 不 博;成熊熊大火,那么火的光辉和水的光泽就不会大;珠玉的 珠玉 不睹 乎外,则 王 公 不 以 为光彩如果不显露在外面,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作 宝;礼 义不加于国家,则 功 名 不 珍宝;如果国家不施行礼义,那么功业声誉也就不会 白。故人 之 命 在 天,国 之命显著。因此人的命运决定于如何对待自然,国家的命运决定 在 礼。君 人者 隆 礼 尊 贤 于怎样对待礼制。统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 而 王,重 法爱 民 而霸,可以成就王业,重视法治、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诸侯,好利 多诈而 危,权谋、倾覆、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玩弄权术、倾轧陷害臣民、幽险 而
25、亡矣。阴暗险恶就会彻底灭亡。光晖不赫:晖,同“辉”。赫,光明、显耀。润:润泽,光润。功名不白:功业、名声不显著。白,显著。幽:昏暗。大天 而思之,孰与 物畜而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 制之!从天而 颂之,孰与 制天命 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 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 应时 而使之!用它呢!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顺应天时而使用它呢!因物 而多 之,孰 与 骋依靠万物使它们自然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本领使万物能 而 化之!思物 而物 按照人的需要而变化呢!思慕万物,想使它们成为对我们 之,孰与 理物 而 勿失 之也!愿于有用之物,哪里比
26、得上治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们呢!希望 物 之所以 生,孰与有 物之所 以成!了解万物产生的原因,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生成的原因(规律)呢!故 错 人而 思天,则失 万 物之情。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上天,就违背了世间万物的实情。大: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伟大。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骋能:施展本领、才能。愿:希望。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恶:厌恶B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C彼作矣,文王康之作:建筑房屋D君子者隆礼尊贤而王王:君王【解析】D 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有常
27、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B.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C.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解析】A 项,无通假字/通“尝”;B 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C 项,均通“智”;D 项,均无通假字。【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C.治乱天邪禹以治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解析】A 项,前一个“怪”带了宾语“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对感到奇怪”讲;后一个“怪”作主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奇怪的现象”讲。B 项,前一个“日”与“月”共同作主语,是名词,当“太
28、阳”讲;后一个“日”用在谓语动词“进”前修饰谓语,是名词作状语,当“一天天地”讲。C 项,前一个“治”是形容词,当“安定,太平”讲;后一个“治”是使动用法,当“使安定”讲。D 项,两个“理”均作谓语,是动词,当“治理”讲。【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B.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C.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D.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解析】A 项,为:因为,介词/作为。B 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助词。C 项,均为连词,那么。D 项,而:表示并列/表示
29、转折。【答案】C5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补全。(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_。(2)_,_;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3)诗曰:“_,_!”此之谓也。【答案】(1)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2)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进也(3)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30、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31、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荀子性恶篇【注】伪:人为。文理:礼仪制度。从:通“纵”,放纵。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解析】C 项,起:设置,创立。【答案】C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B人之学者,其
32、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解析】B 项,两句中的“者”皆为判断句前一分句的句末助词。A 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对于”。C 项,前“然”为指示代词,“这样”;后“然”表肯定,“是的”“对的”。D 项,前“为”(wi)为介词,“为了”;后“为”(wi)为动词,“是”。【答案】B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33、A BCD【解析】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用打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生来就能够听声音一样。【答案】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C君子就是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
34、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解析】A 项,人一生下来就“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有误。原文强调,顺着喜欢财利之心,妒忌憎恨的心理,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不加以克制,人们就会丢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答案】A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译文:_(2)人之学者,其性善。译文:_【答案】(1)既然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2)人们之
35、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
36、,(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事实看人的本性,既然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
37、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性情、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孟子说:“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
38、,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就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三、语言表达1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文段的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荀子针对早期许多思想家提倡的“无欲”“去欲”“寡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重要的在于导欲、节欲,而不是无欲、去欲。荀子甚至认为有些政策的制定和设计,正是以人的“多欲”本能为前提的。总之,荀子不否认人有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权利,但他强调指出,满足的方式必须严格限定在“礼义”的规范、制度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欲望不能随意发泄,而要有
39、一定的“度量界限”,符合一定的礼义规范,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概括:_【解析】本题考查的题型属语段压缩,在概括中点明什么人、什么观点、什么影响即可。【答案】(示例)荀子的导欲、节欲观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则失万物之情”,完成 1215 题。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光晖不赫 赫:显耀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隆:隆重C大天而思之思:思慕D孰与应时而使之孰:哪里【解析】B 项,隆:尊重。【答案】B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B.国之命在礼大天而思之C.重法爱民而霸从天而颂之D
40、.则光晖不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A 项,“于”均为介词,“比”。B 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天。C 项,表顺承,“就”;表递进,“并且”。D 项,表因果,“那么”;表转折,“却”。【答案】A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解析】B 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错误。原文中说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答案】B15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句作结尾说明了什么?_【答案】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