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第二章专题二 第四节一、(2014许昌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响水河的年轮王立光古城熊岳,城南有一河绕城而过,历史上人们称之为响水河,因为它守着这城,也被称为熊岳河。它在辽东,西向渤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说,那条河是望儿山母亲肩上的一条飘带,连着母亲身上的血管,儿女们依恋响水河就像依恋自己的母亲。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古城的人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响水河边去亲近,沿着繁花锦簇的甬道和垂柳拂面的河堤下到河边,掬一捧水洗把脸,或者洗洗手,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响水河两岸曾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大部分是汉魏时期或更早期的。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只是驻扎军队
2、和囤积军用粮食和武器的营垒。军队撤退,只剩下营盘,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熊岳。江河孕育文明。响水河孕育的熊岳平原,土肥水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便于农耕,又提供了便捷的航运交通和生产、生活用水。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母亲河的孕育。响水河两岸沃野,历史上曾属渤海国。渤海国后为契丹所灭,又属“辽”。熊岳城是辽代卢州遗址。响水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从杨运山区的老帽山出发,奔腾欢笑一路歌唱,穿过“老鳖把门”的水口,河面开阔了,歌声更加悠扬,清澈的河面倒映着夹岸的半山上的一片片果园,熟透的苹果,像一盏盏红灯笼挂了满树满坡,紫色的李子,淡黄的鸭梨,如珠的
3、葡萄,争相夺目个个耀眼。顺着山势从高到低,还有笔挺的针叶松,摇曳的老槐树,高大的钻天杨,一直到河岸上的垂柳天上明净无云,阳光明亮而温暖,与古城相依相伴。清代诗人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写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郭,乱山高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真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前些年,我到熊岳,住在响水河的右岸。每天清晨,我到河边散步,雾还在河面上不肯走开,河水显得那么朦胧。许久,山边爬起一轮红日,一会儿就把萦绕在河面上的雾驱赶得无影无踪,响水河像一位刚刚苏醒的睡美人,由沉寂开始梳妆打扮,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黄昏,我曾领着女儿到河边的树林玩耍,响水河更富有诗意,
4、柔柔的光泻下来,给河面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清波将金黄击成碎片,光片随着河流漂淌,那么迷人,那么令人陶醉!蓦地,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掉进了响水河,河面也被烧得通红,是那样柔美,女儿竟忍不住磨我领她去摸一下。然而,我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响水河已经遭到严重的污染,太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无休止的注入,使母亲河的血液充满了毒素,大量的建筑取沙造成河道坑坑洼洼,使母亲河的血管布满了瘢痕,我面对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多年后再到响水河,午后的阳光直射,河面宽阔好似明镜,清凉的风从河面吹来拂面而过,荡漾着层层微波。河道内修建了四道橡胶拦水坝,整个河段直到入海口成宽阔的连续水面,呈阶梯状流淌。花岗岩砌筑的
5、河堤和铺就的群众文化广场上矗立着各样的雕塑,摆放着鲜花盆景。室外地板铺成的观景台和垂钓台一直延伸至河心,人们站在河中央,河水在脚下欢唱,母亲河又恢复了她的美丽和健康。夜晚,彩灯喷泉在河中央尽展风姿,灯光交相辉映,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水柱盘旋飞舞,直冲夜幕飞散满天。漫天星斗向河中洒下无数个倒影,似乎与河中星灯争辉。调皮的小水珠掀起我的衣领,钻进我的脖子我的心和母亲河一起流动。(选自2012人民日报)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叙写了作者两次探访响水河的所见所感,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这条母亲河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B本文思路清晰,采用纵向叙述的方式,讲述着
6、响水河的历史和今天,体现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C自古至今,响水河河水一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D第段中“落日像一个烧红铜盘河面也被烧得通红”,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出黄昏的柔美。E本文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上追求质朴平实,通俗易懂。解析:C项“响水河河水一直清澈见底”错,由文意知道响水河河水曾经遭受过污染,经历过治理。E项“质朴平实,通俗易懂”错,本文语言应是生动形象,文采斐然。B项表述不全面。本文既有纵向的叙述,也有横向的展示。答案:选AD(A项3分,D项2分,B项1分。答C、E不给分)2.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中的响水河主要
7、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加以回答。答案:文中的响水河具有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发展迅速等特点。在那里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说明历史悠久;响水河孕育滋养了整个熊岳平原,说明土地肥沃;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柳暗花明,果园繁盛,说明环境优美;“花岗岩砌筑的河堤”和“矗立着各样的雕塑,摆放着鲜花盆景”,说明发展迅速。3第段引用清代诗人魏燮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描绘响水河的迷人景致,勾勒出响水河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充实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采(或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热爱响水河的浓郁情感。为下文对响水河的严重污染的描写提供参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4第段作者说“我
8、面对母亲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请你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愧疚和自责”的原因。答案:响水河已经遭到严重污染,作为她的儿女,我们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没有把母亲河保护好、治理好、养育好。经济的飞速发展竟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使得母亲河伤痕累累。“我们”在平时的生存和生活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
9、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义,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跟他开了一个不大
10、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
11、,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做客,也曾被请到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原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作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
12、面。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
13、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选自季羡林小品,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述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
14、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B文章第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D文章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解析:B项,“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错,目的在于说明他讲课认真、
15、严肃。D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错,并不影响文章的真实性,这些作者的揣测,意在表现作者对雨僧先生的为人比较了解。E项,“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其中“详细”和“与雨僧先生交往”错,并不都是详细记述,且有些不是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琐事,而是作者的听闻和揣测。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2作者在文章第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解析:作答此题,要找到答题的信息区间,即文章的第至第段,这些段落集中表现了雨僧先生的
16、“既奇特又矛盾”,把这些段落叙述的事件概括出来就不难得出答案。如,“奇特”主要体现在:他写旧体诗,但讲课有时用英文;他坦诚率真,不掩没学生的才华;“矛盾”体现在他乐于与青年人交往,但讲课认真、严肃等。答案:奇特:爱写旧体诗,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但讲课有时候也用英文。坦诚率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他不掩没学生的长处,对有才华的同事(陈寅恪)极力推荐。矛盾:乐于和青年人交往,学生跟他开玩笑,他也“一笑置之,不以为忤”,经常邀学生到他的住处做客、吃饭,但讲课认真、严肃,“议论时有警策之处”。3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
17、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解析:解答本题要找到切入点:一是从“十年浩劫”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出发作答,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知识分子遭到了残酷迫害;二是从雨僧先生的性格为人入手,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不会媚俗取巧,自然会遭受迫害。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即为答案。答案:“十年浩劫”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是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时代;知识分子不但被贬低、轻视,而且还受到残酷迫害。作者十分了解雨僧先生的性格和人格,知道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决不会投机说谎,也决不会媚俗取巧,这势必会与那个时代产生冲突,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作者能够断定。4.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
18、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解析: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二者应该是不矛盾的。关键是从“特立独行”和“真正的人”两个关键词思考作答,“特立独行”是指其为人有个性,不同流合污;而“真正的人”是从他的为人、他的品性、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及他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来说的。作答时结合二者分析即可。答案:不矛盾。因为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雨僧先生确实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他的性格和人格似乎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有独特的个性;有坚定正直的操守;有自己的志趣爱好,而且造诣深厚;他与人为善,乐于帮助他人,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以说他虽然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却是“一个真正的人”。(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