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
2、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
3、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
4、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B中
5、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为资治通鉴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B 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
6、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错,原文是“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B 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
7、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D 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属无中生有。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
8、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9、。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
10、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注】芘:通“庇”,荫庇。信宿:连宿两夜。表襮:自我炫耀。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尝造其庐 造:造访,拜访B雅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C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11、是 (3分)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
12、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5分)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3分)【答案】4 B5 B6 D7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
13、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评分点:燕:安定,闲适。1分。晡时:晚饭的时候。1分。辄:就。1分。全句大意1分。)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评分点:言:交谈。1分。就:接近,靠近。1分。全句大意1分。)【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
14、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比如本题,就可以运用语法知识解答。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
15、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然后抓对称的句式“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再抓特殊句式“一接以诚”。【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熙宁十年,卒,年
16、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并非同时,前者是“熙宁十年”,后者是“元祐中”。【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
17、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来源于文章最后一段,应是两个时间段,并非是“同时”。【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
18、,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
19、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
20、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
21、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
22、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11分)重别薛华王勃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注】栖遑:惊慌、匆忙的样子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8第一首诗的首联选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何作用?(6分)【答案】诗歌首联借“明月”“秋风”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旷远的氛围,(2分)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2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答出选取的意象不难,分析氛围时注意感情色彩,分析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首联,一般为统领全诗或奠定情感基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重别薛华这首诗凄凉悲苦,表达了怀才不遇、漂泊之苦和
24、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3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一种乐观、豪放的情怀。(2分)【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2)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 ,烟光凝而暮山紫。(4) ,临清流而赋诗。【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4)登 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
25、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注意“御”“辨”“恶乎”“僮”“茕”“潦”的写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胖子和瘦子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因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
26、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里念过书!”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
27、们一块儿在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
28、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
29、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握了握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
30、嘴里发出像中国人那样的笑声:“嘻嘻嘻。”他妻子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在地下了。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震惊。 1883年注:尼古拉铁路: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一条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赫洛斯特拉托斯:希腊人,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狄安娜神庙,因而闻名。厄菲阿尔忒斯: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波斯军队带路,出卖同胞,引敌入境。(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B这篇小说的开篇非常简洁:
31、“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C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的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D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的重要意象。E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3)简析“三号人物”纳法奈尔。
32、(4)有人说,小说写三品文官胖子十分看重小时的友谊,而八品文官瘦子却是一副奉承阿谀、低首下心的丑相。这是否表示作者对待胖子和瘦子的态度不一样?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你谈谈作者这种艺术处理的得失。【答案】DE【解析】试题分析:作者只是截取了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并不离奇;“意象”常用于分析诗歌和散文。 E项小说悲哀、凝重之情其实深深蕴涵于字里行间,正是透过喜剧化的幽默、滑稽,小说揭露的社会问题更加令人悲哀。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答案】(1)“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因粘着油而发亮,就
33、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与瘦子的“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对比,暗示胖子经济情况远远好于瘦子。 (2)通过瘦子之口描述胖子的形貌穿戴:“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这也隐隐约约暗示了胖子的地位和身份不简单。(3)“胖子”,在那个时代,高官和财主的体形多肥胖。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考核文章伏笔照应的题目,注意在文章中找到合乎要求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即可。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答案】(1)从表现手法分析,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通过他的行为动作反映他的心理。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
34、之前有两处“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知道之后也有两处,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还紧张得把制帽掉在地下。过分的崇敬,也不是正常心理。(2)从人物结构关系分析,讽刺地写“三号人物”纳法奈尔,是从侧面烘托“一号人物”瘦子的形象。(3)从人物塑造的社会价值分析,说明崇拜权力的思想意识已经深入到下一代。 【解析】试题分析: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分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分析应正确和深刻。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答案】(1)从批判等级森严的社会的角度看,作者对待胖子和瘦
35、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开始,两人都十分重视小时的友谊;变化是从胖子得意扬扬地宣布“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开始的,尤其是最后胖子“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小说对胖子口头上说不要官场奉承、行动上居然用这种居高临下的官场做派对待老同学作了重重的鞭挞。 (2)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主要是对人格进行刻画。人格的高下贵贱,与官阶的大小本无必然关系。但是两人从见面的三次拥抱接吻到告别的握三个指头的变化,正是由于官阶大小引起的。这种前后变化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得更充分,更有戏剧性。因此,作者把讽刺的矛头集中在瘦子身上,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和对人物的真实描绘,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鞭挞了人性丑
36、恶的一面,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全文的写作中心,答题时结合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即可。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
37、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38、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他的学生张鸣说。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
39、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
40、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
41、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相关链接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
42、就离开而感到遗憾。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答案】CE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选CE两项。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的要求,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3、(2)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答案】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这些人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 (每点2分)【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如下:先要阅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然后筛选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联系上下文找出表示作者引用目的的句子。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
44、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本文引用他们的评述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这些人是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答案】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气
45、度不凡。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对待学生随和、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林庚与学生在一起时的语段,然后筛选出林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地方,并加以筛选概括。可以归纳为: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气度不凡。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
46、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对待学生随和、真诚。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林庚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答案】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他淡泊名利的情怀。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以上任意三点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得6分,联系现实2分)【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答题时可以先表明态度,然后陈述理由。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
47、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联系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他淡泊名利的情怀。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只有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能联系现实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纳什因腿伤复出仅三战又再度因伤退场,有消息传出,纳什决定本赛季结束后挂靴。不过纳什本人随后出面辟谣,澄清“退役”一事纯属空穴来风。 随着社会的开
48、放,毒品交易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因而禁毒的任务十分艰巨。 他在写作文时能把别人的好文段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连老师也看不出来,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 每晚六时许,城市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绝如缕,一些马路志愿者们站在路口,面带微笑地提醒那些准备“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在河南的一场矿难中,三十三名矿工尽管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井下生活。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如
49、火如荼:【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褒贬误用,望文生义,似是而非。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守仁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B16世纪的葡萄牙,以其2800万平方英里的国土面积,以重
50、要港口为出发点,熟悉掌握季风原理和各类航海知识,把控着新的航运通道,打造了属于它的一个帝国时代。C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D林语堂在其作品京华烟云中曾这样说过:“若为女儿身,当做姚木兰。”可见,林语堂在姚木兰身上寄托了他对女性、对人生哲学最完美的想象。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主语、动词残缺:应在“立德”前加“他集”;B项宾语残缺和名词赘余:“以2800平方英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
51、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_,_,_,_,_,_,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
52、法国的技术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与构成转折关系,解释中的“特征”,中的“也”表示要说明另一个特征,衔接解释。【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
53、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注意关联词语,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B。16最近有人正在筹划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准备在华语圈内遴选合适演员。原著中人物形象是遴选演员的最重要标准,请自行选择红楼梦原著人物作简要分析,拟写你的遴选标准。(不少于50字,只填写“原著人物”不得分,5分)示例:凤姐遴选标准:性格复杂,目光远大,精明干炼,遇事冷静,工于心计,能言善辩;咄咄逼人,不怒自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揣摩对方心理;能争得贾母
54、等的扶持,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变革;对反对者冷酷无情,但有时又能对弱者极为同情;文化修养不高,但尊重知识;好用心计,却又聪明名外露;爱情生活比较失败,内心幽怨。【答案】示例:黛玉 遴选标准:黛玉气质如兰,外冷内热,生性敏感细腻,体会深刻,神情忧郁,身体虚弱,却有说不出的美丽,高傲而又善良,说话尖刻却很在理,对宝玉一往深情,对宝钗既妒又敬,对贾府兴衰没有太大热情,始终置身事外,有脱俗之美。【解析】试题分析:首先选择人物,然后结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介绍标准,注意标准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扩展语句的题目有词语型扩展、句子型扩展、话题
55、性扩展,句子型扩展注意两次成句,句子型扩展注意添加相应的修饰成分,话题性扩展注意围绕话题,展开想象。扩展时注意首先根据所给内容明确表达方式,是叙述、说明、议论还是描写抒情,叙述注意要点交代清楚、说明注意特征、功效、用途等明确,议论注意观点明确,抒情注意情感真挚、描写注意意境的创设。一般扩展语句都要修辞的要求,注意把握。此题属于命题性扩展,注意题干的要求。1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6分)【答案】示 例一:标志由山、水、太阳及十个环构成。山、水、太阳表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十个环相扣形成保护圈,环又喻指环
56、境的“环”,强化了环保意识。示例二:图形中心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十个环组成。图形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保护圈,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或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写出要素2分,写出寓意,语句通顺4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仔细读图。题干要求是“写出构图要素及其寓意”“简明”“通顺”“不超过70个字”。该标志的中心是青山、绿水、太阳,代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周围有十个环,环环紧扣,形成保护圈,环又与环境的“环”契合。组织答案时可以先
57、总说,再分说;顺序上可以由内而外介绍,也可以由外到内介绍。【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青山、绿水、太阳,代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周围有十个环,环环紧扣,形成保护圈,环又与环境的“环”契合。六、写作(60分
58、)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看了上面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学会变通漫漫求学路,或顺利或蹉跎;有时我们需要高山大川,行万里路,执着着自己心中的梦想,有时我们也要学会变通,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理想
59、。东边有雨西边晴,黑了南方有北方。大自然是公平的,也许你不是天上的雄鹰,但你也许成为陆地上的千里马;也许你在沙场上神勇无敌,但你敢许不能建立国家;也许你正遭受磨难,但为何不欣赏磨难左边或右边的风景。学会变通你将不再是落地的雄鹰,而是一只咤叱风云的神驹;学会变通则结果不应是乌江自刎,而是大国的建立。汉高祖刘邦中国第一位起于草莽的皇帝。一个从小被父亲称为无赖的人;但是他却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而建立了大汉王朝。一个无赖为何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因为他读懂了变通。虽然他与项羽的军队相比实力相差悬殊,若是正面交锋肯定是以卵击石,所以他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趁虚而入攻打项羽的国都。但是在项羽从齐南下
60、时刘邦落惶而逃。他没有选择与项羽军顽固抵抗而是另辟蹊径,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虽然少了一些英雄的本色,多了一些小人凡风范,但是他学会了变通,才让他有机会逼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称帝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注定要成就这位英雄;但也他的变通成就了他,辉煌了他的一生。变通不是屈服,而是我们积蓄力量的手段,它如春风中摇曳的的柳枝点缀着苍茫大地;它如朝露折射太阳的光辉照亮一隅;它如海中的灯塔引领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风去花谢,风来花开,漫漫人生路多少困难牵绊着我们的脚步;有多少高山阻挡着我们;有多少风沙袭击着我们。如果我们仅凭着心中的一腔热血横冲直撞那么最后我们只会头破血流而停止不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不转个弯,变通一下去解读大山背后的密秘。【解析】【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故事类作文是材料作文常见的类型,故事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成为立意的几点,这也就符合了材料作文立意的开放性的特征,但众多的立意并不是都是最切合题意,这就有高下之分。那如何找到最佳的立意呢,很简单,就是分析故事的主旨,故事的主旨就是最佳利益。此题主要强调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