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2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
2、含的思想有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 B C D3.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雕版印刷技术已运用到商业中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A.B.C.D.4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
3、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 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6.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
4、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将中国近代史看作“冲击反应”模式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侵略革命”模式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早期启蒙”模式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A和 B和 C和 D和8.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5、。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9.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10.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冒进错误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
6、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A.B. C.D.11.“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霸维和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C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12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
7、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
8、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二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三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
9、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四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
10、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材料五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3)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4分)(4)你觉得材料三中“(祁门
11、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3分)(5)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5分)(6)根据材料五,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
12、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2)从材料二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6分)材料三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3)材料三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4分)材料四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4)材料四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6分)材料五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5)材料五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