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30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7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考点精练: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015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期中)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 D.相权调整解析察访推荐是汉代的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古代宗法制的核心,故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相权调整主要是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菏泽期中)秦统一后,嬴政“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的称号已不

2、满意,于是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继承上古传统 B.尊崇儒家思想C.突出个人功绩 D.制造暴政依据解析继承上古传统只是材料中的一点,过于片面且答非所问,故A项错误;尊崇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且秦始皇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注意材料设问“首要目的”,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首要原因为“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也就是想突显个人功绩,故C项正确;采用皇帝称号不能成为制造暴政的依据,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中山质检)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

3、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答案C4.(2016济宁质检)中国新闻网图说故宫600年认为,故宫建筑多为黄色,是因为黄色象征皇权。说故宫的布局、造型、颜色每一处细节都蕴涵着“君权神授”、“_”的理念。如果填补“_”处的文字,最不可能的应是()

4、A.皇权至上 B.皇位独尊C.“大一统” D.分权制衡解析“象征皇权”是解题关键信息,专制、独裁、世袭、大一统都是与其相关的描述字眼,而分权制衡则是皇帝统御臣下的手段,属于中央权力部门设置原则,并不能从故宫建筑特点中看出,故选D。答案D5.(2016邯郸模拟)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解析“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汉

5、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C项错误;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扬州高三模拟)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解析从“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可见其直接使“天下无异意”,并非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从“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可见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故B项正确;对功

6、臣诸子采用重赏的方式本身就属于协调内部关系,从而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并不仅仅涉及“诸子之间”,其重赏的对象还包括功臣,故D项错误。答案B7.(2016浙江教考院抽测)刘邦起兵反秦前曾任泗水亭长,当时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主持地方行政掌管地方监察A. B. C. D.解析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以下设置县、乡、里和亭,亭长主要掌管掌治安警卫,兼管公文传递、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故正确;主持地方行政的是郡守和县令;故错误;各郡设立监御史掌管地方监察,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8.(2015“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

7、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A、D两项属于史实陈述,故A、D两项错误;B项属于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C项属于对郡县制的客观评价,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答案C9.(2016河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

8、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9、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

10、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第(2)问,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