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解析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和土地制度1(2016四川自贡一模25)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项错误;题干
2、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陕西宝鸡一模24)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题目中显示了“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故A项
3、正确;“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四川宜宾一模25)表1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
4、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湖南永州二模4)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
5、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安徽宿州一模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解析】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6、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安徽黄山一模7)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
7、,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7(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
8、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山东潍坊一模25)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
9、,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9(2016四川绵阳一模3)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
10、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湖北荆州一模8)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D促进了政府垦荒
11、政策的实施【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材料反映均田制下丁男受田不足的史实,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均田制存在的问题,未涉及与租庸调制推行的关联,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和“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可知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河南开封一模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B地租主要形式
12、为实物地租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南宋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租六十四万斛”可知当时的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故B项正确;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四川乐山一模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
13、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只能是对井田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 D项错误。【答案】A13(2016四川德阳一模3)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
14、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的介绍,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生产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14(2016四川德阳一模8)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B推动了
15、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题干中的规定有利于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土地兼并加剧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与农产品的商品化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原生态土地被人为破坏,从而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说明农民赋税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6四川资阳二模24)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n,佃,治理)甫田(tin)(大田),维莠(y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B春秋时期
16、出现了私田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反映了无人治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故A项错误;“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田的缘故,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各国变法有关,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6(2016广东清远一模26)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考点】古
17、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属于土地国有制,特征是“计口授田”把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大体分为桑田和露田,其中桑田可作为世业田,拥有所有权,但限制买卖,露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且不可买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7(2016湖南岳阳一模3)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
18、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材料可知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特别是“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D项错误。【答案】B18(2016广东深圳一模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
19、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5)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
20、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6广东韶关一模25)两宋时期,
21、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B自耕农的衰退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D商品经济繁荣【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田宅交易频繁直接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故A项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土地兼并加剧,间接造成了自耕农的衰落,故B项正确;田宅交易频繁、征收契税等增加,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田宅交易频繁和制度化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21(2016河南焦作一模26)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
22、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租佃关系其中有长工无力租佃而直接受雇在地主田地耕种的称雇工,计岁受值得是长工,计时受值的是短工,案件增多,说明地主与佃农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雇工数量的增多说明土地
23、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尖锐,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农村并未酝酿资本主义萌芽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雇工数量的增多说明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小农经济破产严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2(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2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此诏的颁布()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24、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与剩余劳动力无关,故A项错误;人地矛盾一般指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自耕农无地耕种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立要契”“举借粮种”体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精神,故C项正确;北宋初期利用契约规范租佃关系,目的是保护自耕农和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C23(2016山东淄博一模27)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
25、这说明()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与“规定并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而且绝对化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以此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的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6甘肃兰州一模25)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
26、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治统治腐败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现象,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5(2016江西宜春一模26)旅美学者刘子健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不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商业革命的出现B市井文学的繁荣C人身束缚的松动D中央集权的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
27、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应指宋代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夜市、街市等出现,也就是商业革命出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词体现和话本市井文学的繁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租佃制发展,佃农对国家的人身束缚相对减弱,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体制下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属于“近代”范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6(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6)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
28、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均田制,均田制实施时间是自北魏到唐朝,故A项错误;均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封建地主兼并土地,故B项错误;均田制主要是分配地主多占领的土地,不是平均分配,故C项错误;均田制体现封建地主所有制下国家土地与地主土地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答案】D27(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5)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
29、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材料反映南方人口逐渐增多,南方人口增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表现,故B项错误;南方人口增加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海陆逐渐兴盛,故C项正确;人地矛盾的尖锐是土地兼并结果,与材料反映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8(2016四川绵阳一模4)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30、)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
31、济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29(2016广东惠州三模24)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 35世纪 810世纪 1416世纪ABC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大致是春秋战国时期,虽有战乱但无迁移,故错误;35世纪,大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故正
32、确;810世纪,大致是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南迁,故正确;靖康之变发生在1127年,公元12世纪,中原人口第三次南迁大致是此时,明朝建立于1368年,1416世纪已经是稳定的明朝,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30(2016四川绵阳二模26)表2为唐代天宝、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 唐天宝年间 北宋初年 秦岭、淮河以北 545% 401% 秦岭、淮河以南 455% 591% 表中呈现的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经
33、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不能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答案】C31(2016安徽合肥一模3)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
34、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2(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科举制,是隋炀帝确立,唐朝以来逐步发展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35、这个确立后在全国施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南、北、中卷录取,中卷(西南地区)占10%”,能促进与边远文化交流,但南卷超过北卷、中卷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体现不出,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皇权的加强,为巩固统治,而变革科举,但与材料所体现的地域差异不符,故C项错误;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的繁荣,引起科举制度的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33(2016山东临沂一模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
36、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答案】C34(2016山东烟台一模40)(22分)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
37、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9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
38、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9分) 35(2016四川绵阳一模13)(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39、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
40、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0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
41、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
42、”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4分)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2分)农业生产商
43、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2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2分)36(2016四川达州一模41)(12分)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713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宋时的中国文明: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 年代 地区 东北地区 中原、华南地区 750年 约73% 约27% 1278年 约25% 约75% 结合所学,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考点】古代
44、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人口规划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理解把握准确三个比较的角度,做到史论结合提取信息充分,总结简单明了,解释分析有条理性。【答案】角度1:历史知识: 人口变化的状况:宋代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很大;人口总量与隋唐比增加一倍;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 人口变化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角度2:史料呈现方法: 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 地理学方法与计量法相结合。 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 角度3:中外史学比较 中外在对中国“东北”、“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体现
45、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 评分标准: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12分 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有两个角度,但在某个角度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911分 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8分 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只有一个角度,但在提取信息或者
46、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07分。37(2016四川资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解析】(1)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
47、,“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 【答案】(1)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任意三点,共6分) 38(2016福建福州一模41)(12分)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全国卷4
48、1题【解析】本小问说明,需要研究材料图和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再次,根据唐代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
49、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 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 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要求:至少提取两项,其中每一项信息2分,说明4分)39(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40)(25分)阅读村料,
50、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火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
51、超过20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15分)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土地制度主题【解析】(1)从材料一 “
52、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和材料二“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可知相似点是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从材料一“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和材料二“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可知相似点是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从材料一“清政府重中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和材料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相似点是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
53、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族官兵生计”,可知清朝圈地背景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从材料二“1516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可知影响是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从材料二“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和“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
54、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可知影响是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从材料一中清朝圈地的史实可知其实质是民族、阶级压迫;从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可知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答案】(1)相似: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8分) 影响: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7分)
55、 (3)实质:民族、阶级压迫。资本原始积累。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2016福建泉州一模25)图7可以反映()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地图显示的是秦汉、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的发展变化,没有涉及丝织业的兴衰,故A 项错误;古代的经济政策仍是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秦汉丝织业中心区在北方,唐宋、元至明清丝织业中心区逐渐南移,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C项正确;对外贸易发展在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2(2
56、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二模24)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产品确实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
57、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湖北荆州一模7)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未涉及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官营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58、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四川凉山一模25)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到战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和农民生活,并未提到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和“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可知盐铁官营,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四川南充一模27
59、)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
60、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1)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标明()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考工记是中国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故A项错误;手工业生
61、产具有垄断性,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在材料中未曾体现 ,故C项错误;材料中考工记、工师检验与严格把关,断定是官营手工业,制作中有“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可以得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
62、材料体现的是绫绸之业从郡到邑民到土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一种转变,并不能体现出经济中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绫绸之业从郡到邑民到土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一种转变,体现了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共商城市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江西南昌一模2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后
63、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发明的鼓风装置,故C项错误;五铢钱是西汉武帝发行的钱币,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山东菏泽一模27)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
64、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6福建厦门一模25)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
65、地位重要【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只是列举了一些使用铁制工具的行业,并未涉及行业的分工,故A项错误;材料只“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涉及农业,故B项错误;材料讲铁制工具,并未涉及冶铁业的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女必有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可知铁制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山东聊城一模26)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
66、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明嘉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体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分工与男尊女卑不误相关在明代是男尊女卑加强的,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江西宜春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67、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
68、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12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
69、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表明,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
70、“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13(2016四川绵阳一模13)(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
71、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
72、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答案】(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2分)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3分)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
73、工业发展迅速。(2分)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3分) 14(2016四川资阳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据材料指出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不同“中国形象”的因素并予以说明。(12分)【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
74、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变化,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出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家实力对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和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归纳,第三小问问说明,可以分别结合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欧洲的国力说明实力的变化,从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从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现实说明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答案】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2分) 因素及说明: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技艺高超,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
75、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从属于西方,当今,发展却有限。(4分)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了解主要限于感知认识。近代时更多看到的则是中国的愚昧落后,没看到中国的进步和抗争。当今看到的更多是中国的崛起,却很少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与愿望。(3分) 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突显。当代,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的国家不愿接受自己被赶超的现实,为遏制中国而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3分)1
76、5(2016湖北襄阳一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
77、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2分)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40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986055人 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
78、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5分)【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育发展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可知
79、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变法运用法律明令主张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方式,官营手工业注重官府内部技能的传授;“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各学派通过私学向子弟传授技能;“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家族父兄亲情式技能传授渠道;第三小问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使得技能传授成为可能渠道。 (2)材料二“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工业革命时期强调学术实用性,注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1917年史密斯休士开始着力建设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
80、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合作训练法案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陷入经济滞涨,社会矛盾突出,立法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3)根据材料二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到“1994年2000年教育目标”可知美国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1982年合作训练法案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训练法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办学优势,解决职业教育承担主体单一的弊端。【答案
81、】(1)不同: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4分) 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2分) 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6分,任意三点6分) (2)原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与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公民素养的提高相结合。(8分) (3)认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提高职业技能与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82、(5分)第3课商业的发展1(2016河南开封一模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南宋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收租六十四万斛”可知当时的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故B项正确;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江西宜春一模26)旅美
83、学者刘子健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不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商业革命的出现B市井文学的繁荣C人身束缚的松动D中央集权的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应指宋代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夜市、街市等出现,也就是商业革命出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词体现和话本市井文学的繁荣,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租佃制发展,佃农对国家的人身束缚相对减弱,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体制下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属于“近代”范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
84、D3(2016湖南永州一模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社会时,早期的商业交换已经出现,最明显的代表就是以物易物的现象,而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而非“出现”,故A项错误;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与“产生”无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工商食
85、官”即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错误;依靠买卖为生,与“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4(2016湖南永州一模6)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商资本雄厚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未涉及“藐视”政策,故A项错误;“贾人几遍天下”“良贾非转毂四方不可”“往往挟厚资驰千里”可知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86、故B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往往挟厚资驰千里”,但不是材料的主题,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空间,但未涉及时间,不能体现“传统源远流长”,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惠州二模25)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据“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可知不是重义轻利,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
87、与儒学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体现了对追求财富和改善民生的肯定,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湖北荆州一模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
88、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诸侯国君重视商人,并未涉及实行宽松商业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商业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7(2016湖北荆州一模9)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89、解析】材料涉及宋代的对外贸易,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无法体现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可知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宋代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并不能说明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故D项错误。【答案】C8(2016河南洛阳一模4)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
90、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内涵,故D项错误。【答案】C9(2016河南洛阳一模6)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
91、城市经济繁荣【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A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人口流动个别现象,不是加剧,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 “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6四川内江三模24)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
92、地区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途经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输往地中海地区,故B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故C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七世纪时中国是唐朝,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四川成都一模27)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
93、机构行政成本【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 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四川德阳一模5)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
94、,宋政府力图()A变革政府职能B维护市场稳定C控制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职能的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中“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说明政府禁止外臣到京城购置房产,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持都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对城市规模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防止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6四川自贡一模26)为探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某同学搜集的史料如下图,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水浒传描述的是北宋时期江湖好汉聚义故事,
95、故A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都城商业繁华的街景,故B项正确;农书是对宋代农业技术的介绍,故C项错误;宋词三百首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繁荣,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6湖南株洲一模4)宋室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B奥斯曼帝国崛起阻碍了东西方贸易C南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带来的收益D海上运输效益比陆路运输效益更高【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贸易是在15
96、世纪,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与宋代所处的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宋室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可知,宋朝发展对外贸易是为了增加税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可知海上运输效益比陆路运输效益更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15(2016湖南株洲一模5)“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考点】古代
97、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古今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不是二者主要区别,故A项错误;规模和大小不是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城市的繁荣程度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制约,古今城市繁荣程度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四川凉山一模34)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 B 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
98、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 C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D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罗马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维新思想;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但仅凭查阅其内容,不足以说明其是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故A项错误;宋元时期商业繁荣不能推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史实和结论弄反了,故B项错误;“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说明变法的重
99、要性,并未说明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可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17(2016湖北宜昌一模26)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 “天朝上国”观念【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对当时海外贸易的介绍,不能完全断定是溢美之词,故A项错误;“商舶交于四省
100、,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故C项正确;“恩贷之诏日下”,强调经济效益而不是政治影响力,没有反映 “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6河南郑州一模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101、,但材料没有涉及,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无法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河南郑州一模8)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眷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人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
102、府服务D商品经济繁荣【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诚信,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晋商为封建政府服务,与材料中“藉明朝统治眷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相符,故C项正确;晋商兴起与商品经济繁荣有关, 但材料未涉及,与题中“这说明”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0(2016四川南充一模28)下列研究交子的材料:一是“(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二是“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据此可推断()A社会生活受金融活动的影响B交子是由官方印刷与发行C
103、说明交子印刷在东门椒子街D交子成为宋代的主要货币【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可知街道的命名是因为在此设置交子务,根据“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可知在公元1163年设置专门的官员在净众寺印刷交子,这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街道的名称的命制和在寺庙里出现印刷交子的情况,这体现了平民的社会生活受到金融的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使特置官一员莅之”只能说明在交子的印刷中政府有监督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移寓城西净众寺”说明监督交子的机构在东门椒子
104、街,印刷地点在净众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交子已经成为了宋代的主要货币,故D项错误。【答案】A21(2016广东佛山一模25)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见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A项正确;从材料上看,是商业促成了手工业的精巧,故B项错误;材料与私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
105、;材料未反映商业利润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22(2016广东肇庆二模25)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统治者的偏好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
106、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23(2016四川宜宾一模27)元代诸王、后妃、大臣等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对贵族官僚经商,只纳税,不做任何限制,政府还通过政策保护商业贸易。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政策的废除B义利观念的突变C游牧文明的影响D匠籍制度的废除【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涉及元代商业活动的情况,未涉及农业情况,不能说明重农政策的废除,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义利观念的突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元代诸王、后妃、大臣等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对贵族官僚经商,只纳税,不做任何限制,政府还通过政策保护商业贸易
107、”可知游牧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匠籍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答案】C24(2016广东茂名一模25)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钱以上者,银钱兼收。”这反映了()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白银取得合法货币地位D重农抑商并没有得到实施【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并不能体现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值银钱以上者,银钱兼收。”说明了白银成为了合法的货币可以流通,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25(2016湖南永州二模5)据史载:“(蜀地
108、)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分为利。”这表明当时()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C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D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对货币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交子只是蜀地民间使用,并没有在全国通行,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对交子出现的影响,故C项错误;“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可见
109、交子虽有固定形制但无固定的面值,故D项正确。【答案】D26(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24)“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指纸质货币交子出现,原因不是纸价昂贵,故A项错误;纸币因其材质不如金属货币利于流通,故B项错误;纸币出现是由于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大宗贸易,故是商品经济繁荣,票证制度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D项不是纸币出现的原
110、因,故D项错误。【答案】C27(2016安徽宿州一模5)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不能得出这是关于草市
111、的最早记录,结论与史实不符;材料“草市迫江货”,“迫”有近之意,且唐代草市多见于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故可得出江边码头有草市,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诸州镇郭下及草市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可以看出草市也是征税的重要来源,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城外南市亦数里,隐然一大都会也”,宋代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故结论与史实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8(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2)下列摘自白居易煤炭翁的诗句,能够作为研究隋唐时期“市”的诗句是()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B牛困人饥日以高,市南门外泥中歇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112、惜不得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透出百姓卖炭的开销,材料中“市”无关,故A项错误;“市南门外泥中歇”与材料中的市相关,故B项正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一车炭被太监差役抢走,不舍又无可奈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太监差役的报酬,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9(2016重庆一模25)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
113、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依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答案】C30(2016广东珠海一模25)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数百年后,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习俗日益浓厚。这表明
114、当时的江南()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C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D朝廷藉此强化财富思想【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城镇拜财神习俗不属于经济功能的表现,故A项错误;服务业与娱乐业是随着商业发展而逐渐扩大,拜财神习俗浓厚也是人民重视商业的表现,二者都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人口增多和城市规模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现象没有体现出政府的行为和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31(2016贵州贵阳一模25)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
115、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表明纸币与金属货币同时存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发行交子”“南宋印造会子”表明,交子要早于会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指代纸币的转运,而非长途贩运贸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南宋命临安府印造会子”可知,最初纸币以富商信用为担
116、保进行流通,后发展为政府印造,并允许市场流通的法定行为,故D项正确。【答案】D32(2016广西柳州一模28)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说明()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形成,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长江下游地区,故B项错误;题干中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说明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33(2016广东韶关一模2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117、”;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118、34(2016湖南衡阳一模24)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
119、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35(2016新疆一模27)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对外开放,与材料中“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与材料中“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是有贡舶,即有互市”相符,故B项正确;未涉及严格控制商品,与材料中“许带方
120、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不符,故C项错误;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与题中“开始管理对外贸易”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6(2016安徽淮南一模27)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的出现【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是坊市制度突破的表现,这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最早的纸币是在北宋出现的,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工
121、商业市镇的形成,农产品的商品化,白银的使用,商帮的行成等,故C项正确;明清商业革命属于中国古代,故D项错误。【答案】C37(2016河北唐山一模26)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
122、国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A38(2016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二模26)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A“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B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C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D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
123、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39(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7)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
124、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突破了集市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江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市镇交易正是其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市镇贸易的涌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C项错误;生活观念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40(2016甘肃兰州一模27)明清时期的货币与以往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其特点是()A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B统一使用带有年号的圆形方孔钱C规定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D已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汉代开始货币铸造权就已经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唐代“开元通宝”便是带有年号的圆形方孔钱,故B项错误;秦朝“秦半两”
125、便是以重量作为货币名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而其货币已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答案】D41(2016山东日照一模25)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
126、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C42(2016广东广州一模2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127、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并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府鼓励垦荒,主要是边远地区,作为城郊早已经被开垦,故C项错误;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十三行,故D项错误。【答案】B43(2016湖北黄冈一模25)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
128、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三国,故D项错误。【答案】B44(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6)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
129、生变化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即开始实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从事商业的人不断增多,根据题目中士大夫从商可以看出宋代人们商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并未提到对理学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45(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
130、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故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答案】A46(2016甘肃一模2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金融业发
131、达B手工业兴盛C对外贸易繁荣D印刷业进步【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题干中提到“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说明宋代的金融业发达,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手工业,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印刷业,故D项错误。【答案】A47(2016福建南平一模26)图8表述最准确的是() A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B源于六朝民间集市草市C民间信仰与经济的有机结合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重要表现【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图8反映了清代庙会的场景,即有经济活动,又有娱乐活动,同时还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
132、关,故A项正确;庙会与草市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C项没有涉及娱乐活动,不全面,故C项错误;庙会更多的是一种民俗活动,商品经济发展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A48(2016河北邯郸一模27)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大意:奢华都是由吃喝玩乐造成的,要想转变这种风气,就要断掉千万人的吃喝,而这是人类的生理,是转变不了的。材料
133、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人文精神与材料大意不符,故B项错误;清代江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由淳朴走向奢华,很难改变这种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财富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49(2016甘肃张掖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
134、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宋史研究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即“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宋代积贫积弱”。可以就这两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既然为评论就包括赞成这种观点也包括不赞成这种观点还包括部分赞同这种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即可。【答案】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135、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及评分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
136、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评论宫崎市定的观点给6分,评论钱穆的观点给6分)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2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
137、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 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 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2分)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2分)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宋代自960年建立到l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2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2分)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
138、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2分)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50(2016江西宜春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
139、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12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
140、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表明,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
141、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
142、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51(2016湖北荆州一模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
143、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8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1)本小问主要特点,据材料“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可知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据材料“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
144、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和“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可知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据材料“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可知;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据材料“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和“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可知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2)本小问历史影响,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据材料“便服
145、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和“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可知政治方面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经济方面“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和“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可知经济上方面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据材料“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和“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
146、靡丽,富贵妆资从厚”可知思想上方面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据材料“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和“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可知社会生活方面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1)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
147、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6分。回答1点可得2分)。 (2)影响: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分。回答1点可得2分。回答“有利于社会转型,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52(2016四川乐山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
148、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 在开通背景上的相似之处及
149、在历史影响上的不同。(8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解析】(1)此题问价值,“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体现了促进海外贸易,双边的技术文化交流,“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体现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体现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 (2)第一小问背景,可
150、以从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开辟时经济、政治(中央集权)、技术和原有商路受阻概括;第二小问影响,新航路开辟推动西欧社会转型,同时给亚非拉带来灾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沿线经济文化交流,但交往有限。 【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4点8分) (2)相似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高;中央集权加强;原有商路受阻。(4分) 不同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并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任2点2分)古代海上丝路促进了沿线经
151、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但政治限制使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有限。(任2点2分) 53(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食盐无税,任民自由买卖,唐中期变盐法,实行亭户制盐、官收、官卖制度,盗煮与私市都要论罪。结果增加了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开支,产生了管理经营不善以及贪污等弊端。再加上唐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刘晏推行新盐法。据新唐书记载,“(盐铁使刘晏)出言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它收到了既增加财政收入之利,又改革了官府与商人争利之弊,并且便利了人民生
152、活。刘晏的新盐法,客观上也反映工商业者的要求。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从1979年起,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推行私有化政策。将国有企业的财产出售给私人资本,仅此一项,政府即得款55亿英镑,40万国营企业工人转入私人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工作。有些本属国家垄断的部门,如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现在也改由私人资本去经营。1980年颁布“竞争法”,鼓励私人企业间的竞争,也包括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把学校、食堂、公园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街道食品零售和街道清洁卫生等交给私人“承租”。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
153、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她还鼓励私有企业在公有企业中投资,在公有企业中普及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包括聘用私人企业家担任要职。 据陈乐民撒切尔夫人传 (1)据材料一分析刘晏推行新盐法的原因,并说明商业因素在刘晏新盐法措施中的体现,(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刘晏和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的异同。(15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结果增加了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开支,产生了管理经营不善以及贪污等弊端。再加上唐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刘晏推
154、行新盐法”体现了旧盐法增加人民负担、管理不善、滋生腐败和商业发展推动;第二小问体现,材料一“出言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体现了在流通领域发挥了商人运输买卖食盐的便利,“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体现了针对商人销售能力不足,实现平抑盐价的常平盐制度,同时也体现了减少政府官员对食盐流通环节的控制,避免官商争利。 (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将国有企业的财产出售给私人资本”体现了出售国营企业,“有些本属国家垄断的部门,如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现在也改由私人资本去经营”体现了放开国家垄断行业,“1980年颁布“竞争法”,鼓励私人企业间的竞争
155、,也包括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了鼓励自由竞争,“把学校、食堂、公园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街道食品零售和街道清洁卫生等交给私人承租”体现了把公有企业交由私人承租或投资经营,“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体现了公益事业向私有企业购买服务,“她还鼓励私有企业在公有企业中投资,在公有企业中普及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包括聘用私人企业家担任要职”体现了将私有企业管理引进公有企业中;第二小问异同,从相同点看,可以从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两方面归纳,不同可以从
156、目的和手段归纳。【答案】(1)原因:旧盐法增加了人民负担;旧盐法导致官夺商利,滋生腐败;旧盐法管理不善;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任答2点,4分) 体现:在流通领域发挥了商人运输买卖食盐的便利;针对商人销售能力不足,实现平抑盐价的常平盐制度;减少了政府官员对食盐流通环节的控制,避免官商争利。(任答2点,6分) (2)内容:出售国营企业;放开国家垄断行业;鼓励自由竞争;把公有企业交由私人承租或投资经营;公益事业向私有企业购买服务;将私有企业管理引进公有企业中。(任答4点,8分) 相同:都增加了政府收入;都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2分) 不同:目的不同:刘晏的措施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封
157、建统治;撒切尔夫人的措施是为了摆脱“滞涨”的英国病,恢复市场活力;(2分) 手段不同:刘晏的措施只是在流通环节放开了控制,而撒切尔夫人则全面放开了对生产、消费、流通各个环节的控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3分)54(2016四川凉山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虽然宋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
158、宋代银钱的数量也超过了唐代,白银的货币性及其货币地位大为提高,白银在宋代全面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国际货币的职能。北宋时,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外流,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官方铸行铁钱也有增收节支弥补财政不足的动机。据宋史记载,当时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纸币中,有以铁钱为面额的交子、钱引、淮交等,又有以铜钱为面额的钱引、会子等。同一种纸币又有面额不等、形制各异的若干类。白银有银块、银钱、银饼和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
159、,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但也为宋代货币兑换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等 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 摘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注:不包括作为货币的鸦片,19世纪80年代,鸦片每年消耗量约值51000000元。新铜币即铜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近代货币发展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经济问题。(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货币发展的新变化及消极影响。(13分)【考点】古代中国商
160、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货币金融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和“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中货币形式”可知货币种类繁多,据材料“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同一种纸币又有面额不等、形制各异的若干类。白银有银块、银钱、银饼和银牌等形态,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和“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中货币形式”
161、可知货币形态多样,据材料“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和“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中货币形式”可知货币流通混乱(无序),据材料“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和“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中货币形式”可知金属货币与纸币并存;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两宋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和“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
162、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官方铸行铁钱也有增收节支弥补财政不足的动机”可知财政困难,据材料“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和“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据材料“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和“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可知货币外流。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表格”中新的货币
163、形式和旧的货币形式可知传统货币与近代货币并存,据材料“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1910年(以百万计)表格”中外国银元和外国钞票可知货币主权不独立(或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据材料注“不包括作为货币的鸦片”可知鸦片成为货币;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据材料中“外国银元和外国货币”和材料注“不包括作为货币的鸦片”并经和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了列强操纵控制中国经济,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外流,损坏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答案】(1)特点:货币种类繁多;货币形态多样,;货币流通混乱(无序);金属货币与纸币并存。(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问题:财政困难;地区经济发展
164、不平衡;货币外流。(6分,每点2分) (2)变化:传统货币与近代货币并存;货币主权不独立(或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鸦片成为货币;(6分,每点2分) 影响:便利了列强操纵控制中国经济,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外流,损坏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55(2016湖南岳阳一模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年成书的晋游日记载“汾(州)、平(阳)两郡,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御史王荫茂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
165、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l606年经市议会批准,l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l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
166、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证,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6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解析】(1)不同需从帐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业务内容、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来归纳。业务内容上,据材料一“闻账局自来借贷”和材料二“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
167、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得出中国账局从事借贷业务,西方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从事汇兑业务。业务范围上,据材料一“汾(州)、平(阳)两郡”和材料二“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得出中国账局主要是国内业务,西方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从事国内外业务。业务对象上,据材料一“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和材料二“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得出中国账局主要对象是官商,西方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主要对象是商人。 【答案】(1)不同:内容不同:中:从事借贷业务;西:从事汇兑业务; 范围:中:国内业务;西:国内外业务; 对象:中:官商均可以借贷;西:针对商人。(任答出相对应的两点即得6分
168、) 56(2016广东深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
169、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
170、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3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一“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得出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据材料一“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得出商业缺乏法律保障,据材料一“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得出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始终无
171、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结合所学得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原因,据材料一中“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得出中国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所学,从明朝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前后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得出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
172、治社会过渡,结合所学,从明朝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得出,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3)理解,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前后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结合所学得出,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法权至上原则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建立信用体系,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答案】(1)理由: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商业缺乏法律保障;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答对3点给
173、6分) 影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6分) 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6分) (3)理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法权至上原则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建立信用体系,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切,都必
174、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3分)57(2016福建莆田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布。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
175、用,由16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制,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
176、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9分) (3)综上,归纳影响货币变化的因素。(6分)【考点】古代中国商
177、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货币金融主题【解析】(1)从材料一“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布。”,可知变化特点是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可知特点是从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从“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可知特点是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和“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
178、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可知特点是从以重量为钱名到以皇帝年号为钱名;从“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可知特点是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可知特点是从手工铸币到机器制币;从“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可知特点是纸币的发行权从民间到官方。 (2)第一小问目的,从材料二“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179、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可知目的是防止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理解,从币制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可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的意思是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成功集中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 (3)从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有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从材料二币制改革的背景,可知影响因素是国内政局、国际环境等。【答案】(1)特点: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以重量为钱名到以皇帝年号为钱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手工铸币到机器制币;纸币的发行权从民间到官方。(10分)
180、 (2)目的:防止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巩固统治。(3分) 理解: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成功集中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6分) (3)因素: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国内政局、国际环境等。(6分)58(2016山东临沂一模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年左右,威尼斯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它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国家。威尼斯市中心围绕圣马河形成,市区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交通以水路为主,商入主要汇集在利亚德桥周围。13世纪以来,威尼斯的船队控制了欧洲与阿拉伯世界、印度、南亚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威尼斯人不仅仅满足于充当中间人或金融家,他们还建设了
181、精心设计的生产基地。威尼斯人把他们的社区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有专门的居住社区和造船、军需品和玻璃制造社区。到公元14世纪,从事各种工业的人数超过16万人威尼斯不仅成为西方世界的贸易商和银行家,而且还是西方的生产车间。到16世纪早期,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城市。17世纪中晚期,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汉堡等城市的迅速发展相反,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的区域和城市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领先地位,由欧洲的核心变成了边缘。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著全球城市史等 材料二 明代,苏州已是江南名城。便利的水陆交通为苏州的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苏州城周围四十余里,分东西二区。西城为公署宦室
182、和商贾所聚居,东城则是以丝织为主的工业区。除丝织之外,各种器具及手工艺品也相当发达。苏州的商业区在西城,阊门、金门、胥门一带为繁华闹市。清代,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水患治理不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运河运输业逐渐衰落,海路开始成为南北航运的主要通道,加之轮船时代的到来,被迫开埠的上海取苏州而代之,独领风气,率先由传统向现代蜕变,而西侧的无锡也一跃而超越苏州,苏州失去了旧日光彩。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尼斯和苏州城市商业发展特点的异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83、概括影响威尼斯和苏州两市经济地位下降的共同因素。(6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建设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威尼斯市中心围绕圣马河形成,市区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交通以水路为主,商入主要汇集在利亚德桥周围”和材料二“便利的水陆交通为苏州的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可得出依托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据材料一“威尼斯人把他们的社区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有专门的居住社区和造船、军需品和玻璃制造社区”和材料二“西城为公署宦室和商贾所聚居,东城则是以丝织为主的工业区”得出城市按功能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据材料一“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
184、洲最富有的城市”和材料二“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得出工商业发达,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结合所学知识,意大利的威尼斯最早产生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苏州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据材料一“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的区域和城市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领先地位,由欧洲的核心变成了边缘”和材料二“苏州失去了旧日光彩”可得出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城市”和材料二“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可得出威尼斯是国际性商贸中心、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工业基地,苏州是区域商贸中心。 (2)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
185、的开辟,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威尼斯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可得出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和城市格局的变化;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水患治理不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可得出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答案】(1)相同:依托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城市按功能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工商业发达,成为商业贸易中心;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6分) 不同:威尼斯是国际性商贸中心、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工业基地;苏州是区域商贸中心。(3分) (2)因素: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城市格局的变化;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6分)59(2016江西宜春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
187、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12分)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7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国际外交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之一国家实力强大,受到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一“七下西洋,
188、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可知,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重大的进步。 (2)第一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一“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和材料二“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可知,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封建的朝贡贸易体系发展,但是随着郑和的去世,而悄然无声,而欧洲新航路开辟,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可知,作者意在表明中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是造成不
189、同结果的原因,结合所学。当时中国,政治上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上盲目自大贵华贱夷思想盛行;而同期西方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繁荣。 (3)结合所学,面对当前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趋利避害,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避免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答案】(1)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6)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
190、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6分)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6分) (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7分)60(2016广东广州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
191、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
192、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关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6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建设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
193、船”可知其促使了沿河市镇的兴起和工商业的繁荣;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开始衰落,苏伊士运河日益繁忙;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可知铁路交通兴起和海运的发展,此外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来,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苏伊
194、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答案】(1)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9分)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2分) 原因: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铁路交通的兴起;海运的发展。(6分) 同一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日渐繁忙。(2分) 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6分)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6四川乐山二模2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
195、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海禁”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
196、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四川绵阳一模10)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考点】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主张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地位,与材料意思不
197、符,故C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开始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同时说明此时已有雇佣关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四川资阳一模25)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考点】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手工业者从雇主领取工资,并
198、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四川绵阳二模28)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D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考点】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材料仅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不能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故A项错误;据材料“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
199、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可知材料并未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据材料“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可知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与近现代史观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河南洛阳一模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反映是对待商人的措施,对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
200、”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提高。说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有关,故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变化,不是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6(2016安徽黄山一模5)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布在民众的衣料中地位,故B项错误;从
201、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从而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广东珠海一模26)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涉及两个现象,富商大贾把资产用于谋求功名,体现其受封建思想束缚难以革新,但清雍正时的不准逗留外洋的人回祖籍,体现不出商人思想守旧,故A项错
202、误;从清朝不准“逗留外洋的人”回祖籍的规定中体现不出功名是商人的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清朝废除贸易禁令的规定能体现出海禁松弛仍有限制,但明代徽商谋求功名的行为与海禁松弛无关,故C项错误;徽商谋求功名保护子孙,清代对于在外洋的商人仍有限制,体现出经商不受重视和保护,故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 ,故D项正确。【答案】D8(2016新疆一模25)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争取富商大
203、贾支持【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中“贵粟之道”不等于使粮价稳定,故A项错误;不是增加国家收入而是农民,与材料中“使民以粟为赏罚”“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不符,故B项错误;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材料中“贵粟之道”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不是争取,与材料中“必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6河北唐山一模25)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
204、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故B项错误;据材料“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可知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6山东菏泽一模25)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
205、;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从六朝的诗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到富商也涉及到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吉林长春二模25)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
206、,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同上所述,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山东泰安一模27)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 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
207、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期设立,自此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史里面,不在同时时期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宋清就是体现,故A项正确;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不能得出宋代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C项错误;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及儒家思想的引导,形成“市农工商”,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6江西九江一模24)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天下已平,高
208、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ABCD【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祖采取抑商政策,孝惠、高后虽然“复弛商贾之律”,但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也是采取抑商政策,故错误;“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孝惠、高后时,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抑
209、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故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信息,故错误;根据材料“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说明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4(2016湖南永州一模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考点】“海禁”政策;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
210、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与“无利可图”不符,故B项错误;倭寇成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15(2016四川绵阳一模11)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A厉行海禁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D垄断贸易【考点】“
211、海禁”政策【解析】据材料“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并不能说明厉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限定外国商人,与强化海防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可知以商制夷”,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贸易,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四川达州一模28)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
212、影响【考点】“海禁”政策【解析】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A项正确;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项错误;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项错误。【答案】A17(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26)1793年,英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对礼单的解读正确的是()A礼单包括天文仪器,是为了迎合中国重视历法的传统B为了麻痹中国,礼物隐藏了英国最新
213、科学技术C枪炮、军舰模型等,展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实力D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考点】“海禁”政策【解析】英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中有天体仪、地球仪,与迎合中国重视历法有一定关系,故A项正确;礼单中包括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代表西方的最新科技,故B项错误;1793年英国已经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故C项错误;D项认为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18(2016甘肃兰州一模28)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列强觊觎中国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D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考点】“海禁”政策【解析】西
214、方列强觊觎中国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外部原因,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政治因素,故C项错误;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是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思想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广东梅州一模27)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表明()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考点】
215、“海禁”政策【解析】保甲制度属于封建政府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材料论述的重点无关,故A项错误;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材料缺乏依据,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对于出海贸易加以严格的行政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7)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
216、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考点】“海禁”政策【解析】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实行海禁政策原因,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是繁荣的,故D项错误。【答案】A21(2016山东烟台一模40)(22分)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
217、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9分)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4分)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9分)【考点
218、】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航路的开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社会转型主题【解析】(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联系材料“社会和思想状况”以
219、及所学,可以从思想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其中思想方面可以联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经济方面联系资本主义萌芽。 (3)第一小问研究视角可以从史观入手,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信息“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进行回答。【答案】(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9分) (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4
220、分) (3)评分参考:研究视角:3分 说明:6分。其中:56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24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1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研究视角: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 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6分)22(2016湖北襄阳一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是人类继承经验、改造社会的重要环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
221、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概括在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及其原因。(12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教
222、育发展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可知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变法运用法律明令主张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方式,官营手工业注重官府内部技能的传授;“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各学派通过私学向子弟传授技能;“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家族父兄亲情式技能传授渠道;第三小问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使得技能传授成为可能渠道。 【答案】(1)不同:考工记
223、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4分) 方式:官府、私学与家族传承。(2分) 原因:社会变革需要人才;官营工商业的需要;私营工商业和个体农业的兴起;士阶层崛起与私学发展。(6分,任意三点6分) 23(2016广东深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
224、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
225、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3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一“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得出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据材料一“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226、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得出商业缺乏法律保障,据材料一“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得出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结合所学得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原因,据材料一中“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得出中国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所学,从明朝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
227、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前后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得出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结合所学,从明朝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得出,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3)理解,据材料二“光荣革命前后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结合所学得出,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法权至上原则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建立信用体系,
228、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答案】(1)理由: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商业缺乏法律保障;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等。(答对3点给6分) 影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4分) (2)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仍以重农抑商为核心;儒家传统观念固化,社会缺乏私有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6分) 英国,君主权威不断削弱,人治社会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资本的膨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29、促进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传播。(6分) (3)理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政治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意味着法权至上原则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建立信用体系,要求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3分)24(2016四川南充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
230、、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考点】资本主义萌芽;全国卷41题【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该观点正确,也可以认为该观点错误,最重要的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论据,如果认为此观点不正确,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中国在当时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如果认为该观点正确则重点论述中国在这些方面具备条件。【答案】示例一: 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2分)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231、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任答两点,4分) 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2分)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2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观点:材料观点正确。(2分)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2分) 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 商业
232、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4分) 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2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5(2016福建厦门一模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
233、、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 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 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 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
234、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 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
235、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15分)【考点】资本主义萌芽【解析】(1)首先,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二“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知,欧洲商业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城市的兴起,而中国商品的生产在个别城市和偏远山区出现并发展;其次,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殖民运动也使得
236、耕种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可知,中欧耕地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根据材料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可知,中欧人口的增长都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据材料二“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表明,中欧双方这一时期都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2)第一小问走向,根据材料一“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可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持续发展,并最终促成了社会转型,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根据材料二
237、“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19 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可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并未实现社会转型,直到近代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知,欧洲的转型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地理环境角度去思考,还可结合所学,思想方面人文主义的发展等;结合所学,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影响,农民购买力底下;明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根
238、据材料二“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可知,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是近代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答案】(1)不同:欧洲商业贸易发展刺激城市兴起;中国商品生产在个别城市和偏远山区出现并发展。(4分) 相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增长,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分) (2)走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持续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且没有改变社会结构,仍以自然经济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口岸资本主义传入,形成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4分) 原因:欧洲:西欧的封建制度;农业、手工业
239、、商业综合发展的结果;人文主义思想的促进;地理大发现及海外殖民的影响。(4分)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地主经济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列强的政治经济入侵。(4分)26(2016河南信阳一模33)(1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
240、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
241、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4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6分)【考点】“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结合
242、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而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损害到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压力之下,迫使政府讲印度的贸易对所有商人开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原来重商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资产阶级极力宣扬自由主义思想,鼓励商品、资金等的自由流通。 (2)第一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实
243、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变化;根据“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可知英国用外交手段,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4分) (2)对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244、。(2分)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2分) 结果: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2分)27(2016河南开封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
245、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海禁”政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全球化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一时期对外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回答即可,并结合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阐释;近代前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相关史实阐释说明即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阐释说明即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及历史意义阐释说明即可。【答案】答案示
246、例:A(明清时期):关系: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2分) 阐释: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4分) B(近代前期):关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C(新中国成立初
247、期):关系:被孤立、被封锁。(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4分) D(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2分)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4分)28(2016山东青岛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十三行与东印度公
248、司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分析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1 1分) 【考点】“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属性,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进行对外贸易的机构,体现了对贸易的垄断,东印度公司是是资本主义早期英国对外殖民侵略的机构;第二小问原因,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十三行”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英国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东印度公司不适应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需要。 【答案】(1)属性:前者是清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后者是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机构。(4分) 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3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2分)东印度公司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等特点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被取消。(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