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23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说明: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做在答题页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

2、,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

3、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4、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

5、”、“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 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

6、会形成一 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 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 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 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 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7、。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 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 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 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

8、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 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 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6题。(12分)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

9、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4.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3分)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D.这些景观富于秋的特色,但对没有到过北平的人来说很陌生,因此不应该详写。5.作者在句中要求在“牵

10、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3 分)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D.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北平之秋的毫无趣味,表明了作者不喜欢它的原因。6.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成都的春天刘大杰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

11、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像宝贝一样,这里的兰花,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旁边,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边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

12、出调和,显出不单调。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个月到两个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作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

13、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擦背,真是拥挤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

14、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

15、,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总写成

16、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 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段写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见到的梅花和林和靖的诗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 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 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D.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 都春天的喜爱之情。8.文章是抓住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9.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

17、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金城边章、韩

18、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

19、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

20、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B.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 正直”。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

21、仪式常 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 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 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 吕布生

22、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415题。(9分)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黍离:毛

23、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穗:穗子。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 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 译为“这(指故国 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

24、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 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 “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15.从全诗看,作者为何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6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6.(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诗中,集中体现在“_,_”两句中。(2)离骚中的“_,_”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3)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

25、名句是“ , ”。三、 语言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7.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3分)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26、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了。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1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19.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7、“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20.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或删除。(5分)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

28、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2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6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树叶(感激地):(排比)_阳光(谦逊地):(比喻)_四、 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你想过把“青春”与“色彩”联系起来吗?你想不想为你的青春描一笔与众不同的色彩?试以“我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抒情文章,诉说你的经历、你的志趣、你的梦想 成都南开为明学校高一年级3月月考语文答案及分析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2.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

29、是“大部分人”故选B3.D.根据原文第四段大意,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故选D。4.。体现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5.。“秋意”与“无奈”这两个词,是解题关键。6.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要把握作者的用意,体会该句的语言表达效果。7.C。C项,“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误,从语境来看应该是“表现了成都人的轻松、悠闲”。8.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再结合题目要求“文章是抓住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围绕“成都春天的特点”来筛选相关信息,奠定答题的基础。再根据“简要概括”

30、的规定,对所筛选的内容用短语或短句表述即可,不需要进行分析。参考答案:成都的花木品种多,无一不好,春天来得早;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轻松、悠闲的生活。9.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解读”。题目是“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题干的关键词是“怎样的感情”,“怎样”就提示了这种感情可以是复杂的、多角度的,而原句比较含蓄,就为多角度解读提供了条件。所以,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探究题。(示例一)对成都的喜爱之情。从文章内容看,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喜爱

31、成都闲适、轻松、悠闲的生活,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示例二)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全面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10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11A(避讳,是对君主、尊长,而不是所有历史人物;讳不是史家写法,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12C(盟主为袁绍,非

32、曹操)13. (10分)(1)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或者“能否使国家安定,估计就取决于你了”)(“济”“安”“其”各1分,句意2分)(2)众人都替毕谌担心,太祖(或:曹操;或:曹公)说:“那个人对他的父母(都如此)孝顺(有孝心),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么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渴求(寻求)的人才啊。” (“惧”“孝于其亲”“求”各1分,句意2分。没有完整的引号不给满分)参考译文: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

33、祖(曹操)年少时候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 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广和年末,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予骑都尉一职,讨伐颍川的反贼。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有十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附和君主的内外亲族,

34、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禁止断绝了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向外逃离,郡县之内都很恭敬。过了较长的时间,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金城边章、韩遂刺杀了刺史太守后,发动叛乱,统率十多万人马,天下不安宁了。朝廷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正赶上汉灵帝驾崩,太子继承皇位,太后上朝处理政务。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计划除掉宦官,太后不听建议,何进于是召见董卓,想要以此威胁太后。董卓到了之后就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计事情。太祖却改名换姓,暗中向东回归故里。董卓于是杀掉太后

35、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分散家中财物,来组织义兵,将要讨伐董卓。初平元年春天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一个时间一同起兵,军队各有数万人,推举袁绍为义兵盟主。太祖以奋武将军职位行事。建安元年春天正月,太祖军队到了武平,太祖将要迎接天子。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自率领数万人马,当初响应袁术,后来又依附了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伐并打败了他们,杀死了刘辟、黄邵等,何仪和他的手下也都投降了。天子封太祖为建德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天子授予太祖节钺,总领尚书省的事物,后来授予太祖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

36、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太祖军队生擒了。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曹操说:“这个人能对他的亲人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十三年春季,汉朝免去三公官职,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夏季六月的时候,任命太祖为丞相。14.C试题分析: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

37、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C书愤表达了“黍离之悲”错误。15. (1)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2分)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2分)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 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2分) 试题分析:国风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

38、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 16.(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7C(颜色深浅不一)18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19B(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和谐”,无论本体还是喻体,都应该突出表现“和谐”的特点)20.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

39、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应改为“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明显属于居高临下类型的总结,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这个成语之后又出现了“的责任”,明显赘余,应删去。答案 “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

40、”;“殷切期望”改为“希望”;删去“的责任”。(每处1分)21.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情境仿写”,涉及的知识点有选用句式和修辞,思维能力方面考查联想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上考查“准确、鲜明、生动”,因此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较强的试题。 作答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哪些是规定必须做到的,哪些是隐性的需要灵活运用的,如写什么、逻辑排列怎样表达,等等。参考答案:树叶: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阳光:你是大地的外表,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

41、,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评分标准:每句3分:能使用制定的修辞手法1分,内容合理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想过把“青春”与“色彩”联系起来吗?你想不想为你的青春描一笔与众不同的色彩?试以“我青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抒情文章,诉说你的经历、你的志趣、你的梦想【审题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写出青春的精神面貌、理想追求等,写出青春的困惑和思考,要富有时代气息,可截取高中生活的一些片段来表现青春的特点。要注意:一是切勿写得空泛,二是要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形象之中。【佳作展台】我青春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如果说青春是一幅绚丽

42、的版画,你要绘出怎样的风景?如果说青春是一首悦耳的歌曲,你要谱出怎样的旋律?如果说青春是一方宽阔的舞台,你要跳出怎样的舞姿?年少轻狂的我,在静寂的夜晚,一个人独自仰望苍穹时,总会时不时地想到我的青春色彩应该是怎样的。浩瀚星空下,我思绪飞扬我的青春,应该是红色的。仿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喷薄万丈光芒。朝霞里,健步跨上心爱的自行车,一路飞驰,洒下一串串清脆的铃声向学校奔去,在知识的殿堂里畅快地遨游。我的青春,应该是橙色的。橙色是温暖的颜色!是明媚的颜色!每天,我收集着一些美丽的感动:语文课上,一时答不出问题时老师鼓励而信任的微笑;体育课上,我十投九中时同学真诚的喝彩;暴雨天出门时,父母对我的悉心叮

43、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陌生人善意的目光每天,我也种植着我淳朴的爱心:迎面遇见老师时一声大方礼貌的问候,同学不会解题时坦诚无私的解答,放学最后离开教室时关灯的细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点滴滴的温暖,橙汁般注满我的心田。我的青春,应该是黄色的。像金灿灿的稻谷一样,充满收获的渴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知道,只有今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懈跋涉,才会有明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骄傲。我的青春,应该是绿色的。绿色的校园播种我绿色的梦想。绿茵场上奔跑着我矫健的身影,苍翠的树荫下徘徊着我晨读的脚步,墨绿的乒乓球台上闪动着我扣杀的手势,碧绿的荷塘里徜徉着我浪漫的遐想我的

44、青春,应该是青色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一季,不免多几分青涩。但我并不着急,我知道在这一季只有默默耕耘,细心呵护,才能收获成熟的金黄,而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注定会让青春枯萎。我的青春,应该是蓝色的。是天空的蔚蓝,是大海的深蓝。我的青春,因为纯真而宽容,因为思考而深沉。我要在心灵的旷野,留住那清风明月,不让世俗的烟霭模糊它的天空。我要在心灵的后花园,多栽几盆君子兰,让它濡润我的君子风范。我的青春,应该是紫色的。如紫罗兰一般高贵、典雅。这种高贵、典雅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涵的表达。我绝不能虚度青春,要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积淀“真”的思想,陶冶“美”的情操,锻造“善”的精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紫色的青春,怎能惧怕日复一日的熔铸?苍穹无语,群星闪耀,那是无数的前圣先哲在忠告我:年轻人,你青春版画最美的色彩,就是对“真”、对“善”、对“美”、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你要好好珍惜,用你全部的智慧慎重地描绘吧!【赏析】本文采用散文体式,开篇总领全文,提出“我的青春色彩应该是怎样的”。主体部分扣住“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句诗展开,从七个角度铺陈飞扬的思绪,淋漓酣畅地抒发了自己对青春阶段的求学、生活、做人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充实青春、完善自我的渴望。结尾部分照应开头,揭示主旨。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情感饱满,思想较有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