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课文相关资料1.沁园春长沙补充注释与考辨【补充注释】 寓有“操危虑深”之意。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湘江 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万山红遍 万山,指岳麓山及长沙周围的群山。岳麓山上多枫树,到秋天枫叶变成红色。浅底 指水清澈可见底。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击水 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考辨】这首词首次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此之前,曾在1949年8月出版的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披露,文字略有讹误,如“怅”误作“张”,“廓”误作“阁”,“方”误作“芳”,“遏”误作“过”。这首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六件。其中有三件作“层峦尽染”,有一件作“还记否”,有一件作“向中流击水”,有一件署有“一九二六年作”。有论者根据这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考证的结论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1925年,应是1926年12月。毛泽东年谱(18931949)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这个判定是有依据
3、的。(一)当时按四季划分已到初秋季节,并早在是年8月8日已立秋。这个时候早晚已能感到秋天的微寒,词称“寒秋”,就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词中的“寒秋”和“霜天”,应解作秋天,不应解作深秋。诗人写诗,有时会把多年的观察和通常季节的写法融入诗中,未必像照相或速写那样捕捉景物。仅根据诗中景物的特征来判断季候,并进而判断写作时间是不可靠的。(二)手迹上署明的写作时间,有的是不假思索随手写上的,常有笔误。毛泽东留下的手迹,有多件把写作时间写错了。例如,忆秦娥娄山关词,有一件手迹落款错成:“调寄菩萨蛮一九三四”。又如,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有一件手迹所署写作时间错成“一九五二年”。还有的是署了写初稿的时间,或者修
4、改的时间。因此对手迹中所署写作时间,要进行慎重的鉴别和考证。(三)作者判定的写作时间,往往是经过反复回忆而确定的,还可能有作者的特殊考虑,没有过硬的证据,一般不宜推翻。例如,念奴娇鸟儿问答有一件手迹署“一九六五年五月”,这是写出初稿的时间;发表确定的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五年秋”,这是修改定稿的时间。(四)如果把这首词判定作于1926年12月,那时已是寒冬季节,就不好理解“独立寒秋”句,作者决不会写下这样不合时令的词句。(五)“独立寒秋”的“独立”,颇有深意。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颖达疏:“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在杜诗
5、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毛泽东是秘密潜入长沙的,可能是在傍晚时分到了橘子洲头,周遭无人,又“操危虑深”,才写出“独立寒秋”的诗句。如果到了1926年12月,他回长沙已无危险可言,怎会有“独立”的忧虑和叹息呢?(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2.关于“到中流击水”的理解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第一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隙处写的注释说明说:“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锋(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一九五八
6、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又批注说:“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据臧克家回忆,1960年前后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的回答说:“到中流击水指游泳。”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毛泽东诗词英译者说:“击水指在湘江中游泳。当时我写的诗有两句还记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季世昌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3.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求学的有关资料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
7、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毛泽东写的宋襄公论一文,因用“康(有为)梁(启超)体”作,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二十分,国文教员谭咏春看后却拍案叫绝:“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一百零五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8、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陈昌、张昆弟等一批志趣相同的同窗好友。这是一批有着远大理想和非凡气概的青年,这是一批真正的社会精英。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政,相互激励。岳麓山下,楚怡小学,是他们常相聚会的地方。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纵论天下大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戏称今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毛泽东还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他们决心要强健筋骨,振奋雄心,冲决一切魔障,大声呼喊着,向前猛进!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
9、和抱负: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江水声声,松涛阵阵。“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麓山上的这两副对联,伴着这涛声、水声,仿佛在传递着这一群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风发意气。(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4.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公木谈毛泽东诗词(长白论丛1997年04期郭春燕)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现当代诗词的典范,从思想到艺术都闪现出辉耀古今的奇光异彩。著名学者、诗人公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毛泽东诗词研究,近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欣赏就
10、颇受欢迎,一版再版,第八届全国书市将其作为重点书目参考。本刊记者慕名采访了公木。他虽已届八十八岁高龄,却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公木就我们提出的问题以一个诗人的感受侃侃而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请您对毛泽东诗词作一概括性评价好吗?毛泽东诗词堪称诗词中的泰山北斗。它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生活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的滋润,真切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可以说,毛泽东诗词为我们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毛泽东诗词无论就创作主体的才德胆识力,也无论就描写对象的理事情景神
11、,都可称得上是千古独步了。一般都认为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诗词的民族传统,并熔铸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思想感情,将古典诗词升华到新的高度。那么,您认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借鉴传统并有所发展的呢?这并不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我还是愿意略陈己见,权作抛砖引玉吧!大家知道,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尤其是古典诗词成了他的审美趣味中心,或者至少说是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三百篇”到人境庐,中国古代一切伟大和杰出的诗人,他无不结识神交,所有重要和优秀的诗篇,他也尽量搜求饱览。而历代诗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真性情的诗篇,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以及情致婉约、刚柔兼陈
12、、隐秀错采、风骨挺拔还有操守、格调、丰神种种,都有一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情感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所在。所以,毛泽东深爱中国古典诗词并把审美趣味放在古典诗词上。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诗歌“言志”的传统,把立足点放在“干预”生活和“设计”生活的结合点上,但他并没有循入于传统“载道”的轨迹中。因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以一个旧秩序的挑战者和反抗者的姿态出现。尽管在理性上他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但在审美需求上则与那种古典和谐美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是反“中和”的,甚至是学“异端”的。在诗词的欣赏中,他总是把首肯的天平倾向于主观个性情感的自由抒发,而对那些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弃之不顾,甚至
13、视为须待冲决的“词章之罗网”。他曾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联句旁用红色画上重线,且对原注解所说“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打上黑线,并批注说:“此种解释是错误的。”毛泽东意谓诗中虽自比为“沉舟”“病树”,而“千帆过”“万木春”却暗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向前发展着,这种看法,纠正了原注语对诗的形象意义的歪曲,否定了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毛泽东是以这种审美取向,以这种追求生命跃动、抗争和奋进的精神,来畅游于中国古典诗词长河中的。自然,毛泽东诗词的源泉离不开近现代中国
14、和世界波诡云谲、石破天惊的生活实践,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借鉴传统精华。对一位诗人艺术家来说,所采取的艺术形式便是感性个体的生命投影,诗人毛泽东以传统诗词的形式来抒情言志,驰骋想象,创造意境,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具体生活经历和一定艺术修养所决定的。毛泽东提倡尊重传统,继承遗产,但他也说:“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便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您是一个诗人,请您从诗学角度分析一下毛泽东诗词体现的美学思想。这个问题很大,但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思想,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出发点,就是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作为他的诗词所描绘和表现的对象,“只有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为对象的诗人才是真正意义
15、上的诗人”,而这样的诗人,一方面他的心灵空间必然是“三维空间”,由天、地、人三个坐标相交在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灵之点上;另一方面他必然踩在诗与哲学的交界线上,因为仰观宇宙之奇,俯察万物之理,是诗人和哲人共有的气质与情怀。毛泽东以诗人兼哲人的独特禀赋,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整体化自然哲学的合理内核,又汲取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从而对由太空天体系统、地球物质系统、地表人类系统组合而成的天、地、人巨系统,即自然、社会、历史的综合体,拥有很深的透视力、很高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思维力,终于达到了我国梁代著名诗论家钟嵘所说的“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的至高境界。这种至高境界的创造并不是偶然的。早在青
16、少年时代,毛泽东就曾以与宇宙万物为友、以人间哀乐为怀的胸襟与气度,用诗的语言发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战斗呐喊。参加并领导中国革命后,更成为一个与大地谈心、与高山交流的视野开阔的诗人,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里就可以看到毛泽东从大自然的壮丽转向自己理想志愿的壮美。这一诗情画意的转换,是毛泽东所独有的,他以其高大壮美的形象,屹立在传统的基地上,并从天、地、人这个审美对象出发,把他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邃密考察与深沉思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熔炼和凝铸了诗人炽热的灵魂与血肉,注入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去,才使这些传世杰作,放射出永恒的光芒。听了您的分析,我们对毛泽东
17、诗词的美学意义有了全景而立体的认识。但是人们又常说: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那么,毛泽东诗词又怎样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呢?毛泽东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博大的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这是毛泽东人格的魅力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显现,也是毛泽东诗词能获得广泛喜爱、雅俗共赏的奥秘之所在。毛泽东诗词直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在毛泽东诗词中,人格美往往表现为阳刚之美、壮丽之美、崇高之美、奔放之美,这是他在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伟大人格对象化、
18、生命化、客观化的必然反映,是他人格美的主旋律。但人格美在毛泽东诗词中的表现,也有柔婉绮丽的一面,如贺新郎一词,便巧妙地将革命激情与爱侣柔情融合到一起,收到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毛泽东以阳刚之美(壮美)为诗词中人格美的主体,不仅显示了人格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而且显示了他对生命的主体意识以及表现强大生命力的哲理追求。那么在语言的熔铸和运用上,诗人毛泽东又是怎样对传统精华加以创造性继承革新的?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运用比喻、象征等习惯手法不落俗套,巧妙地采集神话传奇借以构筑独辟蹊径的艺术图像,用典而不为典所用,遵循格律而又不受其束缚,从而别开生面地遣词命意,创造独特意境。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19、领南京尾联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全用李贺诗句,原诗说的是仙人辞汉,凄冷荒凉,苍天若是有情,也会为之黯然神伤的。而毛泽东诗词中则完全赋予了新义,把它放置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处,配合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形象地道出了一整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道理,全然改变了原诗句意,境生象外,意酣词畅,足见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大功力、大手笔。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对新与旧的辩证处理,实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在虚实庄谐上,在形神情理间确实达到了意味深长、魅力无穷的境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现在诗歌创作也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涌现了许多诗歌流派,您又怎样看待古典诗词今后的发展趋势?我认为现代化并不等于现代派。
20、现代化当是中国诗歌的主要趋势。可是现代化之后,还有个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即使专作新诗,立志“以古典加民歌为区别对象”,只“把瞳孔对准国境线外的花朵”,那久了也难免变成色盲,失去了从民族的人民的母体深处吸取营养,只能步入空虚,这样是不可能一蹴而“走向世界”的。从事“现代诗歌”即新诗创作,不读中国古典诗词,缺少源远流长的传统诗歌的熏陶,怕是不行的。时代在发展,新诗也必然要发展下去,我主张用“古典形式”写成“现代诗歌”,毛泽东诗词就是这样的“现代诗词”,它使用了传统的古典的格律,这是专指体裁形式,而内容实质则属现代范畴,这样的现代诗词已成为百花中的一朵。现代诗歌发展“多样化”是势不可当的。百花齐放,和而不同,主旋律不在形式上,让万紫千红、争芳吐艳在创作实践中去自由竞争吧!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为我们做了精辟的阐述,真是上了一堂精彩的毛泽东诗词美学的欣赏课。对此,我们再一次表示感谢!最后,祝愿您身体健康,更相信您的诗歌研究与创作像您所谱写的八路军进行曲(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所唱的那样“向前,向前,向前”,永远“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