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本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导学案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养成自学的习惯;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评析烛之武的形象, 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2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3.
2、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4.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课堂探究】中的相关问题。课堂活动区1.给下面的字注音。贰( ) 函( ) 氾( ) 佚( ) 缒( ) 鄙( ) 共( )瑕( ) 阙( ) 杞( ) 逢( ) 戍(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夫晋,何厌之有 (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行李之往来 ( )(3)共其乏困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3、的意义。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以乱易整,不武( )(6)失其所与,不知( )虚词:(1)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 )(2)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其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 )(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许之( )(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 )(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4、1)烛之武退秦师( )(2)且贰于楚也( )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越国以鄙远 ( )(6)既东封郑(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寡人之过也( )(2)何厌之有(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以其无礼于晋( )(5)敢以烦执事(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课堂探究一、分析全文内容。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请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4.文章虽短,但叙事跌宕起伏
5、,张弛有度,曲折多变,请结合内容简析。 二、把握人物形象。1.本课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三、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1.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从烛之武“一语说退十万兵”的结果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1.你同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说法吗?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的观点。2.完成“本课测评方
6、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3.背诵课文后两段。参考答案【课堂活动区】见“课堂教学案”。【课堂探究】见“课堂教学案”。【布置作业】1.示例一:同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朋友关系也是这样。朋友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关系,是相同的利益促成了朋友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朋友关系也就荡然无存了。但是,人们追求美好、追求利益、追求幸福的愿望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所以说“只有永远的利益”。示例二:不同意。这句话是利益至上、拜金主义者们丑陋嘴脸的赤裸裸的写照。只要是真心的朋友,不管有没有利益,都会心中有牵挂,不论何时何地,都会问候一声你好吗。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你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视金钱如粪土,珍视友谊,以心灵之美作肥料,就不难浇灌出永不凋谢的友谊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