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13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相关资料 第2课 诗两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 诗两首 课文相关资料1.关于雨巷1928年8月出版的第19卷8号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戴望舒自松江寄来的新作诗六首。其中就有使他名噪一时的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在爱情失落的哀伤中,同时也把自己理想追求与幻灭的感情世界倾注于象征的形象中。从后一种角度来阅读,这是一首典型的象征诗。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看作是一份当时青年知识者的一种心态形象化记录的资料。诗中描写的那种阴霾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感到的悠长而寂寥的氛围,便可视作作者所强烈感受的时代气候的一种象征。诗人自己是孤独而软弱的沉思者和寻梦者。一柄油纸伞遮盖不住漫天的风雨,也无法排遣自己彷徨痛苦的心境。诗人在彷徨中,渴望一位美丽姑娘的出现。这个幻想中的

2、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美好而苦涩的理想深隐在这个象征的意象中,诗人在苦闷的彷徨中,有美丽的希冀,而这希冀的失落,留给诗人的依旧是更沉重的苦闷与彷徨。得而复失的美好理想带给诗人的是一颗痛苦惆怅的心。这首诗表层上的意思是写爱情,更深层的意义却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个人哀怨感喟的界限,而具有更幽深的思想指向。 雨巷以诗的形式,为20年代末的文学界送来了一部分进步而又失望的青年时代情绪的美的结晶。诗人创造了一个充满美丽忧伤而又有着执着追求的小小的艺术世界。当时一部分青年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惆怅的心态,得到了深层具象的表现。作者因此而获得了“雨

3、巷诗人”的称号。(摘自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丁香(节选自阿来草木理想国)中国人未必都认识丁香,却可能都知道一两句丁香诗。远的,是唐代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就这么两句十四个字,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后人再写丁香,就如写梅兰竹菊之类,就不必再去格物,再去观察了,就沿着这个意义一路往下生发或者有所扩展就是了。于是近的,就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一个女人,如果有了诗中一路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

4、,就是一个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虽然,我们如果在仲春时节路过了一树或一丛丁香,那么浓重热烈的芬芳气味四合而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或者怀着诗中那种薄薄的哀愁在某个园子中经过了一树丁香,可能会想起丁香诗,却未必会认识丁香;也许认识,但也不会驻足下来,好生看看那树丁香。我甚至想,如果有很多人这么做过的话,这样的丁香诗就不会如此流传了。抛开眼前的丁香花暂且不谈,还是说丁香的诗,这种象征性意义的固定与流传,在李商隐和戴望舒之间还有一个连接与转换。那就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璟的多愁善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但是,

5、丁香花却并不是真的这么愁怨的,花期一到,就一点都不收敛,那细密的花朵攒集成一个个圆锥花序,同时绽开,简直就是怒放。我在植物园拍一株盛花的火棘时,突然就被一阵浓烈的花香所淹没了,但我知道,火棘是没有这样的香气的。抬头,就见到一株纷披着满树白花的丁香!说纷披,确实是指那些缀满了顶生与侧生的密集花序的枝子沉沉地弯曲,向着地面披垂下坠。那么繁盛的花树,是怎么引起了古人的愁怨的?待我走到那树繁花的跟前,那么多蜜蜂穿梭其间,嗡嗡声不绝于耳,我只在蜂房旁边才听到过这么频密的蜜蜂的歌唱同时振翅时的声响。这么样子的热闹,这么强烈的生命信息,怎么和一个“愁”字联结起来?但是,诗人们不管这个,只管按照某种意思一路写

6、下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这么按照某种意思一路写下去。所以,李璟写下“丁香空结雨中愁”时,不仅接续了李商隐的愁绪,而且请来了雨,让丁香泛着暗暗的水光,在长江边的霏霏细雨中了。这位皇帝还把这种写愁的本事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煜,他写愁的诗句甚至比其父更加有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李姓父子身逢乱世,却不是曹操父子,文有长才,身怀政治韬略与军事禀赋。所以强敌环伺时,身在龙廷却只好空赋闲愁,只好亡国,只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只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就说到成都这个城市了,李璟李煜写出那些闲愁诗也是亡国诗的时代,也是我们身居的这个城市产生“花间

7、派”的时代。是那些为成都这个城市的历史打上文化底色的词人们用“诉衷情”“更漏子”“菩萨蛮”和“杨柳枝”这样轻软调子的词牌铺陈爱情与闲愁的时代。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看看,那时候长江南北战云密布,偏安一隅的成都就很休闲,那时他们还赋予了丁香后来在中国人文化观念中固定流行的爱情的意义:“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什么意思?一来是诗人格了一下物,看到丁香打开花蕾(所谓丁香结),花瓣展开,这种两性花露出的花蕊,也就是雄蕊与雌蕊的组合都是那么相像“同心”,并从此出发联想到了爱情(也是同心)。但是,这么一种地方性流派审美生发出的意义,却在后来浩大的诗歌洪流中不甚显著,

8、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从来不能顺利进入或上升为全国性的主流,当然,李白们、苏东坡们是例外,因为他们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视野上都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所以,后人评花间词说:“嗟夫!虽文之糜,无补于世,亦可谓工矣。”再后来,好多很好地描写了成都的诗文都是外来人的杜甫们所写下的了,成都太休闲,不要说修都江堰这等大事,连写诗这样不太劳神费力的事,都要外地人代劳了。以上,是我说丁香顺便想到的,对成都努力让自己符合休闲城市这个定位时,关于文化方面一点借古喻今的意见。3.雨巷解析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明显的地方。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乐性

9、,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李璟浣溪沙)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在原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我”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抒情对象。原词仅仅表达了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突出了“我

10、”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味”“余韵”的具体体现。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

11、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戴望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第三,在整体抒情结构中,有机地融入了叙事因素,通过人物在典型情境中的“行动”,强化了“伤春”的抒情意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一咏三叹

12、”、内敛隽永的艺术效果。浣溪沙是在古典艺术思维和文人阅读习惯的语境下写出的抒情作品,它追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涵,因而意象比较拥挤,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蕴。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学阅读习惯与古典文人的阅读习惯完全不同,由于信息量的扩大,人们不太愿意,也没有时间反复地咀嚼品味,而且白话语言本身并不适合深藏诗意,于是,就给现代诗人的写作,尤其是像戴望舒这样喜欢化古典诗词意境来表达现代情感的诗人,带来了双重困难。如果完全按照白话的习惯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则显得太露,诗意直白而缺乏余味(如胡适的尝试集);而如果套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改造古典诗词的意境,则显得太“藏”,

13、诗意艰涩,给读者造成过大的阅读障碍(像李金发的诗)。雨巷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借用、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关键在于戴望舒运用了“稀释”的方法,通过在整体抒情结构中融入叙事因素,运用叙事艺术的技巧,尤其是“描写”的作用,“稀释”了原词的意象“浓度”,延缓了原词的情感节奏,不仅更符合现代诗的抒情方式,而且减少了现代读者的阅读障碍。正因为采用了以上三种艺术手段,雨巷就像一个抒情意味极浓的叙事短片,抒情主人公“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交替出现或同时出场,构成一个完整的抒情性事件:第一节是期待,通过抒情主人公“我”在悠长、寂寥的雨巷期待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行动”,营造了一种典型的情境氛围,为“姑娘”

14、的出场充分铺垫。第二节是描写,作者把镜头牢牢地对准这个“姑娘”,通过描写的手法,点出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第三、四、五节“姑娘”走近和远去,这个“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当她走近的时候,特写“太息一般的眼光”,而当她远去的时候,特写“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第六节是消散,不仅是姑娘的消散,更是“丁香”的消散。第七节是失落和新的期待, “结着愁怨的姑娘”飘过之后, “我”失落,而“我”在失落中又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尽管在这首诗中,“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出现,但因为融入了叙事因素,使得每一次出现,都在事件的不同进程中,显示出既有整体感而

15、又相对独立的意义,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加深了诗的抒情意味,取得一咏三叹,余味无尽的艺术效果。(节选自南志刚古典意境的现代性转换戴望舒雨巷解析,选自语文建设2005年第6期)4.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因康河而得名,被诗人赞为“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它那曲折、逶迤、风光无限、脱尽了“尘埃气”的柔波,流经上游的拜伦潭,越过上下河分界的水坝,在越出越密的星光下轻吟徐志摩说这令人心动的聆听,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

16、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试卷,嚼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最能“魔术般”吸引徐

17、志摩注意力、令他永志不忘的,是轻挽在康河腰身上的三环洞桥“虽说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你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你纯粹美感的神奇!”(选自冯亦同著徐志摩,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5.胡适追悼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

18、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残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

19、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的。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志摩之所以能使朋友这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

20、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上帝,我望不见你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上帝,他眼里有你(他眼里有你)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

21、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地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这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心用成

22、败来议论他吗?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

23、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了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在这信里,任公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

24、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

25、确立,求灵魂之救渡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汙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我今天发表这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因为这几封信最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

26、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

27、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牺牲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残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的焦头烂额,失败而死。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他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

28、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头。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他说:“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

29、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下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一只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现在难道都完了?决不决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作“偶然”,在他的卞昆冈剧本里,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时,

30、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注:本文选自新月4卷1期。胡适曾与徐志摩一起创办过现代评论周刊、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两人有着浓厚的情谊。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所乘飞机失事遇难,12月3日,胡适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追悼文章。梁任公先生: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