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猖獗(ju) 迂讷(n) 蛰伏(zh) 蹊跷(q)B黏合(zhn) 菜圃(p) 搭讪(shn) 濡染(r)C蕞尔(zu) 踵事(zhn) 敷陈(p) 呜咽(y)D犄角(j) 发酵(jio) 入殓(jin) 趔趄(li)答案A解析B“黏”读nin。C.“敷”读f。D.“殓”读lin。2下列各项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A垛饺馅熬夜破涕为笑B晨羲寒暄汗流夹背C肇端针砭怨天尤人D震憾估摩循私舞弊答案C解析A垛剁。B.羲曦,夹浃。D.憾撼,摩摸
2、,循徇。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B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需求旺盛、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是造成当前“招工难”的主因。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对驾驶人的处罚及管理力度,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行车素养,保证路人及驾驶人的安全。D这次演习着眼于有效维护我国领土和海洋主权,提高军地海上联合维权斗争指挥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维权斗争经验。答案B解析A主语残缺,应该删掉“由于”或“使”。C.语序不当,应该为“管理及处罚
3、”。D.不合逻辑,“领土”和“海洋”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传统意义上的“空巢老人现象”正逼近一些城市的中年家庭“80后”“90后”独生子女异地求学、工作的日渐增多“空巢现象”正从老年蔓延至中年中年加上老年的空巢期,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中有58.1%今年不能回家过中秋,其中以26岁30岁的年轻人居多A BC D答案C解析根据“空巢现象”可以确定相连,且在前。根据“中年加上老年的空巢期”可以确定相连,论述的是“中年空巢”的后果,应该放在后。另外论述的是“中年空巢”的原因,应放于前面。是对“中年空巢”原因
4、的数据论证,应放在后。故选C。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何乔新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魁。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5、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于文渊,以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遗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以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
6、,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典,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乃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选自明史,有删改)注文渊:何乔新之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募兵击擒其魁魁:首领B有司责课,民多破产 课:功课C疑旌贤之典 典:原则D乞行勘,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 勘:调查答案B解析课:赋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 答案C解析A都
7、是介词,引出对象,“向”。B.都是副词,“才”。 C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都是介词,“通过”“经由”。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B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C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D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答案A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乔新于景泰五年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后依次出任福建副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
8、等官职,政绩突出。B何乔新得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却仍被征收矿税以及兴化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多年后仍交租等情况后,上奏朝廷,使其得以被减免。C何乔新为人清廉,去淮西视察时,拒绝了他父亲的学生巢湖县令阎徽赠送的金币和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D何乔新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为保全其节操上奏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应。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再次进言,何乔新才被封为太子太保。答案C解析拒绝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都不在何乔新视察淮西之时。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3分)译文:
9、_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4分)译文:_(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何乔新“廉介”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答:_答案(1)这一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按旧例,赈济到秋季为止。中间仅仅因为有接受亲戚馈赠的礼的嫌疑,就被勒令辞官,这样进退不明的处理,实在是可惜。(2)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因福安、宁德的银矿早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因此破产。乔新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减税三分之二。)子欲寿吾亲,因他人致之则可,因吾致之则不可。(父亲祝寿时,阎徽想通过何乔新送东西给他父亲就是不行。)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10、乔新辞官在家后,杨爱派人赠送厚礼,并且送给他做棺材的上好木料,乔新坚决不收。)参考译文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当时,何乔新已是景泰五年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他调任福建副使。他所管辖的寿宁的银矿被非法开采,非法开采者聚集了千多人,(何乔新)招募兵丁出击,擒获了他们的首领。福安、宁德的银矿早就无矿可开,有关部门仍征收矿税,很多百姓因此破产。乔新将此上奏朝廷,(朝廷)减税三分之二。兴化百姓洪武初年曾向官府租用耕牛,直到现在每年仍要缴纳租税,(乔新)上奏(朝廷),使百姓的租税得以免除。乔新升任河南按察使。这一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按旧例,赈济到秋季为止。乔新说:“赈济到秋季为止,是因为
11、可以依靠秋天的收成,今年秋天的收成能依靠吗?”于是赈济到第二年麦熟才停止。都御使原杰到南阳招抚流民,带乔新前去协助自己。以前,项忠驱赶流民做得有些过分,流民一听说原杰到了,更是躲进山谷。乔新亲自前往招抚他们,附入本地户籍的外地人有六万多户。(乔新)升任湖广右布政使。荆州百姓为徭役所苦,(乔新)验实人口贫富,将他们分为九等,使百姓得到好处。乔新为人廉洁正直,他在工部负责时,曾去淮西视察。湖巢县令阎徽年轻时向文渊从师,阎徽把金币赠给乔新。乔新不收,阎徽说:“这是用来为我师祝寿的。”乔新说:“你要为我父亲祝寿,通过他人送给我父亲就可以了,通过我送给我父亲就不行。”最终没有接受。福建市舶司宦官死了,镇
12、守的人将他的资财分别馈送三司,唯独乔新坚持不收。不得已,送交国库。乔新辞官在家后,杨爱派人赠送厚礼,并且送给他做棺材的上好木料,乔新坚决不收。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上奏说:“乔新始终保持节操,中间仅仅因为有接受亲戚馈赠(赠送)的礼的嫌疑,就被勒令辞官,(这样)进退不明的处理,实在是可惜。请前往调查,如该官没有缺点就予以任用,如有缺点就加以慰劳,来留存对故旧的恩惠,保全进退的节操。”朝廷不答应。后来朝廷内外许多官员推荐(何乔新),(朝廷)最终不再起用(他)。十五年(乔新)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何乔新请求赐谥号,吏部也提出此请求。(皇帝)下旨让呈报乔新退职的原因,给事中吴世忠说
13、:“乔新的学问品行、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都很不错,他忠心勤奋,刚正耿直,年龄越大越如此。御史邹鲁挟私仇诬告他,他不为自己辩解,坦然退职归乡。闭门著书,少与人来往,士大夫没有谁不赞赏他的品行。如果一定要考察他退职的原因,怀疑表彰贤才的原则,那就如同宋代蒋之奇曾经诬奏欧阳修,胡纮之辈曾诬奏朱熹,我没有听说以一个人的私情可以废万世公论的。”事情最终被搁置。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又为乔新说话,朝廷才封乔新为太子太保。第二年赐谥号文肃。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听张立本女吟无名氏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3
14、分)答:_答案吟诗女子是一个亭亭玉立、清高脱俗的形象。她穿高冠宽袖的南方贵族女装,装束典雅,亭亭玉立;她在凉爽的秋夜,独步闲庭,以钗击拍,对月吟诗,清高脱俗。(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4分)答:_答案都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这首诗中,作者以满目如霜的秋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衬托出女子吟诗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听者莫名的惆怅,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白居易诗中,用“悄无言”“秋月白”衬托周围的寂静,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声令人陶醉。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_。(范仲
15、淹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庄子逍遥游)(2)位卑则足羞,_。(韩愈师说)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3)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东船西舫悄无言,_。(白居易琵琶行)(4)问君西游何时还?_。(李白蜀道难)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后天下之乐而乐彼且恶乎待哉(2)官盛则近谀凌万顷之茫然(3)万里悲秋常作客唯见江心秋月白(4)畏途巉岩不可攀醉翁之意不在酒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
16、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
17、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极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极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
18、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
19、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
20、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答案AE解析本题考查对文
21、中重要概念的理解。B.夸大事实。原文第四段中说“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B项的表述少了修饰语“优秀的”,夸大了事实范围。C.将原文第三段的“更有意义”偷换为“更具价值”,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且漏掉了“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这一前提,与原文不符。D.将原文第四段“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变成了“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绝对化,与原文不符。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
22、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赋得古原草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根据第三段“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说法绝对。B.说法于文无据。C.出自第四段,赋得古原草送别被人们传颂至今的原因,不只“通俗易懂”,还在于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4分)答:_答案以宗教实现。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以三种形式实现:一是哲学承诺,一是宗教
23、承诺,一是艺术承诺。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就主要以宗教承诺来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可以先圈定“三种方式”,再从最后一段议论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是“宗教”与“哲学”不发达,可以推知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宗教形式实现。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
24、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答:_答案(1)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评论家认为凡高的星夜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便是把它上升到了“终极关怀”的高度。(2)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因此,画中所描绘的景象虽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同样能成为名画,就在于此。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做这类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本观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所给材料包含两个关键信
25、息点:一个是对凡高作品星夜的直观描述“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一个是评论家对作品的评论“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故乡永在凸凹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
26、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作用。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难丰收,人们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
27、此而敬重它,信任它。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它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
28、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物,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
29、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
30、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16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答:_答案故乡人事更迭,有故乡不在之感。一见到故乡的石碾和钟,便觉得故乡还在。故乡面目全非,感到故乡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游子和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父母坟茔的所在
31、之地就是故乡,故乡是永在的。17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_答案这样写从人事和亲情的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揭示并深化了文章思乡怀旧的主题。故乡人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更是故乡的典型代表。母亲对故乡旧事的念念不忘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母亲探寻的目光让“我”有了“父母坟茔的所在之地就是故乡”这一认识。18某些旧的东西(如文中所写石碾、钟、传统民居)有其特定的价值,但保留它们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这时候我们是应该更强调保留,还是应该更关注发展?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答案示例:应该更强调保留,在保留的基础上发展。很多旧的东西都
32、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一旦毁坏便难以还原,我们的民族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我们当然要重视发展,但如果发展以破坏为代价,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况且,一旦失去了根基,发展也是不能持久的。应该更关注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保留。对于那些有特定价值的旧的东西,如果有可能当然要尽量保留;但若是保留它们要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那就要考虑是否值得了。毕竟,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发展才有前途;没有了发展,没有了生命活力,守着一堆保留完好的古董又有什么意义呢?(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9. 在广州出差的班主任汪老师得知学校要组织学生打甲流疫苗,给班
33、长晓蓉打电话说:“晓蓉,张强请假在家,我现在跟他联系不上,你放学回家的时候顺道去他家把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交给他,并告诉他明天上午8点带上签好的同意书到学校交给赵兰老师。如果他不打算注射疫苗,就不用了。”晓蓉放学到张强家时他不在,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给张强。请你根据汪老师的电话内容,代晓蓉拟写这张留言条。要求:措辞得当,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答:_答案班主任来电话说学校要打甲流疫苗,若要注射,明天早上8点带上签好的同意书到学校交给赵兰老师。20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加上揭示本文主旨的话。三个旅行者结伴去一个小庙投宿,半路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爬上去和绕过去都是不可能的。天色已晚,在这荒无人烟的
34、地方再找别处投宿也不可能了。三个人正发着愁,走出一个和尚,背着一个大褡裢,手捧一只破钵,口里念念有词:“此路由我开,此路由我踩,要想越过去,留下买路财。施主,想过去吗?每人留下100文钱,自然就有办法让你们过去。”第一个人毫不犹豫拿出100文钱,另外两个人则讨价还价。和尚把破钵往大石上一扣,石块没了,第一个人过去了。和尚把破钵拿起,大石岿然如故。第二个人不再犹豫,拿出100文也要过去。和尚说:“现在涨到200文了!”那人只好给了200文,也过去了。见此情景,第三个人慌忙拿出200文。和尚说:“不行,现在涨到300文了!”那人纳闷,问:“这是何缘故?”和尚说:“_”答案回避困难的时间愈长,付出的利息自然就愈多。六、本大题1小题,60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身为“90后”,我们很幸运,也很迷惘。时代、社会、家庭给予我们太多的关爱,更给予我们无限的关注。身为“90后”,你也一定有过深深地思考吧?请以“90后的忧思”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略。-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