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05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西海朝丰房山昌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东城二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门外有人拍门。“瑞宣!开门去!”祁老人叫。“多半是你爸爸回来了。”瑞宣又请上弟弟瑞全,才把装满石头的破缸挪开。门外,立着的不是他们的父亲,而是钱默吟先生。他们弟兄俩全愣住了。钱先生来访是件极稀奇的事。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瑞全也看到危险,可是只感到兴奋,而毫无不安与恐惧。钱先生穿着件很肥大的旧蓝布衫,袖口与领边已全磨破。他还是很和蔼,很镇定,可是他自己知道今天破例到友人家来便是不镇定的表示。含着笑,他低声的问:“老人们都在家吧?”“请吧!钱伯父!”瑞

2、宣闪开了路。钱先生仿佛迟疑了一下,才往里走。瑞全先跑进去,告诉祖父:“钱先生来了。”祁老人听见了,全家也都听到,大家全为之一惊。祁老人迎了出来。又惊又喜,他几乎说不上话来。钱默吟很自然,微抱歉意的说着:“第一次来看你老人家,第一次!我太懒了,简直不愿出街门。”到北屋客厅坐下,钱先生先对瑞宣声明:“千万别张罗茶水!一客气,我下次就更不敢来了!”这也暗示出,他愿意开门见山的把来意说明,而且不希望逐一的见祁家全家的老幼。祁老人先提出实际的问题:“这两天我很惦记着你!咱们是老邻居,老朋友了,不准说客气话,你有粮食没有。没有,告诉我一声!粮食可不比别的东西,一天,一顿,也缺不得!”默吟先生没说有粮,也没

3、说没粮,而只含混的一笑,倒好像即使已经绝粮,他也不屑于多去注意。“我”默吟先生笑着,闭了闭眼。“我请教瑞宣世兄,”他的眼也看了瑞全一下,“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句:“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祁老人颇想说出他对北平的信仰,而劝告钱先生不必过于忧虑。可是,他

4、不能完全了解钱先生的话;钱先生的话好像是当票子上的字,虽然也是字,而另有个写法你要是随便的乱猜,赎错了东西才麻烦呢!于是,他的嘴唇动了动,而没说出话来。瑞宣,这两天心中极不安,本想说些悲观的话,可是有老太爷在一旁,他不便随便开口。瑞全没有什么顾忌。他早就想谈话,而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的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话来。二哥,呕,跟二哥二嫂只能谈谈电影与玩乐。和二哥夫妇谈话,还不如和祖父或大嫂谈谈油盐酱醋呢虽然无趣,可是至少也还和生活有关。现在,他抓住了钱先生。他知道钱先生是个有些思想的人尽管他的思想不对他的路子。他立起来挺了挺腰,说:“我看哪,不是战,就

5、是降!”“至于那么严重?”钱先生的笑纹僵在了脸上,右腮上有一小块肉直抽动。“有田中奏折在那里,日本军阀不能不侵略中国;有九一八的便宜事在那里,他们不能不马上侵略中国。他们的侵略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征服了全世界,大概还要征服火星!”“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上。瑞全没有理会祖父的质问,理直气壮的说下去:“日本的宗教,教育,气量,地势,军备,工业,与海盗文化的基础,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走私,闹事,骑着人家脖子拉屎,都是侵略者的必有的手段!卢沟桥的炮火也是侵略的手段之一,这回能敷衍过去,过不了十天半月准保又在别处也许就在西苑或护国寺闹个更大的事。日本现

6、在是骑在虎背上,非乱撞不可!”瑞宣脸上笑着,眼中可已经微微的湿了。祁老人听到“护国寺”,心中颤了一下:护国寺离小羊圈太近了!“三爷,”钱先生低声的叫。“咱们自己怎么办呢?”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很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心中也仿佛很乱,没法再说下去。在理智上,他知道中国的军备不是日本的敌手,假若真打起来,我们必定吃很大的亏。但是,从感情上,他又愿意马上抵抗,因为多耽误一天,日本人便多占一天的便宜;等到敌人完全布置好,我们想还手也来不及了!他愿意抵抗。假若中日真的开了仗,他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献给国家的。可是,他怕被人问倒:“牺牲了性命,准能打得胜吗?”他决不怀疑自己的情愿牺牲,可是不喜欢

7、被人问倒,他已经快在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他身上出了汗。抓了抓头,他坐下了,脸上起了好几个红斑点。“瑞宣?”钱先生的眼神与语气请求瑞宣发表意见。瑞宣先笑了一下,而后声音很低的说:“还是打好!”钱先生闭上了眼,详细咂摸瑞宣的话的滋味。瑞全跳了起来,把双手放在瑞宣的双肩上:“大哥!大哥!”他的脸完全红了,又叫了两声大哥,而说不上话来。这时候,小顺儿跑了进来,“爸!门口,门口”祁老人正找不着说话的机会与对象,急快的抓到重孙子:“你看!你看!刚开开门,你就往外跑,真不听话!告诉你,外边闹日本鬼子哪!”小顺儿的鼻子皱起来,撇着小嘴:“什么小日本儿,我不怕!”他得意的伸起小拳

8、头来。(取材于老舍四世同堂)2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先生衣着简朴,潇洒自然,举手投足之间很讲礼仪,他和祁家走动不多,但很受祁家祖孙的尊重和欢迎。B祁老人按照以往的经验,应对战乱,主要就是用装满石头的大缸堵上门、储备好多粮食以及大人孩子减少出门。C对钱先生,祁老人虽然十分友好关心,但他显然觉得钱先生关于北平的一段话和当票一样不可信,也不愿去应答。D当听到瑞全对时局“不是战就是降”的判断,钱先生“右腮上有一小块肉直抽动”,表现出他对和平自由即将失去的痛苦。21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像祁家这样的人家都会在院门两侧贴出对联,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相应的下联。(3分)老少平安福气至;

9、 。22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瑞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23简要分析划线语段中瑞全的内心世界。(4分)24老舍先生善于用风趣语言调侃笔下的人物,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赏析。(4分)25对自由北平的热爱给了钱先生大无畏的牺牲勇气。热爱、理想、信仰,往往能给人以超乎寻常的力量,这在很多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请从红岩平凡的世界或你读过的其他文学名著中选取恰当事例,结合具体内容,对其中一点进行简要分析。(6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20(3分)C21(3分)答案示例:春秋如意好运来评分标准: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头两字既是一个词,语意又相对)1分;平仄协调(仄起平收)1分;表

10、示祈福的愿望1分。22(4分)答案示例:瑞宣是一个头脑清醒、爱国,对家庭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对家人能用自己的缄默保护他们,减少他们的不安;他对时局敏感,充满对国家危难的痛苦。评分标准:人物形象特点,3分;有简要说明,1分。能自圆其说即可。23(4分)答案示例:瑞全很激动,很高兴,很欣慰。他为一直缄默的大哥终于说出心里的想法而兴奋;他很高兴大哥支持自己的看法;他很欣慰自己对大哥的了解没错:大哥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在国家危难面前大哥并不糊涂!评分标准:前两点,每点1分,最后一点,2分。24(4分)答案示例:“和二哥夫妇谈话,还不如和祖父或大嫂谈谈油盐酱醋呢虽然无趣,可是至少也还和生活有关。”调侃

11、了二哥夫妇只知玩乐,嘲讽了他们对国事的漠不关心。“火星?祖父既不相信孙子的话,更不知道火星在哪条大街上”幽默地写出了没有知识、只关心柴米油盐的老祖父的糊涂。评分标准:每处2分,具体内容1分,鉴赏1分。25(6分)答案示例1:红岩中敌人为了获得党的秘密而对江姐进行严刑拷打,用竹签子钉进她的手指的时候,江姐却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江姐出身是贫苦的孤儿,曾经做童工,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正是坚定的信仰给了她超乎寻常的力量,面对敌人的酷刑用血肉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其他同志。答案示例2: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一个“烂包”家庭的普通农家子,儿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在读

12、书时树立了理想,他说“我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我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为了这个理想他当教师,当矿工,奋力追求不一样的人生。正是他的人生理想,让他在经历矿难毁容等不幸命运之后仍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量。评分标准:是名著中的内容,1分,叙述简练准确清晰,1分。能够说明这一内容怎样表现了“热爱、理想、信仰,往往能给人以超乎寻常的力量”,能自圆其说即可,能体现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深入理解可给至4分。西城二模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父 亲相当漫长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住在家里。那时候,我对书特别感兴趣。就是有故事的书,尤其是战争故事,我们称为打仗的

13、故事。我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父亲打过仗,他有一肚子打仗的故事。我只注意父亲的身体,因为,要是我出了错我在外边调皮捣蛋,回到家,父亲不说,仅仅用他长着老茧的手,随便拍我一家伙,就够我受的了。在家里,我只是防备挨揍,我是个乖孩子。父亲早出晚归,像一台农场里顶大梁的拖拉机,而且是履带式拖拉机,是那种老式的斯大林80号,开进开出,我能感到他的力气通过脚传到地里,整个土坯屋微微震动。还有他粗重的喘息,像在耕耘芦苇根密集的土地。我特别关注他的表情。父亲起床,就像拖拉机发动,我就醒,可我故意装睡。有一天早晨,他穿雨披。雨披的声音我听得出。他说:今天要下雨。我装睡,瞒不住父亲。他一声不吭地往出走,去上工

14、。我相信农场广播的权威连队大院里接了个大喇叭,我终于有了挑战的机会。我说:爸,喇叭昨天预报晴天。我在作文里喜欢用“阳光灿烂”,可是,我到学校,军体课(那时体育课的叫法),突然下起暴雨。我为父亲自豪,说:我爸果然预料到下雨了。我父亲的身体实在神奇,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身体与农场的广播有好几次相反,每一回,都是父亲准确。父亲的身体就是一个气象站。不过,每一回他发布气象预报,都跟他的身体有关:头痛或者腰疼。父母对话,我听出了些名堂:父亲的脑袋里还留着弹片,腰部挨过刺刀。父亲的身体里藏着过去的战争。战争打仗,对我们男孩来说,就是好玩。我们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我也想在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有一天,我

15、说:爸,你教教我,怎么预报天气?父亲说:别烦我,小孩懂个啥,天气有那么容易预报的吗?我不敢多问多说,我怕他。可我还是以父亲的气象站为骄傲。那是能活动的气象站。一天夜里,我听母亲数叨父亲:突击队是年轻人的事,你咋跟一帮小伙子凑热闹?春耕春播突击平地,农场的生产,总是习惯用战争术语。父亲说:他们两个人也比不过我一个。第二天,在连队的食堂里打了晚饭,父亲板着脸对连长说:你凭什么,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说:老谢,老革命焕发革命青春,要是不考虑你这个老突击队队员,你还能让我太平吗?父亲说:那也得我主动报名。连长说:那我就把你的名字拿掉。父亲说:我打日本鬼子的时候,你还在

16、家放羊呢。连长说:老谢,毛主席说,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父亲说:我现在正式报名。我弄不懂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为什么还要“摆老资格”?结果,不也还是突击队队员吗?不过,我知道了,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跟日本鬼子打过仗。我听说战争年代,父亲也是突击队队员。父亲一身土和汗。傍晚收工回家,他对母亲说这里疼那里酸,早早睡下。母亲念叨:还充好汉,把自己当成小伙子,逞什么能?父亲丢出一句“烦什么烦”,呼噜就响起,仿佛拖拉机又发动起来。父亲一累就打呼噜。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我念高中住校,他明显地衰弱了,似乎力气不如以前,转移到土地上边,收不回来。我考入师范后,他离休。我和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坐着

17、交谈过。我参加工作,当教师,偶尔回来,他坐着,似乎有话要说,可是,我已经习惯了我和他之间的状态沉默。唯一的情况是,他再也不会挥动巴掌对待我了。我匆匆来,匆匆走。就像他当年早出晚归,他跟土地打交道,我与学生打交道。回来,父亲卧床不起,已经用不着住院了。每一次,我回家,他伸出手,仿佛有话要说,却已说不出话。我把他粗糙的手放进被子别着凉。我时不时地替他翻转身体,似乎什么姿势都制止不住疼痛,只不过,他的身体不再是气象站,仅能反应疼痛,又确定不了哪里疼。过去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同时爆发,但跟气象无关。后来,火化,我捧着骨灰盒。骨灰里有一枚弹片,小手指甲盖那么小一片,它在父亲的身体里待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了身

18、体的组成部分,像拖拉机里一个小小的垫片,却起过作用。那么魁伟的身体就化为盒中的骨灰,像沙尘,那么轻那么轻。从遗物中,我发现一本五十年代初发给他的残疾军人证。在农场里,像父亲这样的老兵,多了去了。突然,我想到,我参加工作以后,父亲的样子,像要对我说什么,可是,我总不给他创造机会。我还以为这就是我和父亲的习惯状态,唯有我有遗憾。有一次,我遇上父亲老首长的儿子,我问:你父亲给你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他摇头:老头子从来不讲过去的事。 我心里紧了一下。那些老兵,似乎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我已失去机会。骨灰盒,默默无声。父亲的身体,像拖拉机,熄火,永远熄火了。他去世,其实,是把故事也带走了永远不讲出来也讲不出

19、来的故事。 (取材自谢志强作品)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名堂:鲜为人知的内容 B 凑热闹:加入进去以增添喜庆气氛C 太平:平静无扰 D 吃老本:只凭已有的资历、功劳过日子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到“我”对打仗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却根本没在意“故事跟我在一起”,也从侧面说明父亲很少跟“我”谈及他过去的事情。B“我”跟父亲几乎没有面对面地交谈过,我们之间的状态总是“沉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只知辛苦劳作,不善言辞,略显木讷的人。C结尾部分,“我”和“首长儿子”的对话使小说探讨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将一个人的遗憾扩展到一代人

20、的遗憾,引人深思。D整篇小说没有紧凑连贯、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选取了二三个情境,就将“父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让读者掩卷难忘。20父亲明明要参加突击队,却又埋怨连长“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列入突击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21文中多次将父亲比作拖拉机,分别说说它们有何意味。这个比喻贯穿文章的始终,总体说说它的表达效果。(8分)22对父亲的“故事”, “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条概括。(6分)四、(24分)18.(3分)B 19.(3分)B20.(4分)【答案示例】不矛盾(1分)。父亲埋怨连长是在“摆老资格”(1分),目的是向比他年轻的连长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

21、完成突击队的任务(1分);是对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服老(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评分参考】本题4分。应具备以下要点:指出“不矛盾”,给1分;流露父亲曾有完成重大任务的资历,给1分;明确父亲参加突击队的态度实际上是积极的,给1分;揭示父亲在干重活儿上不输给年轻人的心气,给1分。(对父亲心理的揣摩言之成理即可)21.(8分)【答案示例】儿时,父亲走进走出,像拖拉机开进开出(1分),表现出父亲充满力量(1分);参加突击平地回来后的父亲打呼噜,像拖拉机发动,(1分)表现出不再年轻的父亲辛苦劳作后的疲惫(1分);父亲去世,就像拖拉机永远熄火(1分),流露出“我”对父亲去世深深地哀伤(1分

22、)。承担着农场最繁重劳作的拖拉机成为父亲一生的写照(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不怕吃苦、勇担重任的品质(1分)。【评分参考】第一问6分:对三处比喻的分析,各2分;每一处中明确本体喻体,给1分;明确意味(作者意图或人物情感),给1分。第二问2分:拖拉机的特征和父亲的品质,各1分。22. (6分)【答案示例】 儿时我渴望知道父亲是如何预报天气,对父亲的故事充满好奇、崇敬,却不敢多问父亲(2分); 工作后,父亲想跟我谈话,我却忙于工作,对父亲的故事不再热心(2分); 父亲去世后,我永远也无法知道父亲的故事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悲伤(2分)。【评分参考】本题6分,3个要点各2分:“故事的存在状态”与

23、“我的心理”,各1分。海淀二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鸡鸭名家“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怎么都丢了?”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

24、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甲】“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二五八集期,父亲也带我去过。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

25、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如疾箭。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

26、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祃、鸡蛋糕、芝麻饼、七厘散、紫金锭、菜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斜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

27、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痩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乙】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

28、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用兵笫一贵“和”。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一共多少只?”“三百多。”“三百多少?”“三百四十二。”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

29、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辨。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倪二只好笑。“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多重?”他问人。“你说多重?”人问他。“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

30、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拎都不用拎,凭眼晴,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

31、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小说)19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迤迤逦逦(婀娜多姿) B诨号(绰号)C分辩(分辨) D轻描淡写(漫不经心)2

3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褀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B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別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C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D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说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21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5分)22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

33、具体表现?(4分)23请结合小说【乙】段的内容,解释画线句中“和”字的含义。(4分)24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甲】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5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19(2分)B 20(3分)B21(5分)参考答案:小说先写倪二把鸭子全部赶丢后一筹莫展,为陆长庚的出场做铺垫;接着写众人不约而同地推荐陆长庚,使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赋予人物以传奇色彩;再详细介绍茶馆情况,强调陆长庚的诨号,暗中交待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生际遇;最后用极简洁的语言描写其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人物出场颇具匠心。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22(4分)参考答

34、案:通“鸭性”,能把散了的三百多只鸭子轻松地聚集到一起;望一眼就能估算出鸭子的数量;望一眼就能辨识出鸭群中有一只被裹来的老鸭;能从众多鸭子中轻易挑拣出两只最肥的;用手一掂就能准确说出它们的重量。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23(4分)参考答案:陆长庚的赶鸭方法较“温和”,他用鸭子能听懂的语言召唤,使它们个个都高兴地飞向小船边聚拢。然后他变换鸭语,引导鸭子安静、舒闲、整齐有序地游向岸边,体现出“和谐”之美。评分标准:从赶鸭方式和鸭子表现特点分析“和”含义,各2分。24(5分)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从口语化、幽默、清新、说明性语言等语言风格,从短句等句式特点,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35、法,选择其一,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即可。赏析角度明确,1分;内容分析,2分;效果,2分。朝阳二模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母亲与小鱼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那时十八岁的母亲总是悄悄注视着那个人。那些修长的手指,那个略驼的背,还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双眼。据说那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母亲那时包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他那时是

36、歌剧团的副团长,也在乐队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有时来了外国人,他还凑合着做翻译。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他看着这个挺唐突的女子,脸红了,才想起这个女子是剧团的名角儿。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她就真嫁给了他。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她把两岁的我抱着,用一个舞台化的姿势,在房里踱步。手势完全是戏剧中的,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唱得我睡意顿时云消雾散。我偷觑她已进入情绪的脸,眼神不在我身上,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她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她将左手拇

37、指扣进调色板,右手拈一枝笔,穿一件斑点了色彩的大褂,在一张空白帆布前走近走远。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也没有尊严的日子。父亲的薪水没了。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时候是我家猫吃的。她警告我们:所有的鱼都没有我和哥哥的份,都要托人送给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几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小鱼干缩成一片枯柳叶。我和哥哥被哄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

38、煎鱼的腥气涨在房子里,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没觉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的说。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然而我们只是嗅嗅、看看,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想不到这种猫食会好吃。后来他没再提过小鱼的事。看得出,妈妈很想再听他讲起它们。她诱导他讲到吃,父亲却没再讲出一个关于小鱼的字。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妈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

39、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这时,已长大的哥哥和我有些为这个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发窘。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饭店占据一个房间。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他对我说:“是写给咱俩的,他要和妈妈离婚。”他让我和哥哥说服妈妈放弃他,成全他“真正的爱情”。他说,他一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他只是在熬到我们大起来,好有写这封信的一天。我们知道再无权请求他熬下去,而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呢?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

40、发上。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于能歇口气了。她看看我们兄妹,看出我们决不会帮她死乞白赖地将父亲拖回来,她知道她是彻底孤立了。“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几小时内,这是她唯一的话。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父亲从此没回家。一天妈妈对我说:“我的探亲假到了。”我问她去探谁。我知道父亲尽一切努力在躲她。“去探你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说:这还用问?! 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我们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这气味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好闻。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我

41、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的小鱼。朦胧中听说父亲在杭州一个饭店写作。我们在一家廉价旅馆下榻。妈妈说就暂时凑合,等找到父亲我心里作痛:难道父亲会请你去住他那个大饭店吗?四月,杭州雨特稠。头两天我们给憋在小旅馆里。等找到父亲住的那个饭店,他已离开了杭州,无处追踪。我对妈妈说:冒雨游一遍西湖,就乘火车回家。妈妈却说她一定要住满七天。看着我困惑并有些气恼的脸,妈妈惧怕似的闪开眼睛,小姑娘认错般地嘟哝:“邻居、朋友都以为我见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呆了七天。”她想造一个幻想,让自己让所有的邻居、朋友都相信:丈夫还是她的,起码眼下是的,她和他度过了这个一年一度仅有的七

42、天探亲假,像所有分居两地的正常夫妻一样。她不愿让自己和别人认识到,她半途折回,或者是被冷遇逐回的。(21)她如愿地在雨中的小旅馆住满七天。除了到隔壁一家电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部电影,就是在对门的小饭馆吃一碗又一碗同样的馄饨,坚持过完了她臆想中与父亲相聚的七天。(22)等上了火车,我发现行李中少了那个装小鱼的竹篓。我没有提醒妈妈,它该是个最痛的提醒。抑或,她有意将它遗失在那个角落。(23)父亲再婚后很幸福。妈妈见到我就问:“会做菜吧?”我当然明白她指谁。我说:“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烟了。”她赶紧垂下头走开,不敢再听。(24)临回北京,我见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厨房。竹凳也上了岁数,透着灵肉般的柔韧光色。还

43、有一堆小鱼。我不阻止她,欣赏着她工匠般的操作。她将一条小鱼铺平在案上,拇指的指甲一推,去了鳞,再以小刀一剜,去掉内脏。她已架起老花眼镜来做这桩事了,竹凳叫疼一样的“吱呀”。她说:“再有场劳改就好了,你爸又被罚到乡下,低人九等,就没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要他。”她不敢抬头看我,怕我看见她眼里还是那片无救的天真,还是小姑娘那张因非分之想而绯红的脸。(25)我将一篓子烘熟的小鱼捎到爸爸那里。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满桌是继母的国宴手艺。我对爸爸使了个眼色,将他熟识的竹篓搁在一边。他瞪了它一会儿,似乎也愁苦了一会儿,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26)这天父亲醉倒,当着七八个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几声母亲的名字。客

44、人都问,叫的是谁啊。我自然吞声,继母善良美丽的眼里,全是理解全是理解(取材于严歌苓同名小说)18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唐突:冒犯,侵犯。B云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C涨在房子里:“涨”读zhng,充满,弥漫。D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段,一个“紧”字表明母亲对爱的拙劣表达不仅让父亲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B第(21)段,同样的雨天、同一部电影、同样的馄饨,暗示母亲为人循规蹈矩了无趣味。C第(24)段,母亲盼望“再有场劳改就好了”,表明她对现在春风得意的父亲无比憎恶。D第(26)段,父亲酒醉后叫母亲名字,说明

45、父亲即使不爱母亲也对母亲心怀一丝愧意。20文中第(24) 三段中,都描写了“竹凳”的“吱呀”声,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写出三处“吱呀”声的不同内涵。(6分)21.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题目“母亲与小鱼”的含意与作用。(5分)22.“爱情”是文学不变的主题。文中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能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从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组人物(如贾宝玉和林黛玉、江姐和彭松涛),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8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18(2分)A(莽撞,冒失)19(3分)D(A“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理解有误; B“循规蹈矩了无趣味”理解有误;C“无比憎恶”理解有误)20(6分

46、)(意思对即可)第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暗示生活艰辛,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甘心付出的爱;(2分)第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意指父母婚姻的破裂,传达出母亲面对父亲的无情打击,内心无比痛苦,但爱依然没变;(2分)第(24)段中竹凳的“吱呀”声,暗示母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写出了母亲对父亲恒久的爱,矢志不渝,令人心疼。(2分)21(5分)含意: “小鱼”本是猫食,却被母亲精心制作成酥脆可口的食物,送给父亲;“小鱼”是母亲热爱父亲的全部寄托,象征着母亲的爱的卑微、朴素。(2分)作用:(说明标题与小说内容的关系1分,揭示小说的主题1分,说明标题本身的特点1分)答案示例:以“母亲与小鱼”为题,贯穿起小说的全部内

47、容;(1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爱情的反思;(1分)标题含蓄蕴藉,耐读,令人回味。(1分)22.名著阅读(8分)【评分参考】对爱情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2分;能结合名著故事情节分析,4分。 丰台二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扒火车 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

48、影,伟岸,如松。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

49、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

50、去。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

51、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

52、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B母亲娘家的舅

53、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20.赏析第段中的加点词。(6分) 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 (父亲)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21.在第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 “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段中,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22.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分)2

54、3.小说中描述了穿铁路制服的老人无声地帮助扒火车者的情节,这说明在物质生活极度困苦的年代,世上依然存在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也能看到,请你从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人性之美,并对此作出评价。(6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19.D 【解析】A项应是想象中的父亲;B项文中无据;C项不构成衬托关系)(3分)20.“割”一词形象、有力地(1分)写出寒风的凛冽、点明自然环境的恶劣,(1分)烘托出父母为维持生活、度过年关在贫困中顽强挣扎的形象。(1分)(3分)【评分标准】共3分,点明环境恶劣1分,烘托父母形象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歪”一词形象、逼真地

55、(1分)描绘出父亲虽然挑着六十斤米糖,却“一步三颤”“摇摇晃晃”的形态(1分),呼应了第段所写“身单力薄”“举步维艰”等内容或突出父亲扒火车卖米糖的艰辛(1分)。(3分)【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形象1分,突出艰辛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21.火车出发前,父亲“捏了捏两枚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这两个动作暗示出,父亲想起了家,想起了妻子及自己的生日,浓浓的亲情感动着他,过日子的艰辛考验着他,种种复杂的情感使他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2分)而火车的出发,意味着“卖米糖”的希望就要实现,一家人就会有饭吃,就能过个年,于是心情舒畅,看着火车头喷出烟雾“如痴如醉”。(2分)【评

56、分标准】亲情感动1分,艰辛煎熬1分;希望将实现1分,心情舒畅1分。意思对即可。 22.体质较差。“个子瘦小”“身单力薄”“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等。懦弱胆小。跟在母亲身后,缩头缩脑,亦步亦趋等。懦弱中有着坚强。虽体质差,胆子小,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敢于扒火车卖米糖。感情丰富。对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充满感激之情,对家庭亲情有着充分的体验,对困苦生活有着辛酸之感等。(5分)【评分标准】共4个要点,答及1点1分,2点2分,3点3分,4点5分。答满4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23.从平凡的世界中选取对应的事例。分析并提炼出事例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联系生活,作出评价。(6分)【评分标准】

57、事例2分,人性美2分,联系生活评价2分。意思对即可。房山二模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2027小题。玄奘和法显余秋雨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见

58、我们的表情将信将疑,就引着我们走过密密层层的僧人打坐台,来到一个较大的打坐台前,指给我们看底座上一尊完整的雕像,说这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的停驻所修,这尊雕像就是玄奘,是整个讲经堂里最完美的两尊雕像之一。他不说这个打坐台是玄奘坐过的,只说是后人的纪念性修筑,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讲经堂分两层,与中国式的庙宇有很大差别,全是泥砖建造,极其古朴。爬上山坡后首先进入一个拥挤的底层,四周密密地排着一个个狭小的打

59、坐间,中间厅堂里则分布着很多打坐台,我们只能在打坐台之间的弯曲夹道中小心穿行。看得出来,坐在中间打坐台上的僧人,在级别上应该高一点,他们已经可以把个人小间里的打坐,挪移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中间打坐台也有大小,玄奘的纪念座属于最大的一种。这一层的壁上还有很多破残的佛像,全都属于犍陀罗系列,这些佛像有些是泥塑,有些由本地并不坚实的石料雕成。第二层才是真正讲经的地方。四周依然是一间间打坐听经的小间,中间有一个宽大平整的天井,便是一般听讲者席地而坐的所在。由此可知,拥有四周小间的,都应该是高僧大德,这与底层正好相反。与讲经堂一墙之隔,是饭厅和厨房,僧人们席地而坐,就着一个个方石墩用餐,石墩还留下四个。饭

60、厅紧靠山崖,山崖下是一道现在已经干涸的河流,隔河有几座坡势平缓的山,据说当时来听讲的各地普通僧人,就在对面山坡上搭起一个个僧寮休息。我们的玄奘,则不必到山坡上去,一直安坐在底楼的打坐台上,待到有讲经活动,也能拥有楼上的一小间,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六三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

61、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当他看到这么多犍陀罗佛像的时候立即明白,已经到了“北天竺”,愉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把一路上辛苦带来的礼物如金银、绫绢分赠给这儿的寺庙,住了一阵,然后开始向印度的中部、东部、南部和西部进发。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四二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

62、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

63、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选自散文集

64、千年一叹中同名文章,有删改)20.对原文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 “停驻”不可以换成“停住”。B.这种说法有一种令人信赖的诚实。“信赖”不可以换成“信服”。C.偶尔则在众人崇敬而好奇的目光中,以讲经者身份走到台前。“崇敬”可以换成“崇拜”。D.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考察”可以换成“考查”。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重心:指事情的核心或主要部分。B. 僧寮:读音sng lio,僧舍。寮:房屋,居所。C九死一生:文中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或成就流传

65、千秋万代。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B. 打坐台是玄奘当年坐过的,而玄奘雕像是佛教界后人为了纪念玄奘所修。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是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二百多年前法显也曾抵达犍陀罗国。D.文章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伟大,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23. 第自然段最后一句 “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这句话中“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选用“赖”这一词语?(3分)24.阅读全文回答, 第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25.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为中国古代的佛

66、教旅行家感到骄傲和敬佩的理由。(6分)26.文章结尾处作者说“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请举例说明当今中国某一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及影响。(3分)27. 文章讲述了法显和玄奘执着追求自己信仰完成彪炳史册壮举的故事,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和事迹。请讲述其中一个人物为实现自己理想执着追求的故事,并对此做出评价。(4分)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20.(2分)C.【解析:A项,停住:表示瞬间停下这个动作;停驻:表示一个长时间的停留状态。B项,信赖:信任并依赖;信服:相信并佩服。C项,崇敬:推崇尊敬;崇拜:尊敬钦佩。D项,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检查

67、衡量。】21.(2分)C.【解析:“九死一生”在文章中应解释为: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九:表示极多。】22.(3分)A。【解析:B.玄奘打坐台也是后人为了纪念玄奘所修,不是他当年坐过的。C.文中没有明确说明玄奘为什么将犍陀罗作为自己是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D.文章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法显比玄奘更伟大的观点,只是说法显的壮举“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23. (3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第一问(1分):“这”指代“了解到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第二问(2分):“赖”有“留在某处不肯走开”的意思,在文中是指留在讲经堂里不肯离开,表

68、明作者被深深地吸引,在此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24.(4分)(意思对即可)【要点提示:内容上:由对玄奘的缅怀巧妙自然地转到对法显的介绍。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题目内容相呼应。】25. (6分)(意思对即可)【要点提示:(1)佛教旅行家玄奘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最终以讲经者的身份赢得了人们的崇敬。(2)法显和玄奘具有为追求信仰而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徒步穿越大戈壁沙漠、翻越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腾格里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而法显更是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3)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史

69、记传统,为世界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它们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使得佛教史易于梳理,印度普通历史得以填补和修订。】26(3分)【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略】27.(4分)【答案略】昌平二模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 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

70、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

71、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

72、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

73、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

74、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

75、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取材于散文2016年

76、第5期)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逼仄:指山崖逼近 B. 彪炳千秋: 指古道的文化风采流传千秋万代C. 诡异:指时间变化奇异 D. 笃定:指苏轼流放后的从容不迫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21文章第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4分)22文章第段写到“只

77、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23文章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有何含义?(5分)24. 作者来岭南是为了寻梦,梅岭古道触发了他对未来的梦想。类似的梦在许多文学名著中出现,如翠翠的梦、桑提亚哥的梦、孙少平的梦等。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现的精神或追求。(6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19.(2分) A(逼仄:指山崖狭窄 )20.(3分) D( A作者没有亲眼看到茂盛的梅花。 B应是从“珠玑巷”开始。C本质的原因应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21.(4分)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

78、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迥异,情感一悲一欢,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这一观点。(表现手法2分,阐释观点2分)22. (4分)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古时候穿过梅岭古道就是戴罪之躯的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句意2分,结合内容2分)23.(5分)题目出自苏轼的诗歌赠岭上梅,是他北归经过梅岭之时的感慨,君虽然没有来,他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和内心的笃定与超然。“过尽行人君不来”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渴望有所遇见,并且这份渴盼给予他前行的力量。“过尽行人君不来”作为题目,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解释诗句2分,感悟2分,表达效果1分)24.(6分)评分标准:明确人物的梦想2分,结合作品具体内容2分,分析追求或精神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