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056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参:第二板块 中国近代史 第三步 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战争推动下的变革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1洋务运动为中

2、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1)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为了挽救其统治,洋务派从“练兵”“制器”开始,开始了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强”,即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思想下大力兴办民用工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如轮船招商局,还有通行全国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新式工矿企业的设置,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

3、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工业,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近代工业的出现,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我国早期创办的、规模较大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大都通过洋务派向清政府申请“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洋务派确曾给予过一定的支持或扶助,如为这些企业向清政府请准贷款、垫

4、款,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3)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以轮船招商局与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例,轮船招商局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少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者,约1 300余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获得十年专利权,它明确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其用意在于使洋人在中国设棉织厂的“后患庶几可免”。这表明洋务运动

5、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创办新式学堂:随着科技和机器的输入,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才。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2)注重留学教育:洋务派认为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

6、,必须派人到外国学习“远适肄业,集思广益”“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因习,然后渐图自强”。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从1877年起,又派出108人赴英法等国留学。从此以后,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识,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国后,倡导西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这在封建主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7、的人。如郭嵩焘在1875年时提出“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他们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8、。但洋务运动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许多近代化的新因素,它使中国有了西方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方式,有了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邮政、电报等新式通讯手段,有了新式学堂和翻译、刊印西方书籍的机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推动了近代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9、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参与;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以“上谕”的形式肯定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意味着,清王朝公开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学放在“师尊”的地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客观地正视自己、评价自己在当时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从而引导国人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较客观地认识当时的世界局势,使国人对西学的优势地

10、位开始普遍认同并付诸实施。因此,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许多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八股之学转向较完整的西学,先进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伴随着他们自身的不断升华,在寻求西学的道路上,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中国最终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缚。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探索救

11、国救民的真理。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废八股、变科举;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同时,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由于受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期,出现了包括强学会、南学会、时务学堂等在内的一批具有资产阶

12、级民主性质的学会组织,他们已经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使国人耳目一新。把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学会组织的主要宗旨,这充分体现了维新派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传统教育达不到而近代教育必须做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次,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戊戌变法明确规定变通科举、废除八股,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西学在中国广泛、深入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规定:“中西并重,观其会通,不得偏废。”“依泰西日

13、本通行学校功课之种类,参以中学。”这些规定,完全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逐步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堂的教学体制、内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近代教育观和教育原则引导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特别是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观的确立,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戊戌变法促使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3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首先,在戊戌变法期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措施,奠定了近代国家的雏形。政治上他们提出了“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的主张,强烈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14、,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经济上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近代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等等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变科举,提倡西学,建立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和提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要求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它是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封建生产方式,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戊戌变法是从制度上来挽救民族危亡,是完全进步的。其次,戊戌变法时期,促使中国爱国主义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15、,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已经初步登上了政治舞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后历次重大爱国主义运动中,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成为运动的主导力量,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戊戌变法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从而奠定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使近代爱国主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于是教育救国、工商立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及其相关的近代人才观的提出,标志着新的

16、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到20世纪初,随着新型的西学观和近代教育的宣传和实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已经自觉抛弃了封建的八股文、科举,转向学习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道路、追求进步和真理。他们成为封建专制的掘墓人,是近代社会构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可以这样说,戊戌变法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

17、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1清末新政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奖励实业”政策190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商部,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商部自成立后,制定并颁行商律、革命“耻言贸易”的旧观念、奖励在工商实业上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掀起了国内投资实业的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会的成立1907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商务总会,专门用于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由此,商会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在商会的组织领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以商会组织为纽带,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18、台。(2)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属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制开始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破坏了封建制度原有的人才基础,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解体,从而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普及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式人才的培养废除科举制后,从恢复和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政

19、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成归国,因此,20世纪初期第一次出现了留学的热潮。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宪。所以,新政的推行,却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3)军事体制改革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是军事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清朝军制的改革经历了从八旗和绿营到湘军和淮军再到新军的编制过程,同时在军官训练、陆军和海军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军在战术、训练、教育、装备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初级的近代意义上的军队水准。清政府本想以新军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军的产生和壮大,导致清王朝出现了愈加深刻的危机。(4)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

20、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饬吏治,合并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二是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仿行立宪。新政时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但最终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时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2清末新政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积极影响(1)经济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3)传统社会全面解体,现代社会崭露头角。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

21、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资政院、咨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总之,清末新政改革超越了诸多禁忌,冲破了几十年来束缚晚清现代化发展的“中体西用”的阻碍,继续沿着戊戌维新的道路前进,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与分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使中国社会开始

22、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民国初期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有借鉴性解析:选C材料意思是,中国工业近代化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开展的,使其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保障,这与西方工业近代化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故C项正确。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

23、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解析:选C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与材料中“新式学堂”“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兴办”表明是官学教育,故B项错误;当时既有传统儒家教育面向科举,又有材料中“新式学堂”“留学生”为洋务运动培养实际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中“洋务派兴办”表明洋务派重视,但不等于得到社会重视,洋务运动期间社会风气尚未发生大的变化,故D项错误。3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

24、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解析:选C“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C项正确。4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体现了统治者主动变革社会决心D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解析:选D光绪新政是指戊戌变法,慈禧新政是指清末新政

25、,二者都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慈禧清末新政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故B项错误;二者改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为维护自身统治进行的被动变革,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鼓励工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二、时代催生下的机遇近代中国和平建国的尝试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尝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由于国

26、民党发动内战,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27、。4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5和平建国的尝试失败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国民革命运动的突出特点和重大成果(1)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出现新高潮。(3)有新式的正规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把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

28、全国。(4)近代史无前例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权益。这促成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5)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6)国民革命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1蒋介石的方针和策略方针独裁和内战。旗号:“和平建国”。目的:发动新的大规模

29、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一方面积极准备内战,一方面又假装和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的问题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共的方针和策略:方针是“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策略是一方面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平民主。(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成果:派毛泽东等到重庆同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

30、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政协会议: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围绕着政权与军队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3和平民主的破产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产。1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

31、”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解析:选C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2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

32、化解析:选D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得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新旧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3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这个政府”是指()A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D武汉国民政府解析:选D武汉国民政府存在于19261927年,此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因而在该政府内可能出现国共两党人员共同工

33、作,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因而该政府可能出台“惩治土豪劣绅”的决议,故D项正确。4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解析:选B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

34、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三、巨龙腾飞的新起点现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独立自主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彰显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东方巨龙腾飞的新起点。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国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诸地负隅顽抗。美国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围中国,还派

35、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过渡时期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

36、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外交奠定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

37、团时首次提出。重大外交活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科技方面: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7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5)经济上的成就: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38、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

39、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

40、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41、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解析:选C材料三个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秦朝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注重政治革命,旧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三个事件都推动了社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故C项正确;D项仅仅局限于政治上政权的改变,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2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

42、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3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 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解析:选B教育部取消学自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

43、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故A、C、D三项错误。4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了

44、国际关系的发展,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故A项正确。四、互惠发展的新机遇现代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出,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作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将“一带一路”在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阐释得清晰透彻。“一带一路”是当今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复习备考我们应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

45、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欧非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1)丝绸之路是张骞于西汉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欧非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

46、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影响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在动荡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大部处于长期的割据战争之中,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时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一定阻隔,同时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仍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

47、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自贞观以来,唐与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迅速(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2)元代,丝绸之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发展迅速。(3)元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

48、志而存在。(2)清朝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已距离先进的西方很远很远,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被“暴殄天物”了。6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1)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的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2)丝绸之路的兴衰,为我们研究和探

49、讨丝绸之路在当代的意义及价值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参考,同时有利于我们站在正确的高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1“一带一路”的包容性(1)重视存在差异:“一带一路”地跨欧、亚、非三洲,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就突出了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期望价值和迫切要求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具有巨大

50、的包容性。(2)强调平等交往:“一带一路”倡导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包容来热情容纳广大国家和地区的亲情加入,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地位悬殊的大小,一律以平等的交往态度进行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3)主张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在密切交往中更加突出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制度、人文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顺应时代大潮流下致力于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的发展与合作,实现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一带一路”的开放性(1)开展区域合作:“一带一路”是在各国着力寻找新的火车头带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

51、,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发展经济,区域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横跨欧、亚、非三洲,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对于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2)促进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亚、欧、非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为我国顺利推行这一战略提供了话语支持。通过这一战略,加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各区域国家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建立健全亚洲各个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合作,达到共赢,使广大“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促进经贸合作

52、,能源、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3)共创繁荣发展:“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共同进步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1)“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内发展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

53、的需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正常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2)“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号,同时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以发展同沿线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为导向的经济互动带。(3)“一带一路”是对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进之举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制,扩大开放格局的必然之路。新时

54、期,我国的国内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正在向着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4)“一带一路”是顺应民心,推动和平的伟大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带一路”战略是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行的,它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此带动各国的共同进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着相同的和平愿望,积极的拥护“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心声。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接起来,实现地球一家人的美好愿望,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55、,人民过得更加美好。2“一带一路”的挑战(1)“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制定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战略。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壁画的史料价

56、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壁画研究成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认识的不同,无法体现壁画的史料价值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丝路的两种不同认识,不能体现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人们认为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C项正确;两种认识的偏差与科学手段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2在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

57、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海上丝绸之路”()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解析:选A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强调的重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各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D项错误。3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58、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共同包含的内容,A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4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

59、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为()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解析:选A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说明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指明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实施效果,故C项错误;D项是“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素养提能满分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

60、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2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疽,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害B

61、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外国工厂对中国的危害,故A项正确。3(2017黄冈质检)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A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B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C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D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解析:选C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是国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4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了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这反映了维新派()A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B注重营

62、造维新思想氛围C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D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解析:选B时务报作为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的主要报刊之一,采取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维新派注重向普通民众宣传变法思想,以形成维新变法的社会思想氛围,B项正确;维新运动不是文艺革新运动,改革报刊文体只是为了便于宣扬变法思想,A项错误;维新派虽然意在唤醒民众的意识,但并没有把民众看作维新的力量,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急迫性,D项错误。5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A武

63、昌起义获得成功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解析:选B国民革命时期,重视群众的力量,强调工农组成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B项正确。6(2017资阳模拟)“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从两年前这一天起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作者深情赞颂的是()A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B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C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D中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解析:选B“双十”体现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

64、和国,但作者更多地强调“七七”,故A项错误;“这一天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说明作者强调和歌颂的是七七事变,体现了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中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是新中国成立,都与材料无关,故C、D两项错误。7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65、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析:选C据材料可得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8新中国成立初期签订的一份外交文件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66、。”该文件()A贯彻了“一边倒”方针B倡导了“求同存异”方针C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体现了“不结盟”原则解析:选A材料来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贯彻“一边倒”的方针,故A项正确。9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A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B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C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D实现了朝鲜和

67、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解析:选B据材料“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可以得出中国政府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故B项正确。10(2017宜宾诊断)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选C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

68、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11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C缺乏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解析:选A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农业和轻工业,其他领域改革也在进行,故B项错误;C项表述错

69、误,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12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解析:选A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材料中“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打破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故A项正

70、确;区域集团化与材料中“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改变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C项错误;“摆脱了”与材料中“合作构想”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只

71、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推动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此过程中,许多国家虽都曾经拒绝过全球化,试图以闭关锁国的方式实现国家富强,但均无成功者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

72、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习近平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2016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推动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73、“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得出,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得以形成的主要推动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马克思的观点,影响主要体现在建设性和破坏性上,“开拓了世界市场”,即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即给中华民族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结合所学知识做答,即战后建立由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小问,经济体制的转变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是扩大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第(4)问,结合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等思考。答案

74、:(1)原因:工业革命。(2分)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4分)(2)措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4分)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2分)(3)理念: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6分)(4)因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商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按照“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模式不断深化。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制度”,而西方“文化”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摘编自秦晖“日本式自

75、由主义”的影响:晚清新政大谈“民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按照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模式不断深化”概括材料的观点并表明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答案:(示例)不赞同材料观点,中国近代受西方的影响不完全按照“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模式。(4分)太平天国运动在“器物”“制度”上缺乏新意而“文化”上却带有鲜明基督教色彩,其在洋务运动之前就已对中国造成了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维新思想传播的重点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制度。(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