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周宗法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尊重”一词表述错误,排
2、除;宗法制讲究血缘亲疏,与题干“女”旁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题干现象与分封制无关,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概况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分封姬姓贵族的依据是( )A个人才能 B血缘亲疏 C嫡长子继承 D先代贵族【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
3、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3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
4、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西周政治的“君父同伦”理念,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血缘关系”,排除A;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及特征4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
5、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概念: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2)西周的状况: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5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
6、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相关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6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
7、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西周时期的状况【名师点睛】关于西周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把握到以下方面:(1)在重视发展各地农业生产的同时,周代各王普遍重视商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当时还没有形成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农抑商”的观念。(2)西周有如下商业制度:1、市场管理制度;2、价格制度;3、税收制度;4、货物出入关市制度等。7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
8、( )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 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 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西周礼乐制度,把握到以下方面:(1)概念: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乐制度规范的是“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2)西周礼乐制相关状况: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9、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也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的等级秩序思想。8据史书记载,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些诸侯的征伐行为客观上( )A.维护了周王的独尊地位B.造成思想文化趋向统一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形成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与诸侯争霸明显背离,排除;诸侯争霸属于政治方面,与思想文化方面关联性
10、不大,排除;C项属于经济方面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诸侯间的争霸行为实际上顺应了结束诸侯割据、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诸侯争霸【名师点睛】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与理解。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整个社会出现统一趋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各国掀起变法运动,逐步确立封建制度。(2)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逐步确立。(3)思想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
11、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9.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生平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据此即可排除A、C;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受欢迎(不合时宜),B项说法不正确,排除;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D项表
12、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周礼制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圣哲孔子10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C互相借鉴融合为一种治国思想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及认识【名师点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把握到以下方面:(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由该时期生产力发展决定
13、的,也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3)是在春秋战国大动荡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下出现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它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对后世影响深远。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影响等都需要掌握。11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答案】A【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老子的思想主
14、张12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体现了荀子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B项符合材
15、料主旨和题意,正确;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平衡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名师点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等。1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
16、,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表述出对尧舜思想言论的推崇,可知是儒家思想借用历史来宣传自己的主张,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排除A;B项说法本身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但不符合本题题干主旨,排除;C项属于误选项,但“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
17、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14西周的分封制曾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严重的诸侯割据,秦朝开始,郡县制成为了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但西汉、西晋仍出现分封诸王的情况,隋文帝、唐高祖也曾以亲王为总管出镇地方。北宋以前反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需要遵循分封祖制 B宗族治下家国同构C中央集权尚不完善 D借鉴历史经验失误【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5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民贵君轻”说 B“五德始终”说 C“知行合一”论 D“君权
18、神授”论 【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名师点睛】关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理论上“天人感应”: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2)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3)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认为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天的安排,并将仁、义、礼、智、信(五常)视作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4)提出“大
19、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1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收集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秦始皇销毁铜兵器( )A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 B有效地防止了人民的反抗C促进了铁兵器的使用 D导致了秦国很快灭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粉饰太平”的说法不符合秦朝建立时期史实,属于贬义,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题干所示措施实际上有利于秦朝兵器铸造的进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D
20、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千古一帝秦始皇17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 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无从体现勤俭节约,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主张,主张通过观察
21、外部事物得到“理”,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18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
22、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19.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耕牛的极度缺少 D.小农经济的阻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及其影响,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
23、散生产,由于财力所限,使占有一定财力和人力的铁犁牛耕(当时是二牛三人进行耕作)受到了阻碍,而锸、锄则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而以此为主导,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冶铁技术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联系,A项错误;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精耕细作,B项错误;耕牛的减少虽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高考对小农经济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它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2)有利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格局,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模式,维护了社会稳
24、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不利影响:自给自足模式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的小农经济的牢固确立致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20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概况及认识21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
25、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董仲舒从“王”字入手,美化君权,分析君权的神圣,宣扬君主代表上天统治民众,即君权神授,A项符合题意,正确;“天人感应”意指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仁政”,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教化”,排除D。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名师点睛】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掌握。(1)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
26、时期确立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后经发展,从哲学的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即程朱理学。(3)后来再由陆王心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22古希腊农业城邦斯巴达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工商业城邦雅典奉行奴隶主民主政治。斯巴达和雅典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果雅典失败,奴隶主民主政治遭到削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相同B.斯巴达政治制度优于雅典C.制度的不同源于彼此隔绝D.战败使雅典民主弊端丛生【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民主政治概况及认识【名
27、师点睛】关于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利弊问题。(1)益处:1、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4、有利于促进雅典的繁荣。(2)弊端:1、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2、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斥在民主殿堂之外;3、它是一种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民主决策的失误,产生多数人的暴政。2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第二步甲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乙提出雅典民主
28、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丙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丁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民主政治概况及认识;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方法【名师点睛】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的比较。(1)相同: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都在人的价值方面强调理性、否定绝对权威。(2)不同: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需要,否认对人的约束,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
29、对于人的重要性,苏格拉底限定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4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C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不同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地域”的问题,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经济模式”的问题,故不能够得出B项结论,排除;C项与题干“实质”要求不符,排除;中国西周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都是奴隶制时期,所采取的这些制
30、度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的,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及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罗马政治机构概况及认识【名师点睛】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有相似之处。(1)希腊是小邦林立,中国则是通过分封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诸侯国。(2)希腊和中国的这些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适应当地环境,维护自己的统治为目的的。(3)二者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希腊则没有。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
31、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至汉代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1分)材料二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
32、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三 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非常有限,但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
33、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4分)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春秋时期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答案】(1)变化:战国以战功作为官僚行政制度建立的主要依据;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6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不同时代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成为影响统治的重要因素。(5分)(2
34、)变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民间私人办学兴起。(4分)不同点:汉武帝时期,中国教育开始呈现出官方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趋势,教育内容和思想趋于统一化。(4分)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政治上的大一统要求思想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行儒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汉武帝对儒生的重用。(6分)【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概况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
35、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秦汉时期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制度就“制度创新”观点进行论述。(说明:论述可从制度创新背景、与中央集权关系、对王朝盛衰影响等角度入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郡县制度。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势力强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吸取西周分封制教训,在商鞅推行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
36、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一制度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被后世沿用和发展,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12分)示例二:尊儒制度。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走向低潮,汉武帝时期形成大一统局面,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的措施,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开始确立,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制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12分)示例三:国有专营制度。汉初,社会经济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面临商贾膨
37、胀、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汉武帝对盐、铁等有利可图行业采取专营制度,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制度,打击了富商大贾,有效地控制了国家的重要资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12分)【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名师点睛】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割据势力不
38、断削弱。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C、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等。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山
39、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是为盐铁专卖制度。管仲提倡盐铁专营,但不是主张政府亲自下场,创办国营盐场或国营铁厂,而是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就被间夹其中,进退失措,成为被博弈的对象。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富国之策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管仲的富国之策。(9分)【答案】(1)主要内容: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建立“盐铁专卖”的制度;实行“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6分)(2)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人民负担;与民争利,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9分)【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管仲改革概况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