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900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9广东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其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

2、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2(2019天津重点中学二联)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力的重视,体现了诸侯争霸环境下发展小农生产对取得兼并战争胜利、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但无法反映富民思想出现的“根本”,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墨思想的融合

3、,排除B项;富民思想不仅仅服务于争霸战争,排除C项。3(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4(2019福建泉州二模)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

4、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以平抑物价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故选A项。五均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发生改变,C项错误;封建政府的政策制定的出发

5、点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5(2019湖北八市联考)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

6、效果,B、D两项缺乏依据,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6(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基本意义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例如盐铁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这一制度的变化()A造成三省六部制的迅速崩溃B使当时的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C体现出皇帝自由处置权大增D便于重用科举制涌现的大量人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可知,皇帝的权力在增强,丞相的权力在弱化

7、,故C项正确。这一变化并没有直接导致三省六部制的崩溃,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科举人才的重视,排除D项。7(2019福建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由“巧手供内”者不“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供应皇室的官营手工业优先无偿使用优秀手工业者,故选C项。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这一规定并无抑制商业发展之意,A项错误;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

8、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排除D项。8(2019安徽合肥一检)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答案B解析材料中“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说明,宋朝政府放松了对人们的控制,故选B项。宋朝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A项;宋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有阶级矛

9、盾、宋朝民族矛盾、宋朝与辽金夏之间的矛盾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9(2019河南名校联盟联考)据宋代文房四谱纸谱记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藁、油藤为之者尤佳。”这反映出()A宋代造纸技术日臻完善 B格物观推动造纸业发展C各地纸张颇具地域特色 D造纸业在当时地位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蜀中、江浙、北方等地因制纸原料的不同而使纸张呈现不同称号与特色,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造纸工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格物观对造纸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

10、说明造纸业在当时地位突出,排除D项。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调)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了运行机制的极大限制,故选A项。

11、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限制,并非是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君权受到限制,不是专制加强,D项错误。11(2019江西赣州三模)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这种变化反映了江浙地区()A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C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增强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方地区由以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实质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故选C项。材料主

12、要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南方种植商品作物增多,并没有经济重心的相关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雇佣关系,无法判断是否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2019陕西三联)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B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C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D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答案A解析从材料“宋史元

13、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孝义家”“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中可以看出,郑氏家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载入正史,多次受朝廷表彰,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下层人民的斗争手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地位,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14、。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

15、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

16、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根据材料一“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第二小问,

17、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根据材料一“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根据材料二“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第二小问,结合特点分析,如根据材料二“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根据材料二“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

18、征服。第三小问,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14(2019四川绵阳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围绕材料

19、,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阐述: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明清时期,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限制条件有三个: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具体要求两个:明确论题,史论结合。材料的主旨在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述时可以从这个概念的本质、进程和影响中选择史实依据最充分者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