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 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 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行(1)背景(2)内容(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_奠定了初步基础。易混易错“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2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到1956年。(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资本主义工
2、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到_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关键点拨农业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其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并充分照顾了农民的困难和要求。国家顺利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
3、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政策调整(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结果关键点拨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错误的探索及启示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 _领域。2表现(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2)1975年,邓小平_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好转,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3影响(1)导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丧失了发展的良机。易混
4、易错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1实施的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间的关系。(4)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于1953年7月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主题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
5、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尖锐而形象地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本史料充分表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1)计划纲要指示中的“边打”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2)人民日报社论的强调,表明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3)毛
6、泽东的形象化言论表明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近代重工业极端的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主题3成就、特点及其实质(1)成就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3)实质:
7、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题1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实质(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主题2三大改造的意义史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料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
8、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主题3图解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9、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史料一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本图片史料反映了浮夸风盛行。史料二诗歌:两只巨手提江河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本史料反映了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史料三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 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 369万吨。实际上合格
10、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本史料反映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主题1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主题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消极影响史论
11、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史料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明确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推行“组织军事化 ”、“行动战斗化”,采取大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并实行“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一两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很快走向反面,“干不干,三餐饭”“出工不出力”,许多人坐起了“共产主义大船”。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负面影响,从生产力上看,人民公社制度除在大规模上调动人力、物力进行
12、生产外,从总体来看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脱离社会实际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及其启示主题1失误与挫折项目背景或原因内容结果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运动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争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
13、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主题2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
14、整生产关系。(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例1 (2011福建高考)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
15、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答案B审题突破审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区分选项基本概念。近代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代表旧中国历届政府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另一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针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成份提出排除外国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当时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是组成之一而不是指整体。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例2 (2011海南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
16、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答案C 审题突破审题的关键是据题干准确定位时空,进一步迁移所学知识。时间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空间信息:“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全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3 (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17、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把基本史实置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认识。题干时间信息: “1962年”,当时正是经过落实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初现成效时期,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例4 (2011 广东高考)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答案A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抓住图片上的时间信息(1958 11),克服望文生义(见到卫星二字误以为是“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
18、高指标而出现“浮夸风”、放“卫星”现象。命题感悟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经济成分、“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能力立意上注重基本概念的比较、基础知识的迁移、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与现实感题点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毛泽东讲话最有可能发表于 ()A1951年 B1955年 C1958年 D1966年题点新时期建设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2中
19、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做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忽视了现实条件和可能C其精神贯彻执行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D表明党中央在三年困难情况下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心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社会主义改造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题点核心概念“大跃进”时的“浮夸风”4“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
20、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经济建设应崇尚科学精神,力避违背客观经济规律5阅读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粮食产量糖料产量油料产量棉花产量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的进行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的实行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运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解读材料6在1962年3月7日,陈云
21、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如何 ()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B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C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纠正大炼钢铁运动的破坏作用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2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
22、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有个形象的比喻,称它“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A总路线、总任务 B轻工业、重工业C一化、三改 D巩固政权、恢复经济3 “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牌汽车跑中华,喷气式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这首歌谣所歌颂的成果的取得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4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了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下列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过的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大折腾”的事件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5
23、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党委书记说可以打1万斤。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提出“以粮为纲”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认识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6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
24、动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7右面宣传画反映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胜利建成。据图片文字和教材内容判断其建成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全面胜利B“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C“文革”时经济生活趋向政治化D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我党疯狂进攻8“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9周恩来在195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我国人民在社会组织方面有了一个伟大的创造,这就是全国农村中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建立的人民
25、公社。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是适应我国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国情10下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11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存在个人崇拜现象A
26、B C D12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A经济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B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
27、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 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10分)(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
28、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10分)14阅读下列图片:图一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图三1958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图二 请回答:(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6分)(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6分)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8分)答案复习讲义知识整合一、1.(1)国民经济(2)重工业(4)工业化2.(2)生产合作社 (3)1956二、1.(1)工业国2.(2)客观经济规律3.(1)调整(2)196
29、2三、1.经济2.(2)全面整顿命题探究1B2D3A4A5C6D课时规范训练1A2C3B4B5D6B7C8C9D10D11C12C13(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实践:实施“一五”计划。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举出两例即可)(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4(1)“一五”计划时期。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则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