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2、 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生 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师 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 生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师 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
3、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生 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 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 内力作用。师 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
4、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师 (多媒体展示)播放喜马拉雅山形成的模拟动画。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一一指出,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生 默记
5、一分钟。师 出示一空白的板块构造图,请学生抢答式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生1.两人合作,指图确认。2.教师指图,学生抢答。师 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投影: 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师 请同学们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下标37“活动”问题1、2,同时请同学们总结有何疑问之处。生 分A、B、C三组讨论并总结。问题落实(学生代表回答)1题:(A组回答)(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
6、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3)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师 你们的结论很正确,只因板块的这种运动才使地表形态发生海陆的变迁,所以科学家才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2题:(B组回答)(1)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向西南方向运动,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3)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师 你们的结论也很精辟。现在请C组同学选出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举手补充,看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之处。生 质疑(进入高潮,难点突破)可能提出的问题:板块为什么会运动?板
7、块运动有什么规律?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师 (再次展示板块示意图并指图讲解,突破难点)从图中可见,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箭头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请看图,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
8、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如果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等。师 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投影:表格板块运动与地貌类型(画线部分为待填写内容)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陆海相碰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生自主填写(画线部分为学生填写)板书:板块移动与地貌师 (精讲)在板块内部,地
9、壳较稳定,但在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多火山、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2004年12月28日的印度洋海啸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海底地震而造成的。(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现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证据。生 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照片、描述、文字叙述等)。师 大家搜集的材料真丰富。从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
10、构造。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播放录像:关于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影像资料。根据录像,请同学们完成下表。投影:表格(画线部分为待填写内容)褶皱断层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类型背斜向斜特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一般成山岭(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常被侵蚀成谷一般成谷地,两翼被侵蚀成山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师 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褶皱示意图)。投影:思考:背斜和向斜在
11、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生 背斜中间向上隆起,向斜中间一般向下弯曲。师 对。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动画。(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生 观察形成过程,合作探究成因。师 (指图总结,突破难点)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生 观察教材插图,强化理解。师 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
12、到的。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以免诱发地震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褶皱、断层的形成探究内容:褶皱、断层的产生与岩层性质有何关系?探究过程、方法:小实验。胶泥用水搅拌,并制成两个长50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的方条,分别晾至五成干和八成干。在五成干的方条两端用力挤压,在八成干的方条的两端用力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探究结果:记录观察结果,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