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步练习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2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答案:1.A2.A3
2、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正确的是()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D植被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解析:选C。因为地面坡度小,则河道排水速度应较慢,不易形成洪水,故选C项。42010年3月21日冰岛南部一座火山开始喷发,冰岛民政部门官员格维兹门松说,火山喷发地附近的500至600名居民已撤离家园,以避免火山喷发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这说明()A人类活动可以“放大灾情”B人类活动可以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D人类活动可以“缩小”灾情解析:选D。本题各选项单独看都是正确的。但材料阐述的是冰岛火山喷发,附近居民撤离家
3、园,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故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减小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缩小”灾情。5中新社华盛顿2010年2月27日电智利内政部长约马27日对媒体表示,智利当日凌晨发生的里氏8.8级强烈地震已造成214人死亡,150万所住宅不同程度受损。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往往损失惨重,对于地震灾害来说,不能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是()A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B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C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D植树造林,保护土地解析:选D。地震所带来的灾情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而引起的,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和
4、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植树造林,保护土地,可以减轻洪水灾害的易损程度,但对地震灾害而言,影响不大。6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1965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原因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
5、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乙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情。一、选择题(2011年黄冈模拟)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
6、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2题。1. 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 BC D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
7、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答案:1.A2.D2011年5月16日晚上21时20分左右,兰州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据此回答34题。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抗震能力差4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B人以各
8、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答案:3.C4.D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5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
9、市化后蒸发量减少6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答案:5.D6.C7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A BC D解析:选A。相
10、同破坏程度的自然灾害,在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因有防灾系统,灾前预防、灾时迅速救援等可使灾情“缩小”。8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地区()A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B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C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D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解析:选A。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就越大,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绝对损失大,又因其经济雄厚,防抗灾能力强,故其相对损失小。9在农业社会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A寒潮和旱灾 B风暴潮和海水入侵C地震和海冰 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解析:选A。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10
11、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发生时间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920年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达50万人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解析:选A。由表中灾害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二、综合题11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
12、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地震给海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1)该次地震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中,你认为比重最小的群体是_,其原因是_。(2)该灾害除了给人带来身体伤害外,还给人类带来_和_伤害。(3)该地震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有_、_、_;间接财产损失有_、_、_。(4)该地震的震级小于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但其经济损失却十分巨大,你认为出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1)青壮年青壮年应急反
13、应快、身体抗灾能力强(2)心理精神(3)建筑物高速公路立交桥通讯网络交通运输水电气管道(4)震中距离市中心近;经济比当年唐山发达;地震引发其他灾害严重。12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2.5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2.552030风沙和沙漠化2.5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14、?简述其形成原因。(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10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
15、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的结果。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作用三方面分析。答案:(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
16、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1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0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
17、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 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