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755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探究题)(2012福州模拟)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2.(易错题)“农暇之时,(松江)所出

2、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棉织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对外交往频繁A.B. C.D.3.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刷新了明代瓷器拍卖世界纪录。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晚期烧制出青瓷B.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C.宋代民窑超过官窑,处于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D.清朝前期瓷器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4.(2012淄博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

3、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5.(探究题)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6.(2012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7.(

4、预测题)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8.“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B.社会风气的败坏C.商品经济的发达D.价值观念的更新9.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

5、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0.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11.(2012福州模拟)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

6、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鼎盛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13.(2012潍坊模拟)“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14.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

7、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15.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策,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2012安徽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以前地

8、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戴逸简明清史材料二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

9、代史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在清朝前期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针对

10、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

11、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能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鲁迅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6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这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6分)(4)就以上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拟订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由材料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的判断能力。A、B、C三项分析的是材料的真实性及关系,偏离了本题的主旨,排除。后一学者根据材料二反驳了前一学者得出的结论,因此,仅用材料一得

12、出的结论难以成立。2.【解析】选A。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正确。“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正确。依赖于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在材料中也没体现。3.【解析】选C。在宋代,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才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C项错误。【误区警示】明代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势力消长的分水岭。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4.【解析】选D。两幅剪纸反映了“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A项强调抑商,“末”指商业,

13、实际上强调重视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B项强调发展农业,与小农经济有关。C项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强调的是发展工商业,与小农经济无关。故选D项。5.【解析】选A。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6.【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可以无限制地占有并可以买卖,说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D项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变式备选】(2012济南模拟)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

14、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人们指责用祭祀的牛进行耕田,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常规。说明这种现象还不能普遍被人接受,还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7.【解析】选D。由“木棉歌”、“翻白絮”、“机中布”说明A正确;由“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可判断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个农户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做衣服供自己消费并用来交纳赋税,这体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D项

15、,而且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故选D项。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对诗中本质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诗人所处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认识。诗中现象之所以出现,实际上正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具体表现。【变式备选】(2012泉州模拟)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选A。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有所发展,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受这些思想

16、的影响,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9.【解析】选D。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B两项。“一品”、“二品”、“一等生业”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坊市分开,市的开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违者要被判刑。故选B项。11.【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D项说法正确;结合教材知识,此时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A、B、C三项错误。12.【解题指南】小农经济是

17、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它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高度繁荣,但因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而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故选D项。13.【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商人通过贩卖商品获利,过着吃穿不愁的日子,却不必遭受农夫的辛苦与劳累。但从作者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厌恶的,体现了他的重农抑商思想。14

18、.【解析】选D。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官办工商业主要供应官府,不可能满足社会需求,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清时期实行的,而且是关于对外的政策,与“有效需求几乎消失”关系不大,B错误。广大农民的贫困可能减少有效需求,但不可能导致“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C错误。15.【解析】选C。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在我国历史上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们都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

19、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强化了自然经济,错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错误。故选C项。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来回答。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前两句话可以得出,第二问在回答时注意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由粮食生产中心演变为经济作物种植中心,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原因:由于江浙地区大批工商业城镇崛起,手工业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影响了粮食生产;此地人口稠密,非农业人口增加,粮食供不应求。(答出两点即可)(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

20、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3)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17.【解析】本题以经济转型为命题切入点,旨在借鉴历史教训以促进当今经济发展。第(1)题要从棉纺织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方面发散思维,找到当时经济发展的亮点。第(2)题要从材料提供的现象中找到经济发展

21、的动力和压力。第(3)题要通过对材料内容的解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拐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其影响。第(4)题要在通盘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拟订恰当的题目。答案:(1)经济现象:元代以来松江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说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2)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人地相争的现象严重。认识: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3)说明:中国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错失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的良机,导致了中国发展的落后。(4)近代前夜的辉煌与迟滞;向近代迈进的曙光与困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