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662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人教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图1 图2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图1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2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答案】A2(2012浙江温州高三八校第一学期期初联考3题)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

2、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上列举的事例分析,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利,北宋时期的“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美国“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而中央对地方进行控制,北宋时期“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美国“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以上这些的目的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矛盾。【答案】B3(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

3、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考点为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简表上分析,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地演变,两级到三级,周而复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秦到唐末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本题中的D项具有较迷惑性,因据所学知

4、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演变是中央不断地集权。【答案】B4(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1题)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解析】材料反映了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汉武帝时诸侯国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来解决诸侯国问题。“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

5、法”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答案】C5(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1题)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关键信息:汉书、郡国、省察冶状等。由此,可知是汉代刺史制度。【答案 】D6(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4题)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

6、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郡县制战国是已经出现,明成祖时期内阁形成,乙丁错误,选择B项。【答案】B7(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5题)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

7、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明太祖废丞相,清沿袭明制,故清代不可能有丞相,选择D项。【答案】D8(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2题)“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A“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C与皇帝“共治国事” 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解析】考查清朝军处机。从题干中“画成依样棹葫芦”,结合所学知识,

8、军机大臣是不参与决策的,而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跪受笔录”。【答案】D9.(2012湖南衡阳六校联考3题)“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本题考查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因政务繁杂,任用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内阁协助处理政务。本题中“中级官员”指内阁官员,内阁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处理政务。【答案】A10(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7题)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

9、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明代的内阁制虽然习惯上也被称为“相”,但已无实质意义,仅有“相”名而无“相职”和“相权”,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答案】C11(2012西安八校联考1题)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三个制度最明

10、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军机处、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行中书省【解析】回答本题突破点是三个制度需分别对应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有“封驳”职责的是唐朝门下省;“合议制度”是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特点;宋朝的通判负责监察。本题选B项。【答案】B12(2012广州调研14题)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份,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

11、之徒。”该政权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权更迭。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后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故选C。【答案】C13.(2012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

12、。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答案】B14.(2012海南四校联考7题)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解析】图表数据呈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题意,项反映的本质是项。【答案】B15.(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题)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

13、,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解析】“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大意是: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再联系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

14、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的上书。本题选C项。【答案】C16.(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3题)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镇割据【解析】分析材料和结合所学,导致材料中局面出现的原因应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答案】B17.(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

15、2题)对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解析】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主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必修一第4课。【答案】C18.(2012北京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题)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清只能“跪奏笔录”,这反映的问题是(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解析】考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本题较为常见,大臣从“坐”到“站”再到“跪”,反映了大臣的地位不断下降,君主专制

16、不断强化。本题选C项。【答案】C19.(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1题)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军机处【解析】考查明朝的内阁制。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到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助理机构,符合题干和材料的要求。【答案】C20.(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2题)宋朝以前,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宋

17、朝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B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大臣地位下降,君权加强,反映的趋势和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答案】C21.(2012襄阳四校高一期中13题)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C

18、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解析】 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答案】D22(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4题)“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对漆红圆柱上的一幅楹联,它反映了( )A皇权的“乾纲独断”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统治者执政为民的理念 D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关键信息:惟以一人治天下。因“岂为天下奉一人”,错选B的可能性大,BCD都说法错误,无从体现。【答案】A23(2012福建四地六

19、校联考2题)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解析】依据所学,秦始皇与唐太宗是与史实符合的;废丞相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祖;实现皇位世袭从秦始皇就开始了,所以选

20、C。【答案】C二、非选择题24.(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31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

21、属于历史评价?5分 材料二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5分材料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

22、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第(2)问主要是考查科举制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科举制一开始确实在选拔人才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参与了政治;应该肯定。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奴才,所以

23、应否定。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了西汉、北宋及元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答案】(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分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并不矛盾。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2分、“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