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九课 诗歌与小说编制时间:9月21日 编写人:林启贤 审核:蔡春恩班级: 座号: 姓名: 总分: 基础训练题1.假如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活动中你可能做到的是A用楷书抄写论语B学习九章算术C带朋友去看杂剧D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3.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
2、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4.宋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提倡重视 B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C商业兴盛,城市发展D文化普及5.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D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6.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
3、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C北宋的东京D明初的南京拓展训练题7.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B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D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8.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C士人阶
4、层审美情趣提高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9.苏东坡曾说:“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材料中显示出A英雄故事表达市民心声B罗贯中的作品风靡全国C章回小说成为文学主体D俚曲俗谣中诞生新诗体10.有学者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平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下列选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有狂草的出现凸显对个性的追求 清明上河图描摹市井风情“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深受大众喜爱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ABCD11.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
5、,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两汉政治跌宕起伏引人关注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世俗文化发展C.士人阶层兴起推动文化下移D.明代政治黑暗促使世人追思汉代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
6、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7、,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5:DCDCD 611: DDBADB(1)现象:赋成为汉代的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了儒、佛、道三教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