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文实班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化训练【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思想观念融入了世界潮流C、中国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D、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
2、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3、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76至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以欧洲为主。197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派
3、团访问西方发达国家(西欧五国),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作访问汇报: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这些访问() A、宣告新中国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转变 B、预示着中国重大发展决策正在酝酿C、标志西方孤立新中国的战略开始调整 D、扭转了中国长期对外贸易的逆差5、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
4、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6、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该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7、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极左思潮的影响 B、改革开放的影响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计划经济的影响8、
5、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2014四川)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 C、 D、10、2
6、001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只有356亿美元,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到2591亿美元。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对这些现象评价最合理的是( ) A、“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B、改革开放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C、“入世”促进了外贸结构和体制优化 D、经济危机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竞争力11、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做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更引人注意,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形象地比喻说:“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他的意图A、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弊大于利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
7、来说利大于弊C、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利大于弊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12、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其中一次修订增加了如中国梦、正能量、基层民主、市场经济、城镇化社区、低保、3G手机、期货交易、超市等上百个新词。这些新增的信息本质上反映出( ) A、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双百”方针遭到重大破坏C、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 D、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新气象13、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加入世贸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14、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
8、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加入世贸,融入全球 B、开发浦东,打造上海C、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D、包干到户,提高收入15、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
9、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16、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于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日,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不能说明( ) A、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 B、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充满活力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起来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5分)17、弄清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有利于掌握经济规律,认识经济体制。阅读材料
10、,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
11、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
12、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和衰落的原因。(12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13分)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A项是对“如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原因,故排除;B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根据材料“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可得出中国融入到全球
13、化浪潮中,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答案】C 【解析】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在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A项正确。
14、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排除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非对外开放,排除D。所以选A 4、【答案】B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新中国外交政策转变,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经济、科技方面,我们已经落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办法,凡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纳。”说明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要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西方对中国战略的相关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
15、到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时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这三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趋向于平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应该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正确;1949年到1951年中国经济恢复期,重工业发展极其薄弱,不符合图表中这一时期的特征,故排除A项;B、C两项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题注意材料中时间“1984年”,198
16、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1980年,国家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D项错误;由此本题答案为C。 7、【答案】B 【解析】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多是“投降卖国”,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是革命史观的结论;承认李鸿章对于近代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是以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角度为出发点,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所以B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
17、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材料中1984年邓小平提出进一步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直接受此思想影响的举措为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选C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吸收外资无关,故A项错误;1979年国家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正式在广东、福建创办四个经济特区,B项错误;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对外开放,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正确;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
18、最为发达的地方,故错误;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10年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可知并没有显示“入世”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出口即国际市场而非国内市场,故B项错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达到54%和267%”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增加188%和71%”说明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9、。故选C。【点评】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马乔治的比喻在于说明要看到中国的努力,不要因为这些争端而将其忽略,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经济而言是利大于弊。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中国梦、正能量、基层民主、市场经济、城镇化社区、低保、3G手机、期货交易、超市等上百个新词”都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气象,故D正确;A、B、C三项
20、不符合史实。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利用外资所占的百分比在缩小,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从而使东部和中西部利用外资比重都在增加,故C项正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对外开放程度高,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更加全面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符合题干材料中市场扩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表述,A项正确。浦东的
21、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旨在将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因此浦东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国家正确的经济策略带来的,而市场的扩大则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权责明确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中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市场的扩大对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的促进作用。 15、【答案】D 【解析】
22、由题目中的信息“2008年电这30年中”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妇女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的表述均由D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表明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材料文字“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仅次于美国,说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A、B、C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能反映,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当今国际
23、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17、【答案】(1)形成: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6分)衰落: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统一货币。(6分)(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8分)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
24、5分)【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改革开放。第(1)问,由材料关键信息“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概括为新航路开辟、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改革。由材料“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衰落的原因归纳为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提高银价、国民政府统一货币。第(2)问,由材料关键信息“(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从目标、过程、手段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