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61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3.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80页
2018学年高中三维专题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通史融会(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

2、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勃兴在政治上的体现。尤其是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1分封制目的确保中央政权稳定,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

3、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王室衰微,政在家门,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新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2)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

5、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郡县制的逐步确立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

6、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解析:选C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

7、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解析:选B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君权既并吞了宗权”表明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宗法制并未消亡,故C

8、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并未消弭,故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 B分封体制的完善C适应变法的潮流 D官僚政治的建立解析:选A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观念。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说明西周时期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受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不仅是周王的臣子还是家族成员,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分封制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C、D两项明显错误。4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

9、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得出王侯关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

10、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小农经济产生,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一、“千耦其耘”的井田制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数量的土地,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井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土地所有制受封的田地一律是公田,不论是贵族的采地还是国人的份地都是属于周天子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便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是不得买卖的性质国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瓦解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

11、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评价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奴隶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逐渐弱化了,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二、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步、推广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同时,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2生产关系变革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

12、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解析:选C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2(2018届高三扬

13、州调研)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畎(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选B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

14、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礼乐制度崩溃所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的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这次思想解放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1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

15、射、御、书、数特点形成“官师合一”局面,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2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

16、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1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总的来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主要内容(诸子百家的比较)(1)相同点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六经是诸子之源,诸子是六经之流。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各家虽歧见百出,但都源

17、出自又统纳于“道”这个终极概念。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2)不同点儒家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价值标准,以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的观念。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

18、尚同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力图逃离现实的混浊,求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3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入仕要像农夫重视耕作一样,即主张士应参与政治,故A项错误,B项正确

19、;C、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2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解析:选D孔子竭力维护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再结合孔子的出身(鲁国没落奴隶主贵族后裔),不难得出其代表的是“没落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2018届高三徐州联考)“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

20、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法治,根据“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项正确;B项属于道家思想;C 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4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

21、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材料观点符合墨家主张,故B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秘高考 考什么怎么考近年江苏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重在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命题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摒弃大量艰涩的文言史料,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活用。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问题、组织答案,正确引导了考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价值取向。所以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制、分封制、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认识,深刻理解先

22、秦阶段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2(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

23、行制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1(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

24、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2(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25、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

26、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D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

27、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选D材料旨在强调人(或者人民)的向上的转变,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道家、法家、墨家思想1“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

28、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别应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B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B项符合题意。2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解析:选A题干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

29、人执要,四方来效”大意为:政事在地方,要害在中央。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这句话说明了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3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解析:选D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为依据选贤举能,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判断D项正确。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对应学生用书P135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

30、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C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故C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

31、定的统治秩序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选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墨子提出尚贤者

32、,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淡化,故D项正确。4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

33、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6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

34、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A项“日臻完善”说法绝对;C项十分发达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未涉及分工问题,故D项错误。7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解析:选B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

35、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可见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管子乘马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36、,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表明土地已经成为私有,因而材料信息并非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9吕氏春秋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C“

37、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解析:选B本业是指农业,末业是指商业,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B项正确。10(2018届高三常州调研)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恰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

38、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故B项符合题意。1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

39、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欲其事之成”大意为想要贤能的人为百姓服务,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1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

40、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统一国家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1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材料“

41、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15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C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

42、A项错误;材料并未全面解释各流派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

43、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材料三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子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不同。(7分)解析

44、:本题选取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要求归纳、概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在回答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时,应指出荀子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3)主张: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不同: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通史

45、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从分封制、

46、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一)皇权与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是最高的政治首领,国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尊秦始皇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制定出一套体现“尊君抑臣”精神的礼仪皇位世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传承,“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2)皇帝制度的制度保障与制约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

47、制度、朝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制约皇权秦汉时期,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3)皇帝制度的影响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皇权至高无上的背景下,皇帝个人的素质往往对一代政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制”。实际上太尉是虚设的;三公的任用标准是“贤”与“能”,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

48、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1秦朝郡县制概况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影响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问题由来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

49、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解决措施叛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削弱藩国势力,从景帝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至武帝时的“推恩令”与“左官律”“附益法”,诸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武帝之后,王国的疆域大大缩小,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 二、多元文明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1察举

50、制和九品中正制(1)察举制概况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影响察举征辟制度为两汉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国家所需求的各种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当察举制度行之既久之后,它的弊端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随着豪门世家的发展,等级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九品中正制度内容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个人品行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

51、举士的中正官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对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内容制定官吏俸禄

52、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评价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使北魏吏治得到改善;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1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53、”状况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在地方设置亭长、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晋书职官志的相关记载在地方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可见当时地方受中央管辖,所以“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选C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未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有

54、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D项错误。3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解析:选A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被举荐之人名不符实,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4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

55、,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 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 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选C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察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体现出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官员时注重对后备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

56、,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一、汉代的重农抑商1历史背景(1)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2)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3)在文化上的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的影响、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2主要表现(1)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

57、。(2)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对商人的赋税。(3)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3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2)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二、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

58、、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影响丝绸之路是西汉对外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

59、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三、北魏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1汉武帝时,

60、“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2(2018届高三镇江模拟)史记平准书:“(汉兴

61、)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盐铁官营”且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与材料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不等于废除秦朝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表明投机导致物价飞涨,

62、对此“高祖乃令”抑商,故D项错误。3“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解析:选D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

63、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的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项正确。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适应的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而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相适应的则是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尽管主流思想存在变化,有时是法家学说,有时是黄老之学,有时是儒家经学,但就其学术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而言则是一致的。从上古三代到战国再到秦汉,随着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一、“罢

64、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典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原因汉初,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学逐渐抬头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政治需要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开拓大一统的需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

65、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表现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评价积极:“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局限:将儒学神学化,开两汉谶纬迷信盛行之先河;“三纲五常”的伦

66、理思想,成为束缚中国人民的精神绳索二、文化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并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1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选D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2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B是理学的思

67、想理论来源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释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所以用逃避现实来描述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学,杂糅了佛学和道学的思想,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学和道学的兴起,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玄学是以道家为核心,杂糅了儒学和其它的思想而成的,故D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秘考 考什么怎么考近年江苏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两汉时期商业政策、两汉时期思

68、想文化成就等方面,强调国家的大一统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对秦朝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内容则涉及较少。命题多通过创设新情境来呈现历史现象,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复习备考一方面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历史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应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历史影响,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其在当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2017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

69、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D项错误。2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解析:选B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吏对诸侯王称呼的变化,不能体现

70、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故A项错误;朝廷官吏属于中央政府官员,诸侯王属于地方贵族,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反映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B项正确;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维护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不是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故C项错误;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在秦朝,故D项错误。两汉魏晋时期经济的发展(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

71、”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两汉魏晋时期的思想与文艺1(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

72、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根据前面分析可知A项错误;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2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

73、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3(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

74、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儒家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1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根据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正确。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

75、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D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故D项正确。3(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

76、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对应学生用书P137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

77、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解析:选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为材料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对皇宫中和朝廷

78、里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皇帝决策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置王”是因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果“不为置王”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A项观点与题干观点不符;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拥有最终决策权,故D项错误。3秦统一后,

79、“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解析:选A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皇帝制度中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是先前的分封了,后期的分封是皇帝制度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

80、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D根据“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5“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

81、选B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且并未涉及承继分封制度,故C项错误;削弱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D项错误。6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析:选C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

82、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7(2018届高三无锡检测)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解析:选C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

83、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及史学理论。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所以A项正确。9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时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BC D解析:选A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

84、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地点的限制,故错误;依据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的信息可知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鼓励”,故错误;根据“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就是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

85、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1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解析:选B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

86、错误;根据史实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及材料“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可知,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选C题干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

87、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13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这与董仲舒宣扬的“三纲五常”相吻合,这种儒家伦理道德观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

88、误。14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选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贾作上下”说明了经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15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

89、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解析:选D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相矛盾,故B项错误;谱学盛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重视门第家世,这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选官用官,促使谱学兴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6江苏高考)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

90、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7分)(2)据材料

91、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4分)解析:第(1)问,“做法”根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成效”根据材料“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分析;“目的”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角度概括;“经济后果”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进行概括。第(3)问,可结合题头“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

92、出调整”概括二者的关系。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考学什么怎么学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

93、变化并获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唐宋变革论”成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的“中国梦”的实现可以从唐朝历史中得到一些有益借鉴。 一、政治上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唐宋时期,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一、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唐朝的行政机构,承袭隋代,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在这个基础上,依据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监察、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共同组成唐朝的朝官制系统。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选官制

94、度发生了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学的重大变革。1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唐朝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作用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

95、率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2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原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九品中正制度衰微世家大族的腐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演变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形式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评价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

96、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二、宋朝科举制的完善1表现科目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及其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握,这对于选拔经世

97、治世人才是有意义的体制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2评价积极性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

98、,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解析:选B材料中张玄素认为隋朝出现动乱是由于君主独断专行所致,表明张玄素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选B项。2如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解析:选D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99、故C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3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解析:选A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可知作者认为考试内容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材料“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认为没有体现沿袭传统,故C项错误

100、;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原则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唐宋社会的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 经济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1坊市制度与城市经济(1)

101、唐朝坊市制度高度完善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渐趋松弛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城市结构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市附近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主要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它束缚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演变成城市的一些共同结构。因此,随着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由于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城市的出现,必然将突出古代城市坊市分立的结构(2)宋代的商业发展历史原因宋朝

102、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陆交通的便捷,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钱量的增加及纸币(交子、会子)的创设与发行,坊市制度破坏后带来的沿街开店,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统一的商税制度,以及与辽、金、夏的“榷场”贸易和兴盛的海外贸易,都为宋代城乡的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打破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度,出现草市;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榷场贸易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

103、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2宋代的海外贸易(1)表现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2)地位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

104、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3纸币的流通(1)概况:交子的发展经历了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最初为当地大商人、大富豪合伙发行,随后由官府接办,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发行机构和发行制度。(2)影响:纸币发行初期管理规范,发行量有所控制,币值稳定而有信用,对商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后来,随着宋朝财政的不断恶化,纸币严

105、重贬值,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1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解析:选A材料“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与交易,多得异物”和“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表明时间是在夜里,地点在海边和务本坊西门,说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民间集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鬼市的管制问题,故B项错误;市有突破性的进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项错

106、误;坊市界限开始消失是在宋代,不是明代,故D项错误。2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选A分析题干可得出中国古代纸币的发行规律,由宋、元、明政府的大力推行到明朝中期基本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故A项正确;由材料“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可以看出,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没有停滞,故B项错

107、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而不是在流通领域,故C项错误;题干提供的信息既不能体现“重农”,也不能反映出“抑商”,故D项错误。3(2018届高三无锡模拟)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解析:选A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和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

108、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解析:选C材料表明宋代政府减轻商业的赋税负担,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A项错误;“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表明政府财政依赖于“民租”和“商税”,不能说明此时商税总量超过农税,B项错误;政府对商业仍实行监管,D项错误。5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

109、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A BC D解析:选B材料强调宋代商业革命。商帮出现在明清,故错误;夜市、草市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出现在宋代,故正确;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于近代,故错误;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三、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整合唐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博大,而且体现着与以往大一统王朝文化专制不完全相同的包容精神;宋代文化以“精深”为特点,呈现典雅、含蓄、理性的风貌,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整

110、合(定型)时期。 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原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影响理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命题,如性、心、气、理等,所有这些虽是从古老的经典中抽出来的,但却注入了与其时代相适应的内容与含义,表明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理学的两面性。“存天理,灭人欲”是要用封建礼教来约束人的思

111、想和行为,维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的封建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的稳定就意味着农民阶级继续受压迫、受剥削;封建礼教也压抑人性,特别是压迫女性,这是程朱理学的消极性乃至反动性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程朱理学发展并践履儒学,维护社会纲常伦理,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无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以诗歌和书法最具代表性。“宋代文化”中占相当分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 不仅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特点表现唐代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

112、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市民文化也是异彩纷呈宋词的柔美细腻,宋诗的理趣瘦劲,宋文的舒徐委备,宋画的妙达趣旨,无不体现出宋型文化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特色。与之相呼应,宋代的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 从而在审美情趣上也跟文人士大夫空灵含蓄的文化相区别唐宋科技唐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纪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唐宋时期,即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113、贡献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解析:选B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 A 项错误;“唐哀帝时”“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B 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C、D 两项错误。 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解

114、析:选C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表明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3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A构思深细填密,意境婉媚轻柔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解析:选A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和C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婉约派“意境

115、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秘高考 考什么怎么考本部分是江苏历史高考命题的重点。从命题内容看,唐宋政治变革、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思想和科技文艺成就都有涉及。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覆盖面广、试题情境新,复习备考应在重视理解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加强训练,开阔视野。复习时,应全面认识唐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重点掌握和理解隋唐时期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朱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唐宋政治制度的变革1(2017江苏高考)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

116、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2(2016江苏高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宋代科

117、举考试使用“糊名法”,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都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舞弊,说明考试程序更加公正,A项正确。这一变化与取士科目、进士地位和录取人数均无关,排除B、C、D三项。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1(2014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选A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等信息可知

118、,唐朝后期依据户数和市场变化可以灵活设市,这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择A项。材料“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并不是说县不满三千户不能设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2.(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如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解析:选D本题可用排除法。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草市是

119、指乡村和城郊集市,排除B;题干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故D正确。宋明理学(2015江苏高考)(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

120、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作答;第二小问要联系魏晋以来儒学的危机以及宋明理学家复兴儒学等知识作答。答案: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唐宋时期的科技文艺1(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121、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选C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2宋朝文人认为“唐诗无避讳”,论及本朝时则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由此可见()A唐人写诗不受礼仪纲常约束B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C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D唐诗水平明显高于宋诗解析:选B唐朝诗人的作品可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宋代文人认为“唐诗无

122、避讳”是相对于宋代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唐人写诗真的没有礼仪纲常约束,A项错误;唐朝政策开明,言论较为自由,宋朝时君主专制加强,不允许自由发挥,由“唐诗无避讳”到宋朝则变为“今之诗人,不敢尔也”,反映出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B项正确;反讽现实政治只是文学使命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宋诗歌水平的比较,D项错误。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对应学生用书P139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日

123、益推行解析:选D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项正确。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

124、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3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解析:选A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信息“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4(2018届高三苏州期中)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

125、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的内容,故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

126、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解析:选B帝王将相害怕史官不是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故A项错误;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儒家伦理和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6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A“重农抑商”

127、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选B材料中的“宫市”有限定的区域,即十六宅,但宫市设立以来,采购活动危害百姓,所以需要改变或者挪移,为此做出规定,“不得令损刻百姓”,可见这是政府在通过明文规定来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扰民或危害百姓的事情发生,故B项正确。7从汉朝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 历史, 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 的是()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解析:选D朱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这不属于对原

128、有传统的接续,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服务于求理的方法与手段,是新观点,也是不符合“内在传统”的,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观点,其本身并没有直接关联到人格、价值、修养的强调,故C项错误。“强调人格、修养”是符合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故D项正确。8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解析:选B根据材料“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

129、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项错误;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9如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解析:选D材料中是家

130、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10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

131、见宋明理学() 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 BC D解析:选C材料中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是以“理”为核心,故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 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1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 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

132、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选A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题干所讲的是官府机构,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医疗行业与餐饮业地位的对比,故C项错误;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3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选D由材料内容可知,理学从开始就追求气节,材料借用莲来说明其气节,故D项正确;欣赏自然、移情易性仅仅是最表象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13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扬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此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

134、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解析:选B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14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解析:选B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陆游的诗歌,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描写得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C项错误

135、;材料叙述了农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故D项错误。1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选A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得出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的“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

136、的地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宋史纪事本末卷三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

137、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4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5分)(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2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岂有万乘之

138、主不能庇一人乎”“帝不得已命诛之”得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从保护到同意赐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从秦代设立宰相制度以来,宰相的传统职能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得出宋代“诏敕”必由君臣共同商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处于决策环节之内;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天出灾异谴告人君”得出天降灾异警告人君,属于天人感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第(4)问,根据材料一,制约皇权的

139、有相权;根据材料二,制约皇权的有法律、制度;根据材料三,制约皇权的有传统思想、皇帝的自觉。答案:(1)变化:从保护到同意赐死。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2)规定:君臣共议。渊源:三省六部制。表现: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观念: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家:董仲舒。(4)因素: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通史融会(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学什么怎么学 元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

140、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蒙古族入主中原,仿效中原王朝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及相应的制度;明清时期从废丞相到设内阁,建立军机处,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加以考察,这种高度的君主集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残酷而落后的高压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必须予以否定。一、元朝的行省制度特点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

141、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职能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

142、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明清时期,统治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集权政治。1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废丞相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局限: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地方设三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平行,互不统属,对中央负

143、责2清朝设军机处,乾纲独断特点办事效率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办事机密: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内,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自皇帝意旨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毫无决策权影响首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削弱直至取消;其次,雍正、乾隆时期内阁的权力,亦受到极大的限制;军机处就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职权集于一身,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高度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

144、置行省()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选B材料大意为行省官员的设置,无关选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官员多而不专,从而达到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故B项正确;元朝除中央由中书省管辖外,其余均设行省,因而元代设置行省并非仅边疆地区,且“众建其官”并不能钳制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众建其官”增加了财政开支,故D项错误。2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上述材料

145、表明()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解析:选B材料“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可见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3(2018届高三泰州检测)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解析:选A根据材料“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

146、处跑”“吵吵嚷嚷,人来人往”“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可知军机处场面有些混乱,严肃性有所下降,故A项正确。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元朝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经济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由于传统经济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的阻碍,新经济因素缓慢发展。总体看这段历史的特征是“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资本主义因素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松弛化时期。但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阻碍,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在全部生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表现

147、生产目的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形成了雇佣关系,以手工工场为主要经营形式特点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制约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的干预和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宗法制度的严重阻碍二、开放与海禁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却采取了海禁政策,束缚中国人民,阻碍中国的发展,扼杀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

148、国家拉开了差距。1明朝时禁时开海禁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开放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海禁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藩国,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松弛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清朝

149、闭关锁国原因经济上(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表现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康熙后期,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影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

150、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1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安土重迁的观念彻底改变B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C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解析:选D农耕社会和宗族思维养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有所变化,但没有彻底改变,故A项错误;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是现象,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151、”表明赋税增加,去农为工商业的人数激增,没有提到农民破产,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去农为商的人数增多,故D项正确。2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抛弃学而优则仕与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不符,故B项错误;清朝重农抑商政策未有松动,故

152、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解析:选B皇帝推行好客之道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A项错误;“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清初海禁政策松弛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在当时“海禁”政策下是不可能出现中外贸易盛况空前,故D项错误。三、文化上

153、文化的专制和“承古萌新”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态度是走向专制和封闭,即内部对文化发展的专制逐渐强化,对外则封闭和隔绝外来文化。这种政策对当时乃至后世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其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既有对古典传统文化进行总结的著作大量出现,也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兴起,更有反映资本主义的早期新思想出现。 一、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专制是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它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目的无非是为了彻底清除文人的不满情绪,维护统治者的威严,加强新建王朝的统治地位。综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1表现(1)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

154、明朝初年,朱元璋首开因文字治罪于人的先例,往往由于文人不慎使用犯忌文字而大开杀戒。清代文字狱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心理及凭借暴力诛杀以稳定政权的一贯立场外,还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等政治文化因素。(2)加强思想控制明清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也不能就国家利病上书言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3)强化理学主导地位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此外,加强学术专制,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

155、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2影响(1)它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扼杀了适应时代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进而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2)它极大地扭曲、摧残了文化。在高度的文化专制之下,大批书籍被禁毁,大量士人遭到残害,思想文化严重扭曲。学者不敢再涉及时政,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向“避世”,促成了乾嘉学派的出现。明清期间文字狱造成了中国科技文化的落后。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明清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

156、,在后来君主高度集权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1理学发展与“异端”出现王阳明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是彻底的主观J唯心论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所谓“致良知”者,即是要求人们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所谓“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知与行合二而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说的宗旨,在于消除人们一念中之不善,以防祸于未然“异端”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主张万物皆生于两,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

157、灭人欲”思想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政治上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严苛;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但自然科学也有很大进步。西学东渐中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这些都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2)内容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在学术思想上批判

158、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3)评价积极作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

159、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1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B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D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解析:选C明清时期,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建阳刊刻神魔小说”是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内容并非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宋明

160、理学,与材料中“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为儒教之补”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只是分栏刊刻,没有涉及普及了法律知识,故D项错误。2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克己复礼C致良知、知行合一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解析:选C材料“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反映的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他的主张还有致良知、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排除。3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

161、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A朱熹B陆九渊C李贽 D顾炎武解析:选D颜元批评宋元以来的儒学者“无事袖手谈心性”,即空谈理学。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A项错误;陆九渊是心学的创立者,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李贽主要是抨击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C项错误;顾炎武认为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与此思想接近,故D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秘考 考什么怎么考近年江苏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则没有涉及。命题大多引用原

162、始材料,要求考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加以归纳概括,侧重考查考生对信息进行提取、解读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复习时应掌握元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史实,明确明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加以对比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B本题考查军机处,意在考查学生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163、。题目材料中“议大政”“得旨则与”说明了军机大臣参与政务,秉旨办事,故答案是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军务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错误。2(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入内阁者本身即是文官,入阁属于晋级而非开辟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A项;明代六部分理全国政

164、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内阁下属机构,排除C项;从题干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B项,答案为D项。3(2014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据材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

165、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解析:“职责”据材料从谏议皇帝、批答奏章、审查大臣意见等方面归纳;“说明”应从内阁的性质方面分析。答案: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1(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166、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2(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选D“水乡成一

167、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3(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材料

168、“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4(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

169、,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170、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171、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

172、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和文艺科技1(2017江苏高考)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解析:选C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2(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

173、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选C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3(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

174、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解析:“态度”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等作答。答案: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元

175、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解析:选B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事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手史

176、料,故D项错误。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对应学生用书P14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解析:选D设立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但不能据此推断控制边疆地区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反映出行省还不是常

177、设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故C项错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见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故D项正确。2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解析:选A材料中的规定和制度有利于形成清廉的风气,故A项正确;在封建君主专制之下,无法完全防止官员的腐败,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有“成为

178、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可知在此之前已经有独立的监察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3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可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张居正弄权导致“非议四起”,故D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4雍正二年(1

179、772年)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解析:选C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

180、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选B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重在强调“联合行政”,即对皇帝个人专制的约束,故排除A项,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

181、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了地价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解析:选D根据题意,徽州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故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错误,故A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北方农民南迁,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四民阶层的影响,使徽商养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故D项正确。7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

182、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经营活动,所以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8(2018届高三南通模拟)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

183、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选B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并非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9明代陆楫在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说道:“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作者的态度是反对禁奢作者认为奢侈之风促进经济发展奢侈之风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的本末观A BC D解析:选A材料中作者认为饮食(粮食肉类)的奢侈消费可以使农民和屠宰者获利,衣服穿着的奢侈消费可以使商人和手工业者获利,即他认为奢侈消费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者的态度是

184、反对禁奢,故正确,作者认为奢侈之风可以刺激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故正确,明代奢侈之风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故正确,作者提倡奢侈消费的思想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的本末观(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故正确,A项符合题意。10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政府加强对无照经营和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的监管,而不是限制

185、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加强对无照经营和商业上的不正当竞争加强监管,抑制商业兼并和鼓励商人竞争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11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 BC D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故正确;根据材料中“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

186、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12(2018届高三徐州质检)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意在说明心学()A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B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启蒙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D蕴含了民主平等的理念解析:选C材料中“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表明心学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C项正确;A项是李贽的思想观点,不符题意

187、;B项中“极大地”说法不准确;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D项错误。13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表明顾炎武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14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

188、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选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根据“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得出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15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而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A明

189、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D商品经济发展达成了男女平等解析:选CA项不能反映材料小说中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小说中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

190、,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

191、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5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

192、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得出工商业兴盛,据材料一“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得出呈现出城市化特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并结合所学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

193、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据材料三“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据材料二“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和材料三“书声与机杼

194、声往往夜分相续”得出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3)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中国古代史押题练 对应学生用书P143145押题练(一)(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

195、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解析:选D仪式之间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变化,故A项错误;诸侯争霸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体现且盟誓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诸侯间的争霸,故B项错误;盟誓不仅是诸侯与周王之间,还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冲击“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和维护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错误,D项正确。2下图为唐律疏议所列出道德原理图,这表明()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B三

196、教合一趋势明显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 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解析:选C根据材料“道德原理图”得出偏重道德,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儒”“法”“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德礼(主)阳”“刑罚(从)阴”得出以儒家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思想冲击下的儒学危机,故D项错误。3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选B材料中“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格物致知”,应是程朱理学思想,故B项正确

197、。4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解析:选B本题考查雕版印刷技术。材料中“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说明为了满足民众阅读的需要,所以先实行雕版印刷,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5明代学者吕坤说:“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

198、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材粗鄙俗,为其所笑耳。”这一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A乡野淳朴的民风 B学优则仕的观念C等级制度的影响 D尊重知识的传统解析:选D材料“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表明对读书人的尊重,也就是尊重知识,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6(2018届高三常州调研)吴晗历史的镜子 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

199、,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解析:选C“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故C项正确。7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这类中国画不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 画于一体,此类绘画应属文人画

200、。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墨兰图属于文人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

201、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2分)(2)据材

202、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得出信任群臣,据材料一“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得出集体筹划。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问,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

203、辑严密。答案:(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 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3)论点: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论据: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论点: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论据: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押题练(二)(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2018届高三扬州模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

204、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宣扬性善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ABC D解析:选D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得出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故正确;据材料“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得出四端像四肢一样是天生的,宣扬性善论,故正确;据材料“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得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故正确;据材料“人之有是四端也”可知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有渊源

205、关系,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2“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材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A丞相制度 B皇帝制度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解析:选B本题考查皇帝制度。根据“三皇”“五帝”、汉高祖“不改”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故B项正确。3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选D由“列侯封地称国”可以看出列侯主要指诸侯国;“列

206、侯居京师时时巡察之”可以看出当时是以郡县为主,诸侯国不占主流,故选D。4.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如图)的评述是()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解析:选B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草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篆书的特点,故B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隶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行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5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

207、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解析:选B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唐政府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的打击和严惩,有利于塑造和维持一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商业活动的空间特点,而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涉及,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王朝不可能遵循价值规律等现代经济理论,而且打击不法经济行为也不属于对价值规律的遵循,故D项错误。

208、6明史载:洪、宣以后,阁体既尊,而权亦渐重,于是阁部相持。凡廷推考察,各骋意见,以营其私,而党局分焉。科道庶僚,乘其闲隙,参奏纷孥。驯至神宗,厌其嚣聒,置而不论。材料说明()内阁地位日益受尊崇六部逐渐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阁臣间纷争不休,朋党迭兴A BC D解析:选D“洪、宣以后,阁体既尊,而权亦渐重”表明内阁地位日益受尊崇,故正确;六部是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内阁不是宰相,非法定的,故错误;“凡廷推考察,各骋意见,以营其私,而党局分焉”表明阁臣间纷争不休,朋党迭兴,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7如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

209、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A明代的绘画艺术B明代书院讲学之风C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D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解析:选A原始史料也称为第一手材料,从直接证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暗指的是原始史料,明代的绘画作品,很明显就是研究明代绘画艺术的直接证据,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8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

210、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敬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

211、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7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可追溯到

212、西汉时期”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据材料一中“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得出水运交通发达,据材料一中“扬州逐渐形成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中“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得出注重城市建设,据材料二中“积极倡办公益事业”得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材料二“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得出提高扬州文化底蕴。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得出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第二小问据材料三“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

213、和开发”得出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得出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1)背景: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2)活动:注重城市建设,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扬州文化底蕴。(3)原因:政府的重视,民众的推动,盐商的喜好。影响:促进扬州文化繁荣和发展,改善社会风尚,阻碍社会经济的转型。押题练(三)(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214、”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解析:选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意思与自我节制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的意思是君子所作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调自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18届高三苏州模拟)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

215、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A实行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选B“封建”在中国古代是“封邦建国”的简称,西周分封制是中国“封建”的典型,汉朝初期部分推行了封国制度,故B项正确。3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解析:选D九品中正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出现的,不是南朝,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世

216、家大族选官垄断权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引文说明南朝时期,通过国学进行助教,通过学校的考试即可“擢用”,也就是可以通过学校考试可以“入仕”,故D项正确。4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A不利于强化集权B具有原始民主性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行省加强了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B项错误;“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说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5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

217、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材料表明()A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B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C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D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解析:选D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但以农立国,而非严重依赖外贸,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可知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故D项正确。6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清明上河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

218、、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该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C该图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D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解析:选A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人,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场景,属于历史当事人记录的场景,是研究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A项正确;仅凭一幅画无法提供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项错误;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重要史料,但不是唯一史料,故C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故D项错误。7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

219、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C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自始至终都是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成为中央的正式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有参与权,但是无决定权,故B项错误;材料“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表明内阁作为特殊的皇帝内侍机构享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对中央其他机构形成制约,故C项正确;清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故D项错误

220、。二、非选择题(15分)8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

221、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韦政通中国思想史(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4分)(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義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归纳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总结二者思想的相同之处。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

222、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标准为是否以天下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明清时期,运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史实,归纳其经济根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结合17世纪中国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总结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答案:(1)主张: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相同:以民为本。(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根源:商品经济发展。(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