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级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 (阅读题)1至8页,第卷(表达题)8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闻白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
2、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
3、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
5、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拆旧;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因而仿古。B改造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会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D“拆旧”与“仿古”,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据学者的统计,全国
6、至少有3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B古城重建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C一些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是对城市改造不十分敏感的
7、人,面对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会有担忧。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但更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共19分,4-6题每小题3分)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巍弱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
8、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陛下:太祖上
9、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兵兴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径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
10、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B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C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D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
11、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B“太学”,指古代的大学,明朝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C“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季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合称。D“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
12、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4分)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译文: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译文: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3、(8分)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释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8、 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分)9、 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 10、(9分,一空一分,错写、漏写不得分)(1)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孟子寡人之于国中的“ , ”一句更深刻、更生动、更凝练、更富有诗意,(2)荀子劝学中表明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
14、 ,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 , 。(4)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_(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25分)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
15、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16、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资*源%库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
17、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乡长
18、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资*源%库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B.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透着权力的强硬,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C.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乡长和老汉对比揭示主题,振聋发
19、聩,发人深省。D.三儿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2)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6分) (3) 文中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按事件发展顺序简要分析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6)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也有人说是乡长。你认为是谁呢?请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杨丽萍
20、: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再度亮相艳惊舞台“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
21、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涵盖藏区典型
22、音乐元素。“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虔诚之心”,为此,她走遍了藏区。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
23、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
24、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杨丽萍表演了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她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完全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
25、潮,再度艳惊了上海滩。C杨丽萍创作的歌舞乐藏谜几乎涵盖了所有藏区典型的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D从云南印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她的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韦芝就曾公开赞扬过她。E杨丽萍在准备藏谜素材的过程中走遍了藏区,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文化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2)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
26、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 II 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3分)31周岁,对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年纪,而菲尔普斯克服了这一切,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4枚金牌,以23枚奥运金牌总数打破前人保持的奥运奖牌纪录,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奖牌和金牌最多的纪录。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犯错误,我非常感激他
27、。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A B C D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B人们把高空坠物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像不定时的炸弹,困扰着市民,严重
28、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C. 针对中国健康养老建设工程总体发展明显滞后的现状,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未来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目标。D气象台预计今年八月登陆台风数量可能偏多、强度可能偏强。不仅台风对沿海地区造成影响,如果北上深入内陆,还极易引发暴雨洪水和次生灾害。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大学的人文传承 在于学问的传播, 在于大学精神的延续,而前辈名师的 ,包括 遗留在内,便是展示和继承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拆了这些名师大师居住的地方,实质上等于斩断了大学精神传承的一根纽带。A.不是 而且 行迹 物质B.不仅 更 行迹
29、物质C.不是 而是 形迹 物资D.不仅 更 形迹 物资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在家的时间久了,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 ( ) 。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 ) ,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种子如果害怕
30、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答: 18、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选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台湾著名实业家王永庆出身于贫苦家庭,又是长子,从小就担负了很多粗重的活。每天一大早起床,赤着脚,翻过小山去挑水,往返五六次,之后再帮着做其他家务。做完了,才匆匆赶六七里山路去上学。由于从小生活环境如此,后来他到外地谋生,什么苦也都能吃得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开创了一番事业。因此,他常对人说,他之所以有今天,多亏年轻时吃够了苦。他又说:“我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 月考语文答案1B2B3C【
31、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古城热”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缺少限制性词语,原文是“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误、没文化的表现”。所以选B。【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例如本题选
32、项B就属于缺少限制性词语的错误。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说法范围扩大,原文是“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所以选B。【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
33、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可能为人名带来福祉”说法错误,原文是“不但不能为人名带来福祉”。所以选C。【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
34、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选项C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4(3分)A5(3分)B(“明朝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有误,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6(3分)C(“多次面对燕王”有错,原文为“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陛下”“书数上,皆不报。”说明高巍并未多次见到燕王。)7(10分)(1)披露(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藩地。(“披”“晓”“亲亲”各分,大意1分) (2)(3)书上8、 诗中的桐树具有天
35、生枝繁叶茂,孤傲却直入云霄,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的特点。(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4点即可)9、 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借孤桐表达自己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强,甘愿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共4分,手法1分,学生若答“借景抒情”等不得分;思想感情3分,“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甘愿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献身”各1分,意思对即可)10、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路有饿殍而不知发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36、不必贤于弟子 11、(1) B项3分,E项2分;A项1分。 E项,完全看到希望与文意不符,只是说,看到了一些希望。A项,小说重点不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 (2)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推动情节发展,让三儿、老汉、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一点得2分) (3)参考答案:在接到乡长“搞掉那片玉米”的通知后,“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表现了他的惊讶忧虑;在老汉说“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后,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表现了他的酸楚同情,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见到乡长,三儿“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面对乡长的询问,三儿有点结巴,表现
37、了他内心的矛盾斗争,面对乡长的威胁,三儿无声地点头。天黑了,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后面写了辞职书,说明三儿已作出决定。(答到3点,就给6分) (4)答案: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从两个方面自圆其说都可以。第一: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因为三儿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文章大量描写三儿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三儿宁可不要自己的工作,也要帮助老汉的美好品德;小说重点刻画三儿,表现他为民着想,与乡长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比。小说通过三儿这个人物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第二: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乡长。因为乡长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狐
38、疑地盯着”三儿,到结尾“眼睛湿润了”表现了人性的复杂;那么三儿的作为和精神触动了乡长,推动了乡长的反省。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揭示了有些官员一切唯上,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的主题。(观点1分,分析7分。1点2分,2点3分,3点5分,4点7分,答到相关意思即可。)12 (1)E 、C(E项3分,C项2分,A项1分)【解析】:A项错在“完全颠覆”,应该是“几乎颠覆”。B项错在她的作品,再度艳惊上海滩的作品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D项错在“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应该是林怀民。E项正确,C项原文说的是五个省的藏区。 (2) 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
39、”“我们跳的是命。”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3)答:结构上,照应了文章开头她对舞蹈的“冷静与痴迷”,进一步说明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除了舞蹈她不愿也不会有别的选择;内容上,更好的说明了杨丽萍淡泊名利,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更好的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一面。(学生答题时只要围绕这两个
40、方面即可酌情给分,一个方面3分) 【解析】此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表现出杨丽萍淡泊名利 。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照应上文、深化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有照应开头的作用。 (4.)参考答案: 第一,“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原生态”歌舞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民族文化艺术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濒临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原生态”歌舞是从民族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发展起来的,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41、一种抢救和保护。杨丽萍倾心打造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和藏谜,因为扎根于绚烂的民族文化,才征服了观众,而且杨丽萍制作云南映象和藏谜的过程,也是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过程。因而,“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 第二,这就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连舞台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原生态”艺术,这些歌舞只是原生态,而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需要演员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而不仅仅靠短期的舞台练习;近年来,一些导演热衷于搞实景演出,把一些没有歌舞基础,没有舞台经验的群众作为演出的主体,成为一种时髦。因而,“原生态”歌舞是一种“赶时髦”的表
42、现。(能从现实和文本两方面来谈,合理即可)13. D 【解析】: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表示看见了就害怕。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耳提面命: 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而不能用于同辈之间。在本句中,属于用错对象。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登高自卑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在本句中,“登高自卑”错在望文生义。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
43、。指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在本句中,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14.c15、答案:B 16.(1)动和静是一对矛盾体 (2)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无聊 (3)避免陷入无聊的境地(注意:意思对即可) 17、 参考示例: 流星如果害怕湮灭,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鲜花如果害怕风雨,那它永远不能美丽; 矿石如果害怕冶炼,那它永远不能成材; 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明亮;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启航18.略附文言翻译: 高巍,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高巍20岁,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到母亲年老没有一点懈怠。母亲去世,高巍吃素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明太祖洪武
44、年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他由太学生被任用担任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高巍向上呈疏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爱惜人才等几件事情。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不久(高巍)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应当被判死罪。(朝廷)减免他的死罪,将他谪戍到贵州关索岭。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除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我又希望使爱亲
45、族的礼节更加隆重,到了每年伏腊让人带礼品慰问。对贤能的人下诏褒赏他们。对骄纵不守法的,则告之于太庙废除他。”奏本呈上,皇帝点头称许。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国。披露(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藩地。”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高巍到燕国,自称本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去世,天子继位,施行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想不到大王你公然和朝廷决裂,带领自己的军队,对抗天子之师,我不知道大王你是何用意。现在大王占据北平,攻取密云,攻下永平,袭
46、击雄县,占领真定。虽然(攻占)容易得就像从高处倾倒瓶里的水,然而起兵以来,已经数月,仍不能打出你一块小小的地方。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况且大丧丧期未满,就怨恨兴起军队,这与泰伯、伯夷、叔齐求取仁义让出君位,不是大相径庭吗?高巍一介白发书生,微命如同蜉蝣,生性不怕死。洪武十七年承蒙太祖高皇帝表彰我的孝行。高巍私下认为: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于忠孝,是高巍最大的愿望。如承蒙赐死,得见太祖在天之灵,高巍也无愧了。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答复。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相拥痛哭。赶赴济南,誓死据城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