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训练(十八)一、选择题1(2015山东淄博二模)龚祥瑞在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这一材料说明()A清末已出现市民的辫子被乡勇强迫剪掉的现象B清末新军和军官学堂的学生剪辫子之风已形成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D清朝末年乡勇自作主张强迫市民剪掉辫子成风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旧历六月初八”,辛亥革命是阳历的10月10日,说明辛亥革命尚未爆发。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乡勇强制市民剪掉辫子只是个别现象。因此,A项正确。B项的“剪辫子之风”、C项的“辛
2、亥革命”、D项的“剪掉辫子成风”都是错误的。答案A2(2015湖北黄冈质检)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其旧观念逐渐被打破。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山东淄博一模)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D新式婚礼成为流行形式解析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无媒婚嫁始文明”体现了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项正确;民国初期,新式婚礼并未成为流行形式,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山东潍坊一模)1906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
4、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依据材料“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扎领带、穿西服”可知洋装出现,但并不能体现全中国的服饰改良,故A项错误;1906年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故B项错误;西装、领带、西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故C项正确;不能从局部洋装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山东滨州二模)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
5、,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的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的习俗C乡村的传统文化渐趋衰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A项,题干不能明确表现思想的解放。B项民主革命进程在1928年前后的社会实际中没有体现。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所以选C项。答案C6(2015山东德州一模)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
6、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服饰变革。材料只介绍了上海服饰出现的变化,没有谈到其他地区在效仿上海,不能体现“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服饰质地优良与否,故B项错误;不能仅仅根据“衫则仿西制而无领”就说明女性盲目崇洋,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可知,作者认为当时上
7、海服饰跟原来的道德相违背,甚至不能接受,反映出作者的保守,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湖南长沙模拟)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究其原因主要是()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C城市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解析材料现象的出现当然受到人们年龄层次、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即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忠孝礼节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次要原因。答案A8(20
8、15江苏宿迁二模)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出行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人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表述错误。
9、答案C9(2015山东威海期末)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车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 BC 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这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故D项为最佳答案。答案D10(2015
10、福建漳州质检)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B项符合题意。答案B11(2015江苏调研)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
11、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13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A该报使用白话文 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D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本报当用白话”,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这明显是清政府的立场,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故C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可知,该报没有同情革命,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
12、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由材料内容可知,此时影片应该是有声电影。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无声电影,故A项错误;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国人拍摄的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影,拍摄时间为20世纪初,也是无声电影,故B项错误;1931年,中国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故C项正确;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故D项错误。答案C13(2015广东肇庆高三统测)下
13、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材料的关键信息为“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这与传统的抑商政策相反,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时间信息“1893年”可以排除A、D两项;作者称材料现象为“风气大坏”,因此排除C项。答案B14(2015四川成都高三诊断)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
14、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重要表现,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材料中曾国藩只看到了近代交通通讯带来的灾难,没有看到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15(2014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
15、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
16、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古今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因素。三段材料讲述了从古到今中国社会风尚的变化。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淮扬盐商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材料二:主要说明了近代天津通商后,洋货日益充斥天津市场的情况。材料三:主要讲述了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第(1)问,从材料信息“奢靡风习”“奢华”等,可知材料反映了扬州
17、奢靡的生活风气,其影响则应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洋气”指“洋货”风行,其原因可结合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第(3)问,比较两段材料,不难发现,中国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的过程。第(4)问。可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综合归纳、概括回答。答案(1)扬气: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影响: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因素:时
18、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16(2015海门一诊)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
19、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
20、、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解读,前期报纸的兴办集中在汉口、上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体现甲午中日战争后瓜分在即,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一时报纸,兴也勃焉”说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动。原因需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
21、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得出。第(2)问由材料二翻译、归纳得出。第(3)问从“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中抓取关键词“宣传”“劝告”“革命主义”“不流血而获光复”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2)义务: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作用: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