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B 新文化运动1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 建立民主政体 B.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 改造国民思想 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工业文明
2、的优势被认同C.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4陈独秀的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写道:“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迁就
3、调和若是绝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A. 民主革命 B. 民主共和 C. 民主和科学 D. 新三民主义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
4、动6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A. 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B.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C.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D. 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7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A.
5、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8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这些现象反映出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 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 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9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可知,陈独秀
6、认为A. 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C.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 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10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陈独秀倡导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B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C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 D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1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
7、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从材料中不能得出A.封建伦理道德有阶级性 B.不能打倒一切传统文化道德C.旧的家庭伦理观念可以借鉴 D.现代道德要彻底放弃传统道德121912年清帝宣 布退位时 ,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8、”,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材料二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2)根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