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531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民历史必修2: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一)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2014年12月俄罗斯陷入卢布危机。想当年,该国在实施某

2、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被取消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4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

3、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收集制5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6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

4、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8“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

5、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9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10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

6、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11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12“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

7、针”13这是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4对下列两幅图片理解正确的是()A两者都具有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特点B两者的顺利完成是两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C两者都解决了两国的粮食短缺问题D两者的共同起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8、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15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16赫鲁晓夫作为改革者,其措施有()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注意保护生态环境AB C D17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道:“在社会政治范围内

9、,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18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

10、体经济存在19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60多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进行改革,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 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 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

11、0分,第23题18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

12、败。列宁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4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3)材料三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

13、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拋开。”材料二 材料三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大国崛起苏联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6分)(2)根据

14、材料二、三指出,苏联如何“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4分)23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某同学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一农民通过缩减播种面积、隐藏储备粮、武装抵抗征收队伍,通过暴乱来反对这种征用制;他们要求取消征用制,恢复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当农民的暴乱在1921年春天广泛地蔓延开来的时候,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在进行了三年斗争后投降。奥托鲍威尔苏俄的“新方针”材料二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统归区党委会领导,把原来下放给地方的权力重新划归农业部,把被赫鲁晓夫免职的农业部长官复原职19661980年,农

15、业投资总额为3 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19651982年农业投资总额达4 708亿卢布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虽然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勃列日涅夫时代:丧失改革良机丧失人民最后的信任材料三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7年(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极为相似,即生产相对过剩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增加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

16、,改善生存环境,免除教育费用,发展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对促进生产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消费将发挥长效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工业化产能过剩现象,这恰恰是罗斯福新政的精髓。钱敏泽中国式的罗斯福新政(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府“投降”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一“投降”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农业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粮食连年歉收”的历史根源。(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前中国对农村采取“倾斜政策”借鉴了罗斯福新政中哪些政策的精髓。(2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由材料中的“一去

17、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寄给红军家属”可以判断,这时新生政权面临困难。2导学号92610071解析:选D。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据材料中“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业一律国有,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D。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

18、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4导学号92610072解析:选A。关键信息:1921年、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题干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5解析:选A。此题考查苏联(俄)的经济政策。根据题干“分配粮食和燃料”信息分析当时实行实物配给制,这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是针对战时共

19、产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6解析:选A。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选择A项。7解析:选B。苏俄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失败后,开始转向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以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四项中只有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8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学会做生意”是指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的做法。9解析:选D。根据苏联(俄)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10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借鉴作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1解析:选A。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发展

21、战略。据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是由于在斯大林经济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限制人口自由流动是为了保证重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故应选A。12导学号92610073解析:选A。1929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B、C、D三项都错误。13导学号92610074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时间“斯大林时期”,隐含的关键信息是“农民几乎不占有生活资料”,由时间可排除A项。由隐含的信息可排除B项和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农村

22、实行农业集体化,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从而会出现笑话中“无油无锅又没柴”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14导学号92610075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人民公社的典型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苏联的集体农庄也是犯了盲目追求公有化程度的弊端,故选A。B项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标志;C项错误,二者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D项错误,二者并非生产关系落后,而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15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16解析:选C。

23、赫鲁晓夫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不正确,排除含有的A、B、D三项。17导学号92610076解析:选B。1970年赫鲁晓夫改革已经失败,此时掌权的是勃列日涅夫,故A错误;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经济改革没有重大进展的情况下才转向政治改革的,故排除C;D与材料关联不大,据材料“在社会政治范围内”“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可以推断出萨哈罗夫认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故答案为B。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真正懂得经济”是指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C项符合题意。19解

24、析:选B。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实质上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20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在经济领域陷入困境后又转入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没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故选C项。21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收)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3)问需要高度概括

25、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度:余粮收集制。制度:固定粮食税。(2)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原因: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做法:剥夺农业,发展工业。领导人:斯大林。22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指出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体现了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说明苏联“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答案:(1)列宁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正确途径,后

26、来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23导学号9261007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取消征用制,恢复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必要性”根据材料“暴乱广泛地蔓延”回答,“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措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根源”根据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并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作答。答案:(1)具体表现: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必要性:农民消极对抗,甚至发动暴乱,要求取消余粮收集制,恢复农产品自由贸易。积极作用:满足了农民的经济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农业经济走出困境,得到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从而得到了巩固。(2)措施:理顺农业管理体制;大量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历史根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3)精髓: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