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同步测试卷(七)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遇:遇见,遇到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属:写C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冀:希望D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食已口爽,返为其患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4下列句子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B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C朕亦不
2、以为忤D恐惧乎其所不闻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此我产业之花息也B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D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
3、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篡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
4、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比:近来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8下列全都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3分)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 BC D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
5、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需纳谏。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译文:_(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译文: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谏论下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
6、,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
7、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
8、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换取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D不亦鲜哉 鲜:新鲜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13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
9、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译文:_(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译文: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
10、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
11、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
12、、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13、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5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1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
14、、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
15、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三、语言运用(25分)18在下文标序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6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_19请从下列
16、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第1组:孔子与庄子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50个字以上。答:_20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个字。(6分)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 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答:_21用自己的话,简述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7分)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答: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标题是“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待人接物能力,等等,其中责任感被排在第一位。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
18、“也谈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A。遇:对待。2导学号92250043解析:选A。A项,均为动词,做。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代意见。C项,代词,代君主;代词,代情况。D项,介词,因为;介词,凭,靠。3解析:选D。A项,古义:举止;今义:举动,措施。B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C项, 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解析:选B。例句和B项为被动句。A、D两项,均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否定句。5解析:选C。“雠”同“仇”。6解析:选D。渐:开始。
19、7解析:选A。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B项,表被动;动词,制造。C项,判断词,是;动词,做。D项,动词,做;介词,因。8导学号92250044解析:选A。是说太宗的做法。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9解析:选C。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10(1)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没有条理的言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2)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11解析:选D。鲜:少。12导学号92250045解析:选D。D项,语气词,表感叹;形容词词
20、尾,的样子。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介词,和。C项均为指示代词,那。13解析:选A。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14(1)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的能纳谏的国君。(2)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参考译文:能进谏的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
21、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圣明的君主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设立奖赏来鼓励臣子,这就是左传所说的“兴王赏谏臣”了。还是担心臣子避重就轻,阿谀奉承,使得君主一日不知晓自己的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是尚书里说的“臣下不正,其刑墨”。按照人之常情,人都不是脑袋有病,丧失思想的,绝不会逃避奖赏而去追求刑罚,何愁没有人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
22、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并告诉他们说:“能越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越过深渊,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又告诉他们说:“越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越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
23、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当做(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当做(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
24、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越过深渊吗?这没有别的,都是墨刑被废除的缘故。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就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15导学号92250046解析:选C。考生完全可以在通览选项后,初判断C项犯有绝对化的毛病。然后再因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原则,先从选项找关键词“伦理关系”“调节”“传统社会生活”“全部
25、内容”,回原文定区间,很容易发现原文中的表述为“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仔细甄别即可发现“基本课题”和“全部内容”内涵不同。16解析:选B。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由原文可知“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伦理”,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伦理关系”。C项,很明显对“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说明顺序存在颠倒的问题。D项,谈及的“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非“伦理”,而是“家族本位的特点”。17导学号92250047解析:选A。B项表述根据第二段的二、三句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其哲
26、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原文未曾提及“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C项把“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归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名义之下,明显是对文章的错误嫁接。D项提到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在原文中只是鲁国大夫叔孙豹言论中的思想内核,而非选项中所说的“中国人一贯坚持”的表述。18解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要求是假设句,而且是反例正设,是正例反设,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很强。答案:(示例)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徵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27、(止谤者,亡)。19导学号92250048(示例1)孔子和庄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我更喜欢庄子。他思维敏捷,文采飞扬,主张无为,一生洒脱逍遥,令人钦羡。(示例2)我更喜欢千年封建文化的奠基者孔子。虽无庄子有“大鹏一朝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气,但他却倡导施行仁政、有教无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令人喜欢。(示例3)我更喜欢孔子。因为孔子主张积极用世,庄子主张消极避世;孔子主张“仁政”,庄子却提倡“无功”。我认为孔子的思想更切合当今“与时俱进”的时代主流。(示例4)虽然刘邦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但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人生结局很悲凉,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却十分令人敬佩。(示例5
28、)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仙李白相比,我更喜欢诗圣杜甫。他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示例6)我更喜欢林黛玉。薛宝钗虽聪明乖巧,端庄大方,却显得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而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却性格刚强,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更让人钦敬。20解析:这段话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交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一项活动及其要求,第二句是介绍活动开展的情况,第三句是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团中央发起了网络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除此之外,本题还需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答案:(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21导学号92250049解析:这段话前半部分的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即义)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据此理解整个语段的意思,然后总结概括即可。答案:有原则,能居仁、由义、依礼而行;有理想,能坚守正道;能坚持,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22略。